分享

外感泄泻的辨证治疗

 润禾堂小儿推拿 2021-12-04

2外感泄泻的辨证治疗是什么?

外感泄泻(exogenous diarrhea)为病证名。是指外感风寒暑湿热邪引起的泄泻。见《症因脉治》卷四。包括外感风泻、外感寒邪泻、外感中暑泻、外感中热泻、外感湿泻,尚有肺燥作泻亦属外感。

一、风泻/风泄

风泄又称风泻,可见于西医的肠胃型流行性感冒、病毒性肠炎、细菌性食物中毒等疾病。

症状及方药治疗

《杂病源流犀烛·泄泻源流》:“风泄,恶风自汗,或带清血。由春伤风,夏感湿,故其泻暴,宜胃风汤。或泻而风邪内缩,必汗之,宜桂枝麻黄汤。”

《医学入门》卷四:“风泻,……要知四季脾受风温,亦名飧泻。春古苍防汤、苍芍汤,夏二香散,秋神术散,冬不换金正气散,微汗之;稍久者三白汤、曲芎丸;带血虚者胃风汤。”

二、寒湿(风寒)/寒湿困脾

泄泻·寒湿证(diarrhea with cold-damp syndrome)又称寒湿泄泻,是指感受寒湿,以泄泻清稀,甚如水样,腹痛肠鸣,脘闷食少,苔白腻,脉濡缓等为常见症的泄泻证候。

1.症状

泄泻清稀,甚至如水样,腹痛肠鸣,脘闷食少,或并有恶寒发热,鼻塞头痛,肢体痠痛,苔薄白或白腻,脉濡缓。

2.证候分析

寒湿中阻,困遏脾阳:外感寒湿或风寒之邪,侵袭肠胃,或过食生冷,脾失健运,升降失调,清浊不分,饮食不化,传导失司,故大便清稀。寒湿内盛,肠胃气机受阻,则腹痛肠鸣。寒湿困脾,则脘闷食少。恶寒发热,鼻塞头痛,肢体痰痛,是风寒外束之征。苔白腻,脉濡缓,为寒湿内盛之象。

3.治法

解表散寒,芳香化湿。

散寒化湿止泻。

4.方药治疗

藿香正气散为主方。方中藿香辛温散寒,芳香化湿,是为主药;白术、茯苓健脾除湿;陈皮、厚朴、大腹皮理气消满,疏利气机;紫苏、白芷解表散寒;半夏醒脾燥湿。本方既能疏风散寒,又能化湿除满,健脾宽中,调理脾胃,使湿浊内化,风寒外解,脾胃功能得到恢复,而泄泻自止。若感受暑湿,或饮食不慎,引起泄泻,可用纯阳正气丸,服用简便,疗效较好。

三、湿热/暑湿/肠腑湿热/湿热蕴结/湿热伤中

泄泻·湿热蕴结证(diarrhea with syndrome of accumulation and binding of damp-heat)又称湿热泄泻,是指感受湿热,以泄泻腹痛,泻下急迫,或泻而不爽,粪色黄褐,气味臭秽,肛门灼热,烦热口渴,小便短黄,苔黄腻,脉滑数或濡数等为常见症的泄泻证候。

泄泻·暑湿证(diarrhea with summerheat-damp syndrome)又称暑湿泄泻,是指盛夏感受暑湿,以腹痛泄泻,泻下如水,暴急量多,粪色黄褐,发热心烦,胸闷脘痞,泛恶纳呆,汗出面垢,口渴尿赤,舌红,苔黄厚腻,脉濡数等为常见症的泄泻证候。

1.症状

泄泻腹痛,泻下急迫,或泻而不爽,粪色黄褐,气味臭秽,肛门灼热,烦热口渴,小便短黄,舌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

2.证候分析

湿热阻滞,肠腑传导失常:湿热之邪,或夏令暑湿伤及肠胃,传化失常,而发生泄泻。暴注下迫,皆属于热,肠中有热,故泻下急迫。湿热互结,则泻而不爽。湿热下注,故肛门灼热,粪便色黄褐而臭,小便短黄。烦热口渴,舌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均为湿热内盛之征。

3.治法

清热利湿。

4.方药治疗

葛根芩连汤加味。方中黄芩、黄连苦寒清热燥湿;葛根解肌清热,升清止泻。可加银花助其清热之力;茯苓、木通、车前子增强利湿之效,使其湿热分消,则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