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紫雨轩书话:读孟斜阳著《王阳明传》(二)/关于阳明心学

 天山一剑图书馆 2021-12-04

【书事】(1)中午11:45-12:10分、12:50-下午1:34分,我两次在客厅内续读《实话实说红舞台》一书(P448-P482页)。已读完了全书。

  (2)晚9:59-11:20分,我在床头续读孟斜阳著的《王阳明传》一书(P65-P80页),仍在读第五章《龙场悟道》。

按照现代主流意识形态的观点,阳明心学无疑是属于唯心主义哲学,而且是属于主观唯心主义哲学范畴。但是,在我们中国古近代历史上,中国的哲学家们似没有过唯物论与唯心论的说法,他们所注重的是对于“道”的体悟。

  王守仁继承陆九渊强调“心即是理”之思想,反对程颐、朱熹通过事物追求“至理”的“格物致知”方法,因为事理无穷无尽,格之烦累,故提倡“致良知”,从自己内心中去寻找“理”。

阳明心学的核心思想是三个: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

一、心即是理的人生论。王阳明认为人心是根本的问题,是善恶产生的源头,任何外在的行动、事物都是受思想支配的,一切统一于心。早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我就对一切行动都是受到思想支配的这个论点有过怀疑:比如一个人在家里洗碗筷时,不慎将碗打碎,或是切菜时不小心菜刀伤到自己手指这类行为,难道也是他自己想把碗打碎的?故意用菜刀切自己手指的?所以我不认为人的所有的行动都是受思想支配的,否则就不存在失误一说。

  二、知行合一的认识论。针对当时社会言行不一的弊端,王阳明提出了知行合一说,纠正了朱熹先知后行的知行观。他认为知和行是不能分离的。知就是“良知”,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道德感与判断力。知行合一就是理论与实践要一致,而且同时实行,不能光说不做。比如不少贪官在大会上大讲要如何做到廉政,实际上他们却在暗中索贿受贿,生活腐化,最终败露。这种人就是知行分离,口是心非。还有一些干部口头上说要改进工作作风,在行动上却是办事拖拉、不深入实际,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作风不改。这又是另一种的知行分离。当然也会有许多正面的例子。

  三、致良知的方法论。王阳明对《大学》的“致知在格物”一语,作了与朱熹很不相同的解释。他说:“若鄙人所谓致知格物者,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也。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事事物物皆得其理者,格物也。”知行合一就是致良知的方法。致良知,就是用天理良心去衡量、面对一切事物。不过我以为他说的“事事物物”,不过是社会现象或是个人的行为而已,重点在于这个“事事”。

    王阳明早年受到过佛教思想的浸染,但在龙场悟道之后,他对此进行了反思。他认为,佛教教义在很大程度上只是教人逃避现实社会,不敢面对现实,而佛教信徒抛弃父母、家庭的做法,是违背天理道德良知的行为,是逃避社会责任与担当。

(2021-12-4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