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十八节 辨析合掌

 莲花再生缘 2021-12-06

合掌是指对偶中出句与对句的意思完全相同或者基本相同,则属于合掌。

文艺理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丽辞》中曾举例王粲《登楼赋》中的两句:

“钟仪幽而楚奏,庄舃显而越吟。”

说明钟仪身为楚囚奏琴时,仍奏楚国音乐,而越人庄舃在楚做大官仍唱越国歌曲。出句与对句属于“理殊趣合”的对立统一,即反对。我认为“理殊趣合”只是文字表达的实事相反,但都同属于不忘故国这一主题。

同时又举例张协《七哀诗》中的两句诗:

“汉祖想松榆,光武思白水。”

说明刘邦想家乡松榆和刘秀思家乡白水,其出句与对句意思重复,字词同类,属于“事异义同”,即犯了合掌即意思平行。但主题也相同,即思乡。但用了相似的故事事件来表达,没有鲜明的对立和对比。

合掌的表现有三种,一种表现是上下句意思相同,如“神州千古秀,赤县万年春”。就像上面所引用的张协的诗联。

第二种表现是上下联中的部分文字意思相同。比如皮日休的咏牡丹诗中的前两句,“尽夸天下无双艳,独占人间第一香这”里的“天下”和“人间”“无双“和“第一”都是重复的语义。再比如萨都刺《送诉上人笑隐住龍翔寺》诗中“地湿厌闻天竺雨,月明来听景阳钟”的“闻”和“听”,语意相同就是合掌。如改为“地湿厌看天竺雨,月明忻听景阳钟“更换了两个意思相同的动词和状语,就解决了合掌的问题。

合掌的第三种表现是一首诗中的前后两联的同一位置词性相同,语音节奏一致,语法结构相同,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四言一法”。比如沈佺期的《嵩山石深侍宴应制》:

金舆旦下绿云衢,

彩殿晴临碧涧隅。

溪水冷冷杂行漏,

山烟片片绕香炉。

仙人六膳调神鼎,

玉女三浆捧帝壶。

自惜汾阳纤道驾,

无如太室览真图。

中间两联的对应位置词汇的词性相同,节奏都是二二一二,语法结构都是主谓宾句式,这就是合掌了。

在唐诗中,属于“反对为优”的诗例很多,诸如: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李白:《塞下曲》;

反映边塞战士白天和晚上的

生活始终是保持着一种战斗常态。

“且看欲尽花经眼,莫厌伤多酒入唇”杜甫:《曲江》;这实际上是属于一副流水对。但又是一副反对。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孟浩然:《与诸子登峡山》,用“鱼梁浅”对“梦泽深”构成文字上的相反。

对于合掌,这里必须特别指出,那就是一联中的出句与对句中,有其意义完全相同或基本相同的动词、形容词、虚词相对,都不属犯合掌,而虚词一般是指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叹词等在句中不能独立充当任何成分的词。

比如:“岐王宅里寻常见,

崔九堂前几度闻。”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此联的“见”与“闻”是两个意义基本相同的动词相对。但写的是两件不同的事。

再如:“竹喧归济女,莲动下渔舟。”王维:《山居秋明》,此联的“喧”与“动”也是两个意义基本相同的动词相对。

又如:“江汉古人少,音书从此稀。”杜甫:《赠韦费善别》,此联的“少”与“稀”是两个意义完全相同的形容词相对。其他如:“敢将十指夸纤巧,不把双眉斗画长。”秦超玉;《贫女》,此联的“将”与“把”,以及“拼将十万头顾血,须把乾坤力挽回”。秋瑾:《黄海舟中日人索句并见日俄战争地图》,此联的“将”与“把”,均为两个同义的介词相对,皆不属犯合掌之例。因为上下两句意思不同。

有时,名词对名词甚至也不能算犯合掌,例如“弟妹悲歌里,朝廷醉眼中”。杜甫:《九日登梓州城》,此联的“里”与“中”,都含有“内”的意义,是两个同义的名词相对。再如:“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许浑:《咸阳城东楼》,此联的“阁”与“楼”,是两个意义基本相同的名词相对,不但不算合掌,而且,历代诗评家对此联大多给予好评,尤其是“山雨欲来风满楼”更是千百年来传诵不衰的名句。由此也可见,唐人写诗十分重视“当以意为主”和不以词害意的优良传统。下面再举两个误读为合掌的例子: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王籍《入若耶溪》句

如仅从文辞解读,“噪”和“鸣”同为动词,“静”和“幽“亦词义相近,但上下两联分指不同情景。夏日的山林,当百鸟以及其他鸣虫噪声之际,清脆持续的蝉鸣更能反衬出山林的安静。这是一重景致。春夏之际,雨后,或非炎热之时,有一种乌儿在山谷中的鸣唱通常先拔出一个高音,然后再拉出一悠长的尾音。当此鸟独唱,吟唱之际,周边少有杂声干扰。更易将游历者的体验带入清幽之处。此为另一重景致。且此处炼字极精。以“噪”刻画“静”,以“鸣”刻画“幽”。有类似体验者,一见之下,已然意会。而未曾拥有类似经历体验者,也能“顿悟”。

故此联不存在合掌之弊。又如

流星透疏木,走月逆行云。贾岛《宿山寺》句

有认为上下两句中存在意思重复的字,也算合掌。如此联中的“流”与“走”犯合掌。我认为此处是排比手法入对偶,以期达成叠浪拍岸之效果。上下联一起营造出清寂孤拗之意。此联同样不宜单从文辞解读合掌,更不宜仅见合掌,而无视其他技法、规则,还需结合意境营造,综合考虑。又如

黄云同入塞,白首独还家。郑錠《入塞曲》句

有视此类上下句中部分词语“入塞”与“还家”合掌。

但深入会读,此联至少包含三重意境,不宜仅从文辞解读。

有过战场征战经历者,尤其是域外征战经历者不难理解,最初的目的是在杀回国去入塞。此为第一重。只有在进入国境线之后,才可能进一步期待还家,此时亦倍感家之温馨。此为第二重。能自然地想到家的时候,入塞前的高度紧张状态已得以舒缓。此刻亦才有心发现自己已是白首,而当初一同出塞之同乡,亦仅余自己一人。此为第三重。此三重意境演进深化痕迹清晰自然。

一幅对仗是否合掌?上下两联中是否存在着意思的重复,应结合整联的语义与意境,整首作品的内容与意境综合认定。不可逐字肢解孤立考察。肢解容易陷于买椟还珠的状态,检了文辞之椟,却错失意境,内容,气韵之珠。

合掌并非诗歌核心质素,否则就不会出现宽对流水对了。也有诗人对合掌压根儿就不以为然。客观来说,若有了好的意境,合掌也确实无碍诗人的表达效果。不过诗歌毕竟是追求语言凝练的艺术。若一联中的上下句意思相近或雷同,难免就显得词语浪费,结构痈种呆板,若两联句式结构完全一致,就显得单调呆板、缺少灵动。所以很多诗人们在作诗时还是大都尽力避免这种现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