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认为恶性肿瘤的发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初期表现为正气衰退,内环境失稳,致使外邪入侵、致癌因素蓄积体内,长期扰乱脏腑,最终使痰湿毒瘀聚而有形,发而为癌。正气亏损正不胜邪是癌症的发病基础,癌症的产生本质上是一个正虚邪实的过程,所以肿瘤治疗应以扶正祛邪为根本大法。那么肿瘤治疗怎样才能取得满意疗效?中国抗癌协会抗癌药物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湖北省国粹中医肿瘤首席专家陈向荣主任认为:合理安排扶正与祛邪是肿瘤治疗取效的关键,在临床上既要避免因一味扶正而恋邪,又要预防因攻邪不当而伤正。 肿瘤治疗,首当避免因一味扶正而恋邪 扶正培本是中医肿瘤治疗的首要任务。这是因为正气亏损,正不胜邪是癌症的发病基础,而癌发之后,癌损正气、正不敌邪是致使癌瘤扩散转移的重要因素。到了癌症后期,患者往往正气衰败,面色萎黄,形体消瘦,四肢倦怠。陈向荣认为对于此类以元气大亏为本,以痰凝血瘀为标的癌症患者,在治疗上应以扶正培本为主。 所谓扶正具体就是使用补气药、补阳药、补血药、补阴药这四类扶正培本药进行调理,以补充人体气血阴阳之不足,有效改善症状、减轻放化疗毒副反应、保护脾胃和骨髓。通过扶正培本来提高机体免疫功能,进而抑制肿瘤的生长与发展,最终达到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延长患者生命的目的。 扶正补虚的核心是顾护脾胃,即在临床上以扶正护胃为主、振奋食欲为先,在扶正、护胃的基础上抗癌消瘤,进而实现治病留人目标。为什么要顾护脾胃?陈向荣解释说,一是癌毒使正虚加剧,形成了正虚邪恋的恶性循环。而诸虚之中尤以脾虚危害最大,因脾胃居中焦,为人体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的功能在恶性肿瘤发展中至关重要,若脾胃功能正常,正气强盛,肿瘤就会受到抑制;若脾胃虚弱,则肿瘤就会进一步发展或是发生转移。 另外手术和放化疗治疗均存在一定副作用,如手术易使患者出现食欲不振、腹胀不适,以及神疲乏力、气血亏虚之证(由于手术出血量多或是创伤较大的缘故);放疗易使患者出现口干乏津、咽痛、恶心呕吐、舌红少津,甚至舌有裂纹,舌尖淬痛、脉细数等阴虚内热之证(因受放射线热毒之邪影响);化疗可致患者出现恶心呕吐、食欲减退、腹胀、腹泻等脾胃虚弱、湿邪内蕴之证,进而导致胃气不和、升降失常(因消化道上皮细胞、骨髓造血细胞受损之故)。这也是为什么在扶正培本过程中,务必要顾护脾胃的原因所在。 既然正虚严重是肿瘤的关键病机,那是不是肿瘤治疗就不需要攻癌了呢?陈向荣指出:肿瘤患者体内的正气与病邪,随时都进行着较量与博弈,在“正虚”与“邪实”这一对矛盾中,有时占主导地位的是正虚,有时则是以邪实为主。肿瘤患者中既有元气大亏的一面,也有邪实的一面。在癌症发生发展的某一阶段,邪实不但存在而且还可能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所以我们在扶正培本的同时,也不能忘记审时度势,抓住有利时机来攻癌。例如早期和中期癌症患者往往气血尚未衰败,形神未至槁乏,此时若出现邪实之症,“邪实而正不甚衰”,正是攻癌的最佳时机,务必要果断祛邪,以求获得良效。如果一味扶正培本,迁延时日,不但会导致病邪日益猖獗,渐成燎原之势,而且还会耗散气血,使正气式微,丧失治疗良机。这一现象,就是我们所说的“恋邪”。 为了避免“恋邪”,临床上需要祛邪攻毒。陈向荣主任指出,中医祛邪,并不是靠药物直接杀灭或驱除邪气,而是通过祛除身体致病的因素或病理产物,来实现祛除病邪、缓解病情、减轻痛苦、控制和消散癌块的目标,消除肿瘤或阻止肿瘤发展,最终实现邪去正安的目标。但必须注意的是,祛邪必须在不损害正气的前提下进行,如果过多使用活血化瘀药、清热解毒药、以毒攻毒等抗肿瘤药,其结果可能事与愿违,导致患者元气大伤乃至出现不良结局;再就是如果患者到了血败精亏、正气衰微、体内再无足够正气以供激发的境况,此时贸然祛邪攻癌,往往会导致正气涣散,同样会引发人瘤两亡的不良结局。这一现象,就是所谓的“伤正”。 临床实证明,在扶正祛邪过程中,如果能够根据肿瘤患者体内正邪双方博奕情况进行辨证施治,即在扶正时不忘攻邪,在祛邪时不忘扶持正气,这样就能避免出现“恋邪”与“伤正”现象,可以最大限度地抑制肿瘤复发与转移,实现带瘤生存、抑癌保命目标。 【名医档案】 陈向荣:湖北省国粹中医肿瘤首席专家,中国抗癌协会抗癌药物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抗癌协会传统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湖北省抗癌协会专业委员。 擅长项目: 擅长中医治疗肺癌、胃癌、食道癌、肝癌、鼻咽癌、骨癌、乳腺癌、宫颈癌、淋巴癌、膀胱癌、前列腺癌、甲状腺癌、胆管癌、胰腺癌、肠癌等各种中晚期恶性肿瘤诊断有独到见解,采用扶正祛邪·抗癌消瘤技术让众多肿瘤疾病患者得到了治疗,所谓祛邪,即是祛除病邪,使邪去正安。扶正祛邪·抗癌消瘤体系通过活血化瘀、软坚散结、疏经通络等方式,消除邪气对人体的侵犯、干扰和对正气损伤,以保证正气的恢复,邪去正自安。该项技术受到患者及家属的高度赞扬,深受业界同行的认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