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补气的方子治好了坐骨神经痛

 图书 馆员 2021-12-06

1968年插队,我用补气的方子治好了坐骨神经痛

1968年,我去插队,遇见一个坐骨神经痛的患者,而我用一张补气的方子,帮他摆脱了烦恼。他却大骂我说:你真是个庸医,你的方子就连生产队的驴都不敢用!
1968年,毛主席的“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发表。当日,学生纷纷走上街头,高举标语,敲锣打鼓,举行了声势浩大的游行,宣传上山下乡的伟大意义。我也在这次的游行中受到巨大的震撼。
而我所在的学校邀请了新疆的老垦荒队员、老知青和各省市的贫下中农代表,给我们作鼓舞人心的报告。“好儿女志在四方”成为当时的时髦用语。
我也投入了这场波澜壮阔的上山下乡洪流,偷偷地拿了家里的户口本,瞒着母亲去学校报了名,去到陕北的一个地方插队落户。
因为我家里是中医世家,所以我从小就跟着父亲看诊,耳濡目染的学习中医知识。以至于有许多人叫我'小赤脚医生’。而我刚进公社时,大队长就问:有没有会医的。
我立即举起我的手。大队长说:这个地方没有医生,最近的医院距离这里100公里,山路也极其不便。你既然会医,那你就来负责这里的医疗问题。
于是,我就负责这个村子的医疗。相比同一批来的知青,我算幸运的了,因为他们的生活又苦又累,一天活儿干下来,手上脚上满是水泡,回到宿舍累得躺下都爬不起来。
而我的任务是,每天负责采采药、给村民看看病,闲来时间,我还可以自己看看中国专业知识。
记得有一天,来了一个坐骨神经痛的患者,他一跛一跛的来找我。
他边叹气边说:唉,我这右侧大腿疼啊,已经5年了。之前去医院检查,说是坐骨神经痛。直到去年开始,疼的更厉害了。我觉得我这一辈子,无论咋死,我都能接受,但是活活疼死,我接受不了。
刻诊,见他形体消瘦,浑身倦怠无力,右侧大腿疼痛,放射到小腿。就连右侧的脚趾头,也跟着麻木。
而且,最近这几天,他的两条腿在夜里还容易转筋,疼得他睡不好觉。天气凉的时候症状加剧。
看舌脉,发现舌淡苔白,脉沉弱。
于是,我思考片刻,便给他开出一张方子。方:黄芪、白芍、大枣、鸡血藤、桂枝、生姜。
他说:你真是个庸医,你的方子就连生产队的驴都不敢用!这明明就是补气的。
我说:是补气的没错,但你这话怎么说?
他说:我疼了5年了,也看过不少医生,别看这地方不方便,但是每2个月都会派人来进行医援的。别的医生都告诉我,应该祛风散寒。而你补气,你这不就是想多赚工分嘛。
我说:大哥,你这话就不对了。况且,你吃了这么久药,你好了吗?
接着,他哑口无言了,嘴里嘟嘟囔囔,心里半信半疑的拿着我的方子走了。
结果他回去以后,用药2剂,疼痛明显减轻,而且右侧脚趾头不麻了。5剂药喝完,表示疼痛基本消失,可以如常行走。五年的顽疾,眼看就要瘫痪在床的人,现在可以下地干活了。
他说:为什么你不按常规走?
我说:你的病因就是如此,如果我按常规的祛风散寒,那你的腿还是不会好的。治病讲究的就是一个病因,因消失了,果自然就没了,难道不是吗?
行医这么多年,我来简单说一下,我为什么要开一个补气的方子。
首先,他倦怠乏力,身体消瘦,舌淡苔白,脉象沉弱,这就是气虚的状态。
其次,风寒湿也好、淤血也罢,它们最终形成并伤害人体,始终离不开一个前提,这就是正气亏虚。
最后,正气不足,包括很多方面。其中,气虚,就是正气不足的重要体现。气者,可以卫外,可以温煦经脉筋肉。气虚,不但无力抵御外邪,也无助于疾病形成之后的恢复。尤其是在患上痹痛多年以后,人的气会渐渐受损,这就使得病情更加缠绵难愈。
那既然如此,补气就是决胜之举。
1.补气——黄芪
黄芪有'补气之王’的称号,而气虚是因,补气自然是最能对付的。
2.柔筋活血——白芍、大枣、鸡血藤
白芍,有柔筋止痛之效,以图缓和疼痛;大枣,能够健脾养血,使得所补之气有所依附;鸡血藤,是养血通经活络。并且还是治疗痹症的常用药。
3.发散阳气——桂枝、生姜
桂枝和生姜,温通发散阳气,振奋卫气。当他的症状在天冷的时候加剧。用桂枝和生姜来散寒解表、升发阳卫之气,是非常必要的。
中医治病,讲究的就是一个从头到脚的看诊,只有彻底把你身上的症状分析完了,才能得出最终的结论。开出最合适的方子,病情自然也就消退。
至于我之所以坚持写文章,这是因为,现在的中医名声太差了。好多年轻的中医不会变通思维,给病人开方子,也是按照书本上的来,可病人生病会有标准吗?
有人说:你这么大年龄,就应该退休享清福。
我只想说:我虽然年事已高,但是我看着这逐渐消亡的中医,心里逐渐开始有些落寞了,几十年前跟我一样为了中医奔赴他乡的人都已经老去甚至逝去,但是走了的这些人的位置没有人能补上来。
社会上找不到,医学院毕业的跟西医没有区别,跟我一起的一位九十多岁高龄了依然坚持看病,我还有什么理由享清福?
行医这么多年真的是中医落寞了吗?其实并不是,中医还是之前的中医,只是人心变了而已!

注:本文仅供参考,具体治疗与用药请遵医嘱!

腿疼,气不够!坐骨神经痛,用补气的方子治好,果断和读者分享

你发现没有,有一些人的腿疼,咋治都不好。

我曾经见过一个八十多岁的老太太,因为腿疼,走不了路,久治不愈,最后瘫在炕上。躺了几年之后,一个重症肺炎下来,她就去世了。

让人心碎的是,老人家明白时说的最后一句话,居然也是“疼啊,疼啊……”。

见得多,思考也就多了。我在不断地寻找、挖掘,中医治疗顽固肢体疼痛,到底还有哪些好的思路。现在我要给你说的这个,就是我近些年看到的一条思路。

我不敢说它有多高的含金量,但毕竟可以没人以启迪。

话说有这么一个人,当时年纪是52岁,男性。

他是什么毛病呢?右侧大腿疼,已经五年之久。他到了好多医院去检查过,诊断结果一致,是坐骨神经痛。但是,无论怎么治,都不好使。

后来有这么一阵儿,他的腿疼加剧了。患者觉得,就算砸锅卖铁,也不能让自己被活活疼死。于是,打起精神,继续求医。

刻诊,见患者形体消瘦,浑身倦怠无力,右侧大腿疼痛,放射到小腿。就连右侧的脚趾头,也跟着麻木。

而且,最近这几天,他的两条腿在夜里还容易转筋,疼得他睡不好觉。天气凉的时候症状加剧。

看舌脉,发现舌淡苔白,脉沉弱。

医家翻看之前患者用的中药,思路大多是温经、散寒、通脉、祛风、除湿。肉桂、附子等也都用过。可以说,中医能想的招,基本都想了。但就是不好使。

医家想,既然之前的办法都不行,那不如换个思路。他认为患者当时气虚的状态比较明显,所以就打算以补气为主。开出来的方子,和之前也完全不一样,但见:

黄芪60克,白芍30克,桂枝、生姜、大枣各15克,水煎服。

其实,医家自己对这方子也没有太大信心。但结果却令人意外,患者回去以后,用药两剂,疼痛明显减轻,而且右侧脚趾头不麻了。

医家一看,有戏!于是,赶紧乘胜追击,原方加鸡血藤30克,开5剂。

五剂药喝完,患者表示疼痛基本消失,可以如常行走。五年的顽疾,眼看就要瘫痪在床的人,现在可以做家务,外出散步了。

这就是医案的大致经过。后来,医家处丸药方,让患者后续调养。这我就不提了,节省时间。

现在,我说说这背后的道理。

我跟你讲,这里的决胜之举,就是在于重用黄芪60克。

黄芪干啥的?补气的呀!补气这一招,把患者给救了。

为什么要补气?你看,患者倦怠乏力,身体消瘦,舌淡苔白,脉象沉弱,这是不是气虚的状态?完全是。

气虚,和坐骨神经痛,有关系吗?

坦率的说,有关系,但并不受人重视。考《实用中医风湿病学》这样的权威专著,在论及坐骨神经痛的时候,一般也不提气虚这个事儿。风寒湿、寒湿、湿热、淤血、肝肾亏虚,这些才是更受重视的、导致坐骨神经痛的原因。于临床实践当中,祛风、除湿、散寒、温通经脉,绝对是最重要的治疗思路。

但是,事情都不是绝对的。风寒湿也好、淤血也罢,它们最终形成并伤害人体,始终离不开一个前提,这就是正气亏虚。

正气不足,包括很多方面。其中,气虚,就是正气不足的重要体现。气者,可以卫外,可以温煦经脉筋肉。气虚,不但无力抵御外邪,也无助于疾病形成之后的恢复。尤其是在患上痹痛多年以后,人的气会渐渐受损,这就使得病情更加缠绵难愈。

因为看到了这一点,所以当时医家就准备以补气为主。这就改变了之前以温阳、驱邪为主的思路。我们再看一下方子:

黄芪60克,白芍30克,桂枝、生姜、大枣各15克,水煎服。

这里头,黄芪重用60克,就是在补气。这么用药,势大力沉,一锤定音。

白芍,有柔筋止痛之效,用30克,以图缓和疼痛。

桂枝和生姜,温通发散阳气,振奋卫气。当时患者的症状在天冷的时候加剧。用桂枝和生姜来散寒解表、升发阳卫之气,是非常必要的。

最后,加一个大枣,健脾养血,使得所补之气有所依附。

这就是基本意图。

等到后来,加一个鸡血藤,目的也是养血通经活络。鸡血藤是治疗痹症的常用药。

我把这个经过写出来,希望我的读者朋友能看懂、看透。

正如我之前所说,很多上了年纪的、有多年坐骨神经痛病史的人,他们屡治无效,渐渐对生活失去了信心。这样的人,是不是可以通过补气为主的办法,来改善症状呢?这是一个思路,值得重视。

当然,采取类似办法的前提,是要经严格辨证。你得有气虚的症候才行。最起码,舌淡苔白,脉象沉弱,身体倦怠消瘦、乏力感明显。这些特点,得符合。所以说,上文医案里的方药,不是随便借用的,必须得有中医师的辩证指导才可以。

好了。关于这个事儿,我就说这么多吧。中医,永远都是一门探索的学科。有了什么问题,就去解决什么问题。我的这点文字,只是中医探索之路上的一点小小心得而已。

肩膀,离不开阳气!一张方子,治肩周炎,给肩膀补阳气

我想告诉你一句话,我们的肩膀,也是离不开阳气的。

有很多顽固性的肩周炎,就是患者肩膀“缺少阳气”所致。

怎么理解这话呢?老规矩,我还得给你说医案。通过例子,我们能更清晰、生动、感性地了解问题。

话说有这么一个女性患者,年61岁。什么毛病呢?就是左侧肩膀疼痛,两个月来逐渐加重。她用了很多办法,包括针灸,包括封闭,都无济于事。

timg (41).jpg

怎么办呢?她决定还是尝试内服汤药。

于是,她寻到一位中医。

刻诊,见患者形体较为肥胖,平时感觉气短,舌质淡,脉象弦,干活的时候常觉得乏力,总要干一点,休息一点。肩膀疼痛位置不见红肿。到了夜间,肩膀疼痛会加剧。白天则因为肩痛不敢梳头。

这个情况该怎么应对呢?医师想来想去,写了一张配伍。

咱们一起看一下——

黄芪20克,赤芍、川芎、桃仁、红花各12克,地龙、桂枝、甘草、大枣各10克,生姜3片。

结果如何?药用5剂,效果明显,疼痛大减。到最后,用了半个月,患者诸证悉平,肩膀疼痛消失。

这里怎么回事啊?

现在,你看看上面配伍里头的几味药,黄芪,补气的;桂枝,温阳通经的;生姜大枣,散寒健脾的。其他的,赤芍、川芎、桃仁、红花、地龙,这些是活血跟通经活络的。

timg (42).jpg

你看看,黄芪、桂枝、生姜,大枣,补气也温阳。按照道理,你肩膀疼,不就是不通则痛吗?活血化瘀就够了,为什么还要补气、温阳呢?

你看这个人,肥胖、气短、舌质淡、脉象弦,平时乏力。这说明她气虚啊。气虚,没办法推动血的运行,所以就有淤血作痛。气,有温煦身体的功能。气虚日久,必然阳虚。阳虚则寒,寒则经脉凝滞,所以会加剧疼痛。

所以你看,这个人的问题,就是气虚不能运血,阳虚不养经脉。怎么改善?活血化瘀只能治标,治本之策,是补气温阳,给患者的肩膀补阳气啊。

于是,这才重用黄芪,配生姜、大枣、桂枝。

说到这里,此番道理,你应该是心知肚明了。

我把这个写出来,别有一番用意。

timg (43).jpg

目前就临床观察来看,肩周炎这个病,有些患者的确没有明显的寒象,热象。指征不明显的情况下,辩证、用药,都成问题。其实,咱们可以想一下,这个人有没有气虚的问题?如果是有气虚的问题,不妨补气、温阳、通络,配活血化瘀之品。目的,就是给患者的肩膀补一补阳气。上面文中的配伍,说实在的,它就是补阳还五汤加减。补阳还五汤,是解决气虚血瘀问题的老方子。在其中佐一些温通经脉之品,对气虚的肢体疼痛患者来说,见效比较明显。

有这方面困扰的朋友,不妨把此文收藏好。文中的配伍,很周正,很有代表性。您可以在专业中医师的当面辩证指导下,借鉴应用。

我开了一张补气虚的方子,却帮助了患有5年...

我开了一张补气虚的方子,却帮助了患有5年脑梗的患者,从开始的质疑,到后来的感激。

我有一个患者说:我得脑梗都5年了,吃过溶栓药物,可这脑梗就是不消失,他还是复发了。

我说:所谓的溶栓药物就是一个治标不治本的方法,他可以控制你的脑血管的栓子不被堵塞,但却无法彻底的消除堵塞栓。

他说:那有没有什么办法能治,你是中医,你可以治吗?

我说:不一定,中医都是讲究寻找病因,只有寻找出病因,才能被治愈,况且,我又不是神仙,怎么可能一定就会被治好。凡是说,一定能把病治好的医生,你不用考虑,直接就骂他是个骗子。

接下来,他告诉我他的病情,说:我左臂无力,拿不起东西;走路困难,三步一歇,有时走多了或者突然站起,就会头晕耳鸣;左手臂还总有疼痛感;乏力,疲倦;食欲不佳。

我看他舌质黯淡、舌苔薄白、语言不利、脉象弦细。一下子,我心里就有数了。便给他开了方子。

他说:你给我开的这个方子,和我的脑梗八竿子也打不着吧?你不会是想变相的收费于我吧?

我说:我要是想变相的收费,我就不会是中医了,我早就改行去做西医,西医的一副药你能看见他的成本吗?他想收多少就收多少。而中药材,价格都是明码标价写的清清楚楚,我怎么敢多收你的钱。

他说:那就算如此,可中医治疗可比西医慢很多,你给我开的这个药,我要吃多少年才行?

我说:虽说西医看病快,但是你看了那么久西医,病好了吗?

我问你,做手术是西医的吧,你看那做冠心病搭桥手术的患者,每个几年就要做一次,你说他们快,没错,他们确实很快,但你说他们的效果好,那只是一时的。

而中医治病并不慢,只是需要先找寻病根,只有找到根,才能对症下药,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不用周而复始的重复。

但我并不否认的就是西医有时候确实是比中医能救急,你总不能说让一个快要失去生命迹象的患者来找中医调理吧?

方:黄芪、鸡血藤、桃仁、全蝎、水蛭、胆南星

我之所以开这个方,就是因为他是气虚血瘀所导致的脑梗。所以这个方子主要就运用于补气。

①黄芪——补气

舌质黯淡、舌苔薄白这就是典型的气血虚弱的表现;走路苦难、左臂无力,这是气虚的表现。脉象弦细,就是气虚不能再血管壁导正常运输,痰瘀就再脉中凝结。

'气为血之帅’,气虚了,就没有办法再往前走了,这就形成了血瘀,血瘀时间久了,再加上气无法运化津液,于是就会生痰,痰瘀相结合,阻于脑络,这就形成了脑梗。

所以针对他这原因就需要补气,从源头上先解决气息通畅的问题,才能从根本上治疗脑栓。

②鸡血藤、桃仁——养血活血

走路困难、手臂有疼痛感这都是血因为气息不畅通,所导致的'拥堵’,这就和堵车一样,路面上的车被堵住,行动不开,交警来帮忙疏通交通。而这个交警就是鸡血藤、桃仁。所以针对这一症状就需要活血养血。

③全蝎、水蛭——破血化瘀

肢体麻木是因为血管被血液堵住,没有办法流动,长时间堆积在一起就会导致身体麻木,瘀血的出现。

④胆南星——化痰

血瘀时间久了,气息则无法运化津液,这就导致了生痰,而痰和瘀结合,就演变成脑梗。

⑤白术、怀山药——健脾益气

患者食欲不佳是因为气息不畅通,久而导致脾胃出现问题。

五脏六腑只要有一个受损,其他的五脏六腑都会有连带反应,而这些反应堆积在一起,就会成为一个'新的’疾病,但对于中医来讲,只需要逐个针对就好了。

他说:就凭借这几种药,就可以治疗我的脑梗吗?我还是有些不信。

我说:治病讲究的是根,你只有从根上入手,病情才会有所好转,如果你只看表面,那么病情永远都只是被控制。

3个月后,他告诉我,我的病情好转了,我真不应该当初质疑你,万一你生气了,不给我看了,我不就后悔死了。

我说:没关系,质疑都是正常的,毕竟看病这种事情不可小觑,只要病情好转就行。于是我根据他的病情重新调整了药方。

治坐骨神经痛的大方子!补气、补血、驱邪,打通坐骨神经,请收下
在我的后台上,每天都有很多朋友,向我诉苦,说自己的坐骨神经痛,已经好多年了,找不到彻底好转的办法。

对此,我想说,病这个东西,很难把它彻底清除,恢复到之前你没得病的状态里去。因为什么?病的形成、产生,一定伴随你身体机能的退化、正气的衰减。而正气的衰减、机能的退化,又是一个客观规律,不可能完全逆转。所以我说,对待疾病,我们得有清醒的认识,要有足够的耐心和心理准备。很多慢性病,尤其是我今天要说的坐骨神经痛的问题,那都是需要长期治疗、长期防范、长期调养,才能实现有效控制的。短期内,彻底好利索,我认为可能不大。

好了,闲言少叙,我给你说说,我笔记本上记录的,一张治疗坐骨神经痛的大方子。咱们一起学习一下。

当归16克,生黄芪18克,丹参18克,乳香、没药各6到13克,鸡血藤16克,五加皮13克,赤芍16克,地龙13克,木瓜16克,秦艽和桑枝各13克。

这个用量,临证常有加减。

这个配伍,能干啥呢?

放下这个不提,我想跟你探讨一下,咱们这个腿疼,到底因为什么?

抛开现代医学的理论不提,我想和你从中医的视角来分析。

第一个,你告诉我,人多大以后开始出现坐骨神经痛啊?是不是中老年或者老年居多?为啥?从中医角度看,这个年龄,肝肾不足。肝不能养筋,肾不能主骨,所以这个时候人就腿疼。这是第一个,肝肾不足。

第二个,腰腿疼,还在于外感风寒湿邪。风寒湿邪,对腰腿的侵袭,可不是一天两天啊。那是一辈子不断积累的。所以,到了一定年龄,它的积累差不多了,我们就开始发病了。这是第二个,外感风寒湿邪。

第三个,气虚血瘀。我们的腿,靠啥来濡养啊?靠的是气血。气血不足,腿失养,它就疼。人到一定年龄,不但容易气虚,还容易血虚,更容易在气血不足的情况下,形成淤血。这些负面影响,决定了我们的腿疼,在所难免。

好了。既然如此,我们就可以看懂上头我说这个方子了。

当归16克,生黄芪18克,丹参18克,乳香、没药各6到13克,鸡血藤16克,五加皮13克,赤芍16克,地龙13克,木瓜16克,秦艽和桑枝各13克。

这里头,有补肝肾的,比如五加皮。有祛风除湿散寒的,比如秦艽、桑枝。当然,五加皮也有驱邪之能。这里还有补气的,比如黄芪。这里也有养血活血、化瘀通经的,比如当归、丹参、乳香、没药、鸡血藤、赤芍、地龙。当然,还有一个木瓜。木瓜,可以舒筋活络。

所以你看,我们上述分析出来的,关于导致腰腿痛的因素,这个方子里头都有照顾。因此我说,这个方子,也算是一个百搭方,对于一般的坐骨神经痛,可以拿它做底子,适当化裁。它有很普遍的实用价值。

比如说,腿胀的,发沉重着的,我们考虑加薏苡仁、茯苓这样的利湿化浊之品。腰痛腿沉无力的,可以加杜仲、巴戟天。下肢发凉,寒邪重的,加入补骨脂或淫羊藿。

说起来,这个配伍,我们中医人几乎都知道其中的含义。而且,此方也确实源于中医同行的业界经验。我自己,也偶有运用,证实效果可以。这里,我想和你转述一则医案,帮助你理解体会。

患者,男性,68岁。这个人,早在一年前就感觉到右腿酸胀不适。但是由于尚可以支撑,就没就医。后来,问题逐渐严重了,发展到右腿疼痛,不敢下地。疼痛从臀部开始,沿着大腿,放射到小腿。刻诊,见脉弦,舌淡红苔薄。

怎么做的?医家就是用了上头的验方,加入一个薏苡仁来利湿(腿部发胀重着,考虑湿邪)。结果,患者很快好转,服用七剂以后,诸证悉平。

我把这个写出来,供我的读者朋友借鉴、参考吧。

说老实话,文老师写的这些业界经验、科普文说,不可能替代医生来诊病开方。谁有病了,看了文老师的文章,然后就自己按方抓药了,这不现实,也不科学,甚至很危险。但是,我为什么要说呢?因为这些东西,代表着一种方向,一种参照,一种科学理性的认识,以及一种切实的业界经验。这些,我觉得,也是宝贵的,也可以给咱们读者朋友,带来一点帮助。而且,专业的中医从业者们,可以据此来提高临床技艺。我个人觉得,这些文字,还是有价值的。

所以,我希望有坐骨神经痛毛病的人,应该收藏我上头所写的这些经验之谈,留日后备用。我坚信,在中医师的科学辨证指导下来正确运用,它是可以帮助到一些人的。

六味地黄丸、金匮肾气丸、附子理中丸及其他

很多人喜欢吃中成药,因为方便省事。但是,大部分人吃了中成药并不管事。原因很多,其中药不对症是最主要的。
        下面要讲的,主要是六味地黄丸系列、金匮肾气丸系列中成药。这是现在卖得最好的中成药的代表。但是,吃这些中成药的患者,见效的人实在寥寥无几。下面就分析一下原委。

金匮肾气丸

金匮肾气丸是张仲景《金匮要略》中的方子,是经方。经方就是中医经典里的方子,是几千年来验证下来确确实实能够保证疗效的方子。经方之外,还有时方,是张仲景之后,随着时代变迁、历代医学家新发明的方子。时方中也有一些好方子,但与经方相比,往往差很多。
金匮肾气丸既然是经方,疗效肯定是确切无疑的。历代名家也确实证明了这一点。但是为什么现在人用金匮肾气丸往往无效呢?
这要从头说起。
金匮要略里面,肾气丸见于《金匮要略》卷下妇人杂病脉证并治方:“虚劳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者,八味肾气丸主之。”
本方组成:干地黄八两,薯蓣四两,山茱萸四两,泽泻三两,茯苓二两,牡丹皮三两,桂枝、附子(炮)各一两。
上为末,炼蜜和丸梧子大。每服十五丸,加至二十五丸,酒送下,一日二次。
显然,这个方子是治疗虚劳病的。所谓虚劳,就是体质非常虚弱,既有功能不足,又有营养不足,即阴阳两虚。所以治疗原则应该是阴阳双补。方子的构成,也充分体现了阴阳双补的思路。
从方药组成上来看,地黄、薯蓣、山茱萸三味药,是补肾阴、填肾精、固肾气的,简而言之是用来补虚的,补充营养的,占了方药的绝大部分比例,显然是主药;茯苓、泽泻、牡丹皮三味药,主要是为了排出体内代谢垃圾的,即针对少腹拘急、小便不利的;桂枝和炮附子各一两,分量最少,是用来温阳通经络的。
所以,这个方子是以补肾阴填肾精为主,其中地黄是公认的滋补肾阴的药物,薯蓣兼补肝脾肺肾之阴,山茱萸固摄肾精和元气并柔肝气养肝血。三味同用,剂量又大,重点在于滋阴填精无疑。但滋阴药难免滋腻碍膈,影响运化,这三味药也难免有此弊端,因此后面少加桂枝附子辛开温通,可以解决这个问题。滋阴药物代谢过程中,难免产生大量代谢废物,因而要加强利小便的功能,促进代谢废物的排出;同时,本方针对的病机本身就有小便不利的问题,所以方中又加了茯苓、泽泻和丹皮,活血利水兼顾。由此看来,此方配伍精妙绝伦。当然,此方配伍的科学严密,历代医家多有研究和赞誉,不需我来多嘴。
由上述简略的分析可见,这是一个滋阴为主的方子,主要针对肾阴虚、肾精不足又有小便不利现象的病机。
如果遇到这种病机,使用这个方子,应该可以收到很好的疗效的。
可惜的是,明朝有个很著名的医学家——张景岳,把这个方子给搞反了。
按照张景岳的理论,肾阳虚不可以骤补肾阳,否则容易上火,壮火食气,反而消耗了阳气。温阳的最好办法,是补阴为主,少佐温阳,
徐徐温之,少火生气,方能达到温阳的目的。他把这个理论,叫做“善补阳者,阴中求阳。”其实这个说法倒是有依据的,因为内经里就有“从阴引阳,从阳引阴”的说法。
按照张景岳的说法,这个方子是温阳的方子,而且是最好的温阳方剂,安全保险。按照他的思路,他又发明了一系列的温阳方剂,比如右归丸等等。
张景岳对后世医家的影响非常巨大,所以后世医家温肾阳多按照张景岳的理论,用肾气丸系列。直到现在的中医药大学的教材,还是沿用这个理论。可谓是贻害千古了。
张景岳影响虽然很大,但明清以降,据理反驳者总是层出不穷。比较著名的要数火神派创始人郑钦安。郑钦安说,伤寒论中,凡遇到阳气虚微,阴寒内盛的病例,基本都要用四逆汤系列,比如干姜附子汤、四逆汤、通脉四逆汤、四逆加人参汤等等,绝没有用肾气丸的先例。肾气丸既然是张仲景的方剂,仲景的用方技术自在张景岳之上,难道张仲景不知道“阴中求阳”的道理?难道不会用肾气丸?他为什么不用肾气丸而用四逆汤系列?显然是因为温阳散寒、回阳救逆,四逆汤系列功效确切、效如桴鼓,而肾气丸则毫无价值!!!
我们知道,火神派的传人,在当今的中国中医界,疗效是有目共睹的,可见郑氏的理论更加接近于仲景原意。
由此可知,自从张景岳以降,世医之用肾气丸温阳者,无一不是师法景岳而背离仲景,走上歧途,危害一方!!!
也有患者反映,吃金匮肾气丸之后,一些阳虚症状减少了。比如原先因为肾阳虚而水湿下注,两条腿浮肿,一按一个坑。吃了一段时间的肾气丸之后,浮肿减轻了。这种情况的确是有的,因为肾气丸里利水药的成分是有的,所以可以把水湿去掉。但不可能完全去掉,因为肾气丸中滋阴的成分太多,所以会造成更多的湿气。人体内的水湿是有痰湿水饮等不同的存在形式的。水饮是状态清稀的,痰是最浓稠的。肾气丸虽然把水饮排出了,但是会产生更多的痰湿,痰湿凝结于体内,问题更大更严重。所以,治病不能简单地看某些个别症状的改变,要综合考虑体质是否有改善,否则,治了标,伤了本,得不偿失。
要记住,肾气丸是用来滋肾阴、填肾精的,不是用来温肾阳的!!现在中医用肾气丸温肾阳,都是错误的,误治!因此不会有疗效,反而有害健康!! 

 六味地黄丸

六味地黄丸也是来源于张仲景的肾气丸的方子,是宋朝儿科医学家钱乙把张仲景的肾气丸中的桂枝、附子去掉,剩下六味药,专门用来治疗小儿五迟的(见钱乙《小儿药证直诀》)。所谓五迟,主要是指因为肾阴、肾精不足,而造成的发育迟缓。后来人们把这个方子,广泛应用于肾阴虚的治疗中,效果非常好,非常安全,可以长期服用。试想,连小儿都可以服用的药,成年人吃,当然安全了。
不过,话又说回来。对症的话,吃起来当然安全,如果不对症,吃了还安全吗?
问题就在于此。
前面已经讲了,肾气丸本来就是一个滋阴填精的方子,只不过其中加了一些温阳通经的药进行反佐而已。钱乙把温阳的桂枝附子去掉了,方子用于滋阴更加无疑。前人有言,说肾气丸是温阳的,钱乙去掉了两味温阳药,就变成了滋阴的方子了。这个说法显然是医理不精。
宋元以来几百年的历史已经证明,六味地黄丸是个非常好的方子,滋阴效果好,又适合长期服用,应该说是个好方子。
但是,这个方子现在已经到了该退场的时候了。
我一直在强调,古代的人,阴虚阳虚都有,现代的人,近二三十年以来,阴虚的已经极少见到,都是阳虚体质。六味地黄丸,作为一个滋阴的方子,针对的是阴虚体质。现在阴虚体质已经不见了,所以六味地黄丸早已失去了用武之地。
六味地黄丸,现在已经成为应该淘汰的药物了。可惜现在六味地黄丸买得还一直很好,很多人都在吃。为什么?因为现在的中医还没有认识到阴虚体质已经不存在了这个基本事实,把很多有热象燥象的人,都误诊为阴虚,而开具六味地黄丸。事实证明,大多数人服用六味地黄丸之后,都没有疗效,甚至病情更加厉害。
六味地黄丸是钱乙整理出来的一个方子,但后来又出现了很多同一原理的方子,比如知柏地黄丸,用于阴虚火旺;比如杞菊地黄丸,用于肝肾阴虚而现眼睛红肿干涩;等等。现在,地黄丸系列,大致有几十个品种,洋洋大观。这些中成药,目前都是各药店的主打商品。
当然,也不能说这些药一点作用都没有。有一个患者给我说,他前阵子上火,眼睛干涩,就到药店买了点杞菊地黄丸,吃了就好了。其实,根据我的诊断,他眼睛干涩,实际是肝郁化热,肝火上炎所致,应该疏肝清热,方用柴胡剂,并加枸杞菊花之类即可。但他吃杞菊地黄丸竟然收效,显然是其中的枸杞菊花起作用了。所以,这些药物,现在虽然没有了严密对症的病情了,但对一些轻来轻去的小毛病,倒也有一定的治疗效果。但这只是微不足道的“功劳”,比起他药不对症造成的危害来,简直不能同日而语。
再次强调一下,现在早就没有阴虚体质了,地黄丸系列的药物早就没有对症的病机了。所以,大家生病,也绝对不要再吃地黄丸系列的中成药来滋阴了。

附子理中丸


附子理中丸也是张仲景的方子。仲景伤寒论中,回阳救逆基本都用四逆汤系列,可见四逆汤的温阳效果是绝对的好,不容置疑的。我们来对比一下四逆汤和附子理中丸的组成。
四逆汤:附子,干姜,炙甘草。
附子理中丸:附子,干姜,炙甘草,白术,人参(现在都用党参了)。
可见,附子理中丸中,是包含了四逆汤的成分的,另外还加了健脾化湿的白术和健脾补气的人参,所以,治疗效果应该比四逆汤还有广泛。
当然,四逆汤药味少力道专,且是汤剂,汤者荡也,故力大,可用于危急重症而回阳救逆。附子理中丸虽然含有四逆汤成分,但是丸药,丸者缓也,量少力衰,所以用于慢性病,温阳散寒。
但不管怎么说,附子理中丸是真正的温阳方剂。无论脾阳虚还是肾阳虚,附子理中丸都是绝佳的选择。事实上,在温阳方面,附子理中丸的疗效,远远好于现在很多中医动辄就开的金匮肾气丸!!!!!!!!!!
所以,阳虚的患者,温阳散寒,一定要吃附子理中丸,不要吃金匮肾气丸了。张景岳的流毒,该肃清了。
现在人的体质,多数都是阳虚,虽然有些人呈现虚火,但不宜清,只宜温里。道理我已经在其他博文里多次阐述过了。当然,以温治虚火,剂量很重要,剂量不够,虚火更旺,加大剂量,才能收功。
去年在海口讲学,同一个单位的六七个女孩子一起找我看病,基本上都是脸上长痘,或大便干燥等等热像。因为没有条件煮汤药,所以我就开附子理中丸。我事先说了,服药后肯定会出现痘痘增加、大便更干等等热像更重的情况,不要担心不要放弃,坚持吃,火越大越加量,坚持下去就会好起来。
他们后来告诉我,跑遍海口市,都很难买到那么多附子理中丸,因为南方这个药很少买,即使有,也不肯卖那么多给他们。后来他们是托亲戚从外地邮寄过去的。吃了一段时间后,大家都出现痘痘更多大便更干的情况,所以多数都害怕,放弃了,只有一个坚持下来了。(她当时联系我,我让她坚持,她就坚持下来了。)大约两个多月之后,她说,痘痘都下去了,大便也不干燥了,精神也好了,各方面都好了。
可见,温阳的方法,治疗阳虚,不管有没有虚火,都是可以的。
当然,如果配合其他方法,虚火还是可以控制,不至于增加的。但这就比较复杂,要么用多种成药配合,要么用汤药进行加减才能做到。
可惜的是,现在的附子质量往往都不行,再加上炮制方法不对,人为造成药效差毒性强等现实。即使是国营知名大药店的附子,也难幸免。这真是现代国人的一大悲哀。
不过,即便如此,附子理中丸仍然是温阳散寒的好方子。

当归补血汤
当归补血汤也是非常常用的补血方子。
上文说到金匮肾气丸,按照张景岳的解释,立方之意,在于从阴引阳、在于少火生气,就是说 
善补阳者,阴中求阳。”既然说到金匮肾气丸,我们就有必要对这个阴中求阳的理论,再稍作剖析。
我们已经说过,这个理论,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了。即:如果我们要补阳气,那么我们最好不要直接温阳,而是补阴,阴气足了,只需稍稍温之,阳气就生发出来了;反过来,要补阴,也不要直接补阴,而要先温阳,阳气足了,然后稍稍滋阴,阴气就滋生出来了。这个理论属于经典理论,显然是正确的。
但是,任何真理都不是绝对的,都是相对的真理,都是有前提条件的真理。黄帝内经的这个理论当然也是有前提条件的。加上这个前提条件,比较完整的表述应该是这样的:
因为阴虚而导致的阳虚(阴损及阳),要着重滋阴,然后稍稍温阳,即善补阳者必阴中求阳。即从阴引阳,少火生气。
因为阳虚而导致的阴虚(阳损及阴),要着重温阳,然后稍稍滋阴,即善补阴者必阳中求阴。即从阳引阴。
黄帝内经古文简奥,只讲结论和主体内容,而隐去了前提条件。后世人读之,往往犯断章取义的错误,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我们只要把经典读透,这些意思都是可以领会出来的。
根据从阴引阳、从阳引阴的理论来创立的方剂很多,且有很多久经检验的灵方效方。当归补血汤就是其中之一。
当归补血汤组成非常简单,只有两味药,生黄芪和当归,其中黄芪的剂量是当归的5倍。显然,方子中黄芪是主药,君药,当归是臣药。黄芪补气,大剂量补气,气足,功能增强,自然生血能力就增强了,然后稍加当归,提供一些造血的原料,就可以有效地生血了。所以这个方子,历来被视为补血的效方。
从方子的立意来看,补血没有大量使用生血的药当归,反而大量用补气的黄芪,显然是取从阳补阴之意,所谓“善补阴者,必阳中求阴”。所以,这个方子可以算是这一经典理论的生动案例。
但是,这个方子的应用范围,显然是用于因气虚而导致血虚的患者——患者要解决血虚的问题,但他这个血虚,是因为气虚引起的。(气虚则无力生血。)所以用这个方子,来补气生血。即:因为患者的病根是气虚,所以用大量黄芪补气,然后稍加当归补血即可。
所以,这个方子是用于气虚所致的血虚。在这一点上,历代医家早有定论,大家都知道,当归补血汤是用于气虚导致的贫血患者的。
反过来,如果病根是血虚,甚至因血虚而导致气虚,那么势必要用相反的方子:黄芪补气汤——大剂量当归生血,稍加黄芪补气。但事实上,很少有用这个方子的,因为由血虚导致气虚的人,实在太少了。
同样的道理,金匮肾气丸,用了大剂量的滋阴药,稍加一点温阳药,显然是用于严重阴虚以致阳气也受损失的病机。即,金匮肾气丸也能治疗阳虚,但他治疗的阳虚,病根是阴虚,是严重的阴虚导致的阳气受损,即阴虚所致的阴阳两虚(虚劳)。所以我们可以用金匮肾气丸滋阴,阴气生起之后,少加温药即可达到温阳的效果。
由上面分析可以看出,张景岳提倡的理论可以说是对的,是经典理论。但是他倡导的用药方向,即适应症,显然是搞错了。他把金匮肾气丸,当做常规的补阳药,用于一般性的阳虚患者,显然大错特错了。
综上所述,金匮肾气丸是滋阴为主的方子,如果说可以温阳的话,也只适用于阴虚所致的阳气虚损。但这种阴虚所致的阳气虚损,现在实在是太少太少了。所以,金匮肾气丸的适应症,已经极少见到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