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狂证——陈华鹰医案李某,女,35岁。患者平素善愁易怒,郁郁寡欢。1960年冬季起,自觉微畏风寒,浑身不适,随即失眠多梦,继即精神失常,四五日后狂躁大作,打人骂人,撕衣裸体。至1961年3月后渐复常态。入冬原病又作,经四月余,前症又见消失。1962年11月中旬又复发。当时适余下乡乃邀诊。患者已3日不眠,服西药安眠药无效,言语举止异于常人,面赤,畏风,便秘,溲赤,脉弦细,舌苔薄。 处方:龙骨、茯苓各9克,牡蛎、夏枯草各12克,黄芩、炒栀子各6克,柴胡3克,半夏、龙胆、当归芦荟丸各4.5克,桂枝、甘草各2.4克,珍珠母30克,广丹1.5克。药后即能入睡。连服3天,言语不乱,诸症已趋正常。后以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去生姜、大枣、大黄、广丹,加生地、生铁落、龙胆、夏枯草。服5~6剂,月余来院门诊,一切如常人,唯易烦躁,纳闷。续给甘麦大枣汤加五味子、酸枣仁、龙齿、珍珠母等常服。至今1年未见发作。(陈华鹰,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医治作用的探讨.浙江中医杂志,1964,7:19) 按:病者平素易怒伤肝、肝火暴涨,引动阳明痰热,致狂疾屡发。依据脉证,投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加减,服3剂,诸证消失。其后仍按原方化裁,服五六剂后,改进养心安神之品,病遂不发。《经方临证集要》 论:柴胡加龙牡汤之后,给与甘麦大枣汤加味,就是不在泻火,而改用润燥。这也是肺与相火的关系,正常是肺降敛火,反之火逆刑肺,肺热肺燥。先有黄芩、栀子、龙胆泻火,后即用甘麦五味润燥。 柴胡加龙牡汤,为什么能治阴癫,也能治阳狂。其二者之病,都是气厥,上焦不通。阴癫多惊恐,上焦不通,痰壅隧窍。而阳狂者,偏见上热,火不得宣泄,而发狂躁;还有就是痰,迷塞心宫,是以狂作,此是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牡汤的注解。此柴胡加龙牡汤,一方统吃阴癫与阴狂之病。 19狂证——孙溥泉医案高某,女,25岁,咸阳市民。于1976年6月26日就诊。患者新婚半年,平素多疑多虑,近因婆媳不和,受精神刺激而发狂。患者精神错乱,秽洁不分,沿街叫骂,语无伦次,不食不眠,无端哭笑,昼夜哭闹不休,两目发直,面红目赤,夜间弃衣外跑,不避亲疏,曾服西药镇静剂不效。三天未大便。经某医院诊断为精神分裂症。舌淡红苔黄腻,脉实滑有力。应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加减:柴胡24克,党参9克,黄芩18克,半夏9克,茯苓30克,龙骨15克,牡蛎15克,大黄30克(单包,后下),桂枝6克,生铁落(先煎)30克,菖蒲9克,枳实9克,水煎服。 服上方3剂,腹泻2次,大便已通畅,能睡四个小时,意识稍清,也能认人,开始要吃要喝,舌上黄腻苔已退去,脉由实滑转细弱;上方减去枳实,将大黄由30克改为6克,又服3剂,已可安睡,言语清楚,可与之交谈,但精神恍惚,倦怠欲睡;令服归脾汤3剂,诸证消失而愈。 后追访一年,未见复发,并生一子。《经方研习》 黄元御医学研究 读《伤寒论》学古中医,每天分享三条提纲,研究黄元御学术理论,为每一个想学习《伤寒论+金匮要略》学者,提供交流的平台。 640篇原创内容 Official Account 20狂证——高濯风医案王某,男,52岁。初诊:1991年5月11日。主诉及病史(家属代诉):两个月前牵牛下地劳动,不慎将牛丢失。惊恐悔恨交织于胸,百思不解,渐而出现烦惊不寐,继而幻听幻视,甚则登高弃衣,力气过人。曾服大剂量镇静剂未能奏效。诊查:身体瘦弱,面色苍黄晦暗。舌质淡红,苔白,脉沉弦。辨证:癫狂,肝郁化火。治法:和解少阳,重镇安神。处方:柴胡9g,太子参15g,半夏12g,枯草头10g,龙骨30g,牡蛎30g,甘松10g,磁石30g,黄芩9g,茯苓30g,川芎10g,炙甘草6g,栀子9g二诊:1991年5月25日。药后已能安然入睡,心烦躁扰减轻。加朱砂1.5g(研末冲服)。 三诊:1991年6月1日。脉沉弦,神渐安。原药方再进。服药两周,患者神志清爽,睡眠、饮食正常。随访1年未见复发。 原按;肝病多恐,胆病多惊。患者素体瘦弱,胆气虚怯,又逢凶涉险,使惊气入心,忧思积虑使肝郁化火。木火内扰脏腑,使三焦水火不济,脏腑气机失调,意志丧失。三焦为病治少阳,故投小柴胡汤调节气机,推陈致新;佐以龙骨、牡蛎、磁石镇胆气之怯而止烦惊;二者相伍使胆腑清利、肝气条达、水火既济、脏腑气机和顺。摘自:董建华,王永炎,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粹(4)[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204.《经方治验神经精神疾病》 论:惊恐加悔恨,典型气行紊乱,气大伤身,气积胸中,惊而发厥,气机壅阻而厥逆。痰与心火,积于胸中,不得宣泄,痰迷心窍。 痰迷心宫,火气被郁,不得宣泄,则火热伤神,而失控制,则发为阳盛之狂。狂躁者,皆是宣泄之象。 21狂证——周连三医案彭某,男,32岁,1963年11月27日诊治。患者在1959年因精神受刺激,导致精神失常,狂躁妄动,打人骂人,久治不愈,住精神病院多方治疗无效,请周老师会诊。证见:面红目赤,狂躁妄动,打人骂人,毁坏器物,撕衣裸体,目光炯炯,少睡少食,哭笑无常,舌质红苔黄腻,脉洪数。证属肝郁化火,痰火上扰。治宜舒肝利胆,祛痰泻火。处方:柴胡、黄芩各24克,半夏21克,生姜15克,茯苓、龙骨、牡蛎各30克,桂枝9克,铅丹6克,大枣12枚,大黄18克。 服上方后,涌吐痰涎二碗余,泻下风沫,夜能安睡,诸症减轻。后减铅丹为3克,大黄为9克,连续服用4剂,继以他药调治而愈。[陕西中医1982,(3):18] 按语:本方疏利肝胆,重镇安神,凡属肝郁化火,炼液成爽,痰火上扰之惊悸、发狂、胸满、谵语、烦躁、癫痛等证,用本方治疗均有良好效果。《伤寒论名医验案精选》《仲景病案学》 论:本案方后先吐,应先用瓜蒂吐之之,后再用柴胡龙牡汤。本案痰壅上焦,是发狂证,上面小儿痰壅上焦,是病癫痫。小孩子有惊吓致病,大人也有精神刺激致病。情志之伤,大人与小孩皆可伤之。 22狂躁——闫云科医案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合桃仁承气汤证 张某,女,26岁,未婚,工人。去年春天因感情创伤,忿郁过极而病狂。烦躁不寐,毁物骂詈。某精神病医院诊断为精神分裂症,住院治疗三月,狂躁减轻。出院后,继续服用数种镇静西药及朱砂安神丸、一捻金以治。 患者神情呆钝,反应不敏,面色黯黑,庭额尤甚,一如拔过火罐。体胖腰粗,腹大如孕,谓病后体重增加23kg。舌淡红,苔白腻。询知头痛如裂,甚有规律,每日上午十一点发作,午后五六点始止。心烦难寐,胸满腹胀,时欲太息。胃纳可,喜冷食,大便三四日一行。经行后期,经期腹痛。诊其腹,脐左右拒压,左少腹急结。切其脉,沉滑有力。 观其脉症,此为气滞血瘀,化火成狂,神不守舍,荒诞由生。今虽狂妄不甚,乃镇静药之作用,病根实未去也。治宜舒肝降火,活血化瘀。拟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合桃仁承气汤加减治之,并嘱家人顺其性,不违拗,以助药效。柴胡12g 黄芩10g.半夏15g 川军15g 茯苓10g龙牡各30g 桃仁15g丹皮10g石膏30g 芒硝10g二剂 二诊:药后大下脓秽物,夹有宿食,双乳泌黏水甚多,腹胀减轻。仍头痛思冷,脐左及左少腹拒压。按原方续服三剂,停服一切镇静药品。 三诊:睡眠好转,腹胀消失,已无压痛。仍头痛,思冷,便中带脓,原方石膏加至60g,加郁金10g,三剂。 四诊:近日感冒身热,鼻塞流涕,头痛甚,恶心呕吐,口苦思冷,脉浮滑数,此太阳、少阳合并证也。拟:柴胡15g 黄芩10g 半夏15g 麻黄10g 甘草6g石膏60g 桑叶10g 菊花10g二剂 五诊:感冒解,恶心呕吐止。仍头痛思冷,今又牙龈肿痛,子夜尤甚。舌苔薄白,脉弦滑有力。此阳明热甚,瘀血未尽也。拟:桃仁15g川军15g 芒硝10g 甘草6g 柴胡10g三剂 六诊:脓秽便下泻甚多,头痛、牙痛减轻,神志反应亦明显好转,仍口干思冷。上方加石膏90g,三剂。 七诊:日泻三至五行,脓便减少,头痛牙痛止。额庭黑黯明显减退,体重亦减3千克,思维反应已如常人。嘱以豁达大度之理,建议上班工作。 按:阳明胃腑为多气多血之腑,靠肝木条达而司纳化。肝木郁结,化火横逆,蒙蔽神明,出现狂妄。施治中着眼于思冷一症,始终未离硝、黄、膏、芩,且以大剂投之,火降则心清,心清则主明。若拘于苦寒败胃之说,少用或暂用,燎原之火必不可熄。《临证实验录》 论:镇静药只能起一时之功,腹满大不消,此病不愈。必须泻火,只要火炎于上,轻则为烦,重则为狂。大黄15,芒硝10克,泻肠胃之壅满,泻经脉之瘀滞。那么多石膏,或是牙痛因胃热,卫热白虎汤的路子,也是胃腑热,白虎汤的路子。白虎汤,是承气之初证。 23癫狂——闫云科医案崔某,女,16岁,奇村人。素性争强好胜,读书刻苦,名列前茅。一月前,与同学发生矛盾,郁怒于心胸,病头闷失眠,记忆明显减退,精力难以集中,或怒或泣,日趋益甚,遂废学。近一周不饥不食,时欲张口叹息,彻夜不寐,二目呆滞,哺喃独语,呼问不应。一医让服牛黄清心丸,无起色。视其表情淡漠,状似木鸡,舌尖红,有芒刺。诊其脉,沉滑右弦。 观其脉症,此癫病也。《景岳全书》云:“癫病多由痰起,凡气有所逆,痰有所滞,皆能壅闭经络,格塞心窍。”是以神乱成癫也。今舌尖红赤,有芒刺,大有阳变成狂之势。宜速解郁开窍,清热化痰。拟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加味治之:柴胡12g 黄苓10g半夏15g 甘草6g远志10g石菖蒲15g 竹叶3g石膏60g 龙牡各30g枣仁15g三剂并嘱家长好言劝慰,心药医心。 二诊:神志明显改善,已可答问,思食欲寐。舌仍燥,边尖红,脉弦滑。志定神宁,痰火已轻,原法不变,并加滋阴养心之品。拟原方加生地15g,麦冬15g,五剂。 三诊:神情几近正常,遂未书方。嘱其豁达大度,宽厚容人云云。《临证实验录》 论:本案也是,气大伤神,而发癫狂。气逆不降,积于胸中,则气不化津,而为痰壅,火热不降,而痰壅遏之。火不得降,又不蒸泄,必发狂证。 24癫狂——范中林医案吴某某,女,43岁。四川省县团结乡小学,教员。病史;长期失眠多梦,易动怒,多气郁,偶有神志惚恍之象。某某医院曾诊断为“神经官能症”。1974年9月,因工作与同志争吵,一怒之下,突然昏倒。苏醒后,神志不清,语言错乱,亲疏不分,见人詈骂不休。急来求诊,按少阳证癫狂论治,两诊而愈。 初诊;刚进诊室,就将医生和病人大骂一通,语无伦次。胸满,阵阵呃气,眼神微呆滞,面赤,唇红,便秘。脉弦数,舌质红,苔微黄而腻。此为少阳证癫狂,法宜和解泄热,重镇安神,以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加减主之。处方:柴胡12克,龙骨60克(先煎),黄芩12克,党参12克,桂枝6克,茯苓12克,法夏12克,生大黄10克(后下),牡蛎60克(先煎),大枣15克,赭石60克(先煎) 辨证患者初起病轻,仅有失眠易怒,心神浮越,微现癫病之象。由于失治而病情加重:肝气郁结,热久化火;偶遇感情激动,胆火上冲;心气不镇,神志顿为之昏乱,遂发为癫狂。其面赤、舌红、脉弦数,参之上述诸证,可确诊无疑。《伤寒论》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本用治太阳伤寒因误下后,胸满惊烦、谵语等证。后世常以此方,治狂痫诸病,今验之临床,确有效验。 二诊;服两剂,夜可安睡,神志渐清,呃逆亦止。守原法加减续服。处方:柴胡10克,龙骨30克(先煎),黄芩10克,党参10克,茯苓12克,法夏12克,牡蛎30克(先煎),赭石30克(先煎),钩藤12克,枯草12克,甘草3克。上方服三剂,病愈。1979年7月24日追访:从病愈以来,再未复发。 按语:《素问*通评虚实论篇》云:'癫疾、厥狂,久逆之所生也。”《素问*宣明五气篇》云:“邪入于阳则狂....,搏阳则为巅疾。”以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治癫痫狂证,历史久矣!过去有人认为:本方既有龙骨、牡蛎之收涩,复有大黄、茯苓之通利;又有大黄之攻,兼有人参之补;以其方意杂糅,疑其不可用,或谓系他方加龙牡之误。经临床实践检验,上说均不可信。《三家医案》 25恐惧狂躁——姜春华医案甘某,男,34岁。素患恐惧猜疑易怒,精神病发作时,詈骂打人,狂躁奔走。面赤目红,便秘(三四日大便一行),溲赤,舌右边有瘀点如黑豆,脉弦细。拟以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加减:柴胡9克龙胆草3克山栀9克黄芩9克大黄9克桃仁9克龙骨15克牡蛎30克生铁落9克生姜3片大枣6枚方5剂 月余来院门诊,家属说药后未发作,唯易烦躁,续给甘麦大枣汤和磁石、五味子等常服,已一年未复发。 按:本案辨证为肝胆实火。故以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及龙胆泻肝汤加减。以柴胡、龙胆、山栀、黄芩泻肝胆实火为主药。大黄泻热通便;桃仁祛瘀生新;加生铁落、龙骨、牡蛎重镇安神为辅。果药后语言不乱,诸症渐趋正常,随访一年未发。《经方发挥与应用》 论:狂燥奔走,此为火郁而宣泄。面赤目红,此为胆胃俱逆,火气不降。龙胆、山栀、二黄,皆是泻火。 26狂燥证——权依经医案李某,男,42岁,通渭县冉家山坪人,农民。1952年8月12日初诊。患者于半月前因受精神刺激突然大吵大闹,发为狂躁,骂詈不休,通宵不眠,乱跑乱跳,毁物打人,赤身露体,不避亲疏,大便干燥,数日一行。脉弦数。方用本方治疗:柴胡4.5克,生牡蛎4.5克,生龙骨4.5克,黄芩4.5克,生姜4.5克,党参4.5克,茯苓4.5克,铅丹4.5克,桂枝4.5克,半夏4.5克,大枣2枚,大黄6克(另包后下)。水煎诸药后入大黄再煎,一次温服。二剂。 二诊:患者服药后变为安静,但心烦通宵不眠之症仍在,脉细数。又用黄连阿胶汤:黄连12克,阿胶9克(另包烊化),白芍6克,黄芩3克,鸡子黄1枚(化服)。水煎分二次服。二剂。 服上药半年后追访,病情痊愈,再未发作。 口体会:本方仲景为治“胸满烦惊,诡语'而设,余取《伤寒论》中“但见一症便是,不必悉俱'之意,借治狂躁之证而兼有大便秘结者,在临床实践中,也颇有疗效。二诊时,由于患者症状大部已解,唯有心烦通宵不眠一症尚在,故又取(伤寒论》中“心中烦,不得卧者,黄连阿胶汤主之”之意而用之,也取得疗效。可见仲景之方,不仅能治本条文之病,若能体会用方之精神,也常可借以治其他病变。《古方新用》《经方临证集要》 论:这样的病,最简单的理解,气积胸中,不能化津,上焦不通,痰壅火气,不得宣泄,则发为狂躁。后面用的黄连阿胶汤也很好。 27躁狂证——刘含堂医案胡某某,男,42岁,农民。2004年4月6日初诊。两月前因弟兄分家产而动怒,渐渐出现神识不清,狂躁,骂詈叫号,遂到本市精神病院,诊为躁狂性精神病,以西药治疗月余,病情缓解。1周前因家庭不和又出现上述症状,前来求中医治疗。现症:主症如上,胸胁满,口苦,尿黄,不食,不寐。舌红,苔黄腻,脉弦滑。诊为狂证,辨证为肝郁化火犯胃,痰热扰心。治宜疏肝解郁,清胃泻火,涤痰安神。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加减,处方:柴胡12克,黄芩10克,大黄6克,清半夏10克,茯苓12克,胆南星10克,生龙牡各30克(先煎),生铁落30克(先煎),郁金10克,生姜6克,大枣6枚,炒远志10克,鲜菖蒲10克。水煎服。服6剂,狂躁消失,神识转清,其他症状亦有改善,继以前药去生铁落、大黄,又服15剂,诸症悉除。追访年余未复发。 按:此例狂证(躁狂性精神病),其病因病机为郁怒伤肝,肝火犯胃,火灼胃津为痰,痰热扰心,神志失常。用柴胡加龙牡汤加减,以柴胡、郁金、黄芩、大黄等疏肝解郁清火,半夏、南星、远志、菖蒲等化痰开窍醒神,生龙牡、生铁落重镇安神以控制其狂躁,生姜、大枣益胃。原方去人参者,因患者体质不虚;去桂枝者,无须通阳透达,且桂枝辛热,不利本病;以生铁落易铅丹者,因生铁落为狂证有效专药,铅丹毒性较大,以不用为宜。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现代多用于精神神经系统疾病如癫痫、狂躁性精神病、精神分裂症、强烈精神兴奋失惊、癔病、神经官能症(头痛、失眠、呕吐、气喘、关节痛等)、脑震荡后遗症、帕金森综合征、夜游症、夜惊症、不语症、舞蹈病、恐惧症、神经痛等。辨证要点为肝胆郁热而神志症状突出者。有人将其临床表现归纳为悸(心悸、脐腹悸动)、惊(易惊、恐惧、精神不安)、癫(狂躁、神志异常)、病。《经方治病经验录》 论:怒则伤肝,相火不降,气机不行,二火上逆,不得宣泄,发而为狂。 不是少阳坏病,也会病狂躁,如何理解此病理?如何理解柴胡桂枝龙牡汤,从三焦气机,上焦阳盛之狂躁? 28精神分裂症——陈宝田医案尹某,女,20岁。1994年8月6日初诊。主诉:精神失常1个月余。患者于1个月前高考落榜后,由于精神压力过大,整日卧床不起,食欲大减,约半个月后出现精神失常、胡言乱语。20余天后上述症状加重,又出现喜怒无常、喃喃自语、食不能进、夜不能寐、月经失常。经中西药及针灸治疗半月无效,并有加重之势。前来求治。查体:面色晦暗,精神疲惫,表情淡漠,神志痴呆,语无伦次,妄见妄想,舌质淡,边有齿痕,舌苔腻,脉沉而弦滑。诊为癫证(精神分裂症),乃为思虑太过,痰湿内阻,蒙蔽神明所致,故治以疏肝解郁,化痰开窍,佐以安神镇静,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加减:柴胡25克、党参25克、酸枣仁25克、半夏20克、生龙骨30克、生牡蛎30克、生铁落30克、桂枝15克、胆南星10克、炙甘草10克,10剂,水煎服。 8月16日复诊:病已去四五,精神尚好,神志清,对答正确,夜寐4小时左右,舌淡,苔稍腻,六脉弦有力,效不更方,再进6剂。 8月22日三诊:初诊症状基本消失,精神尚差,头晕,全身疲乏无力,舌质红润,苔薄白,脉缓有力。用补中益气汤加减:党参20克、柴胡20克、陈皮10克、升麻10克、白术10克、炙甘草10克,5剂。 8月27日四诊:诸症悉除,予人参归脾丸、天王补心丹二药善后,未见复发。《经方临床应用》 29精神分裂症——聂惠民医案仇某某,女,成人,工人。1973年3月9日初诊。其夫代诉:数日前因与人口角,致发抽搐,抽时神志清楚,两手紧握,双腿曲屈,无尿失禁及跌伤现象。每次抽搐约持续一分钟左右,共发作三次。继之出现失眠,甚则通宵不寐、喜怒无常、胡言乱语,并有疑心重重,生怕别人毒害自己。某医院诊为精神分裂症。临床检查,患者既往身体健康,脉沉弦而细,望其舌尖红苔淡黄。此乃七情所伤,肝胆气滞,郁而化热,炼液成痰,痰气上涌,阻闭心窍所致。治当理气解郁,镇心安神。宗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合癫狂梦醒汤化裁,疏方如下:柴胡10克,茯苓12克,清半夏10克,黄芩10克,郁金10克,生龙骨15克,生牡蛎15克,白芍12克,瓜蒌12克,桃仁12克,香附12克,苏子10克,木通6克,炙甘草6克,水煎取汁。另加朱砂1.5克,分二次以药液冲服。药进四剂,证减。唯心下烦闷、躁而不安、夜难成寐,舌脉同前。宗前方进退,以胆星易半夏,加夜交藤、远志等养心安神之品,守方治疗月余,基本痊愈。尔后又以琥珀利气丸、舒肝丸等调治月余,恢复工作。追访一年,病未复发。《聂氏伤寒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