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慢跑,希望能够一直健康地跑下去,是每个跑步爱好者的心愿。可是什么是慢跑呢?” 想起这个话题,起因于前几天一位跑友的交流。他看到我的慢跑心得,就里面心率为142感到疑问,提出这会不会已经不是燃脂为主,而是燃糖为主的跑步了。 非常感谢跑友的交流。交流总是像阅读一样,收到“开卷有益”的效果,又能收获友谊。 今天说说慢跑。 因为一到冬季,无论是个人爱好者,还是集训队,都会大量地进行慢跑,作为冬训的主课。所以,说说慢跑的体会,也算适当其时。 一、什么才算“慢跑” 慢跑之慢,不全在外观表现的速度之慢。而是心率区间较低。 如果以速度而论,可能一些高手的慢跑,像老威这样的普通爱好者想要跟上ta,都会很吃力了,那么对我来说,ta的慢跑,就是我的快跑了。 所以,很多人能够将慢跑脱离“速度较慢”这个理解,而进化到指心率的慢。在跑步运动十分普及的当下,这个认知也随之同步变得十分普及。 但是,每个人心率有高下,最大心率的容量有大小,因此,即使忽略甲乙二人的实际速度,而用相同的心率来衡量,也有可能对甲是慢的,对乙却是快的。 所以,衡量“快跑”、“慢跑”最有意义的标杆,还是心率区间。 心率区间是对自己的运动强度的5个不同阶段的划分。 以最大心率法来论,对于一个最高心率180的人来说,2-3区,就是最大心率的60-80%,绝对值是108-144,对于最大心率为200的人来说,则120-160才是ta的2-3区。区间完全相同,绝对值却不同。 所以,一般训练强度都关注落在哪个区,而不是体现为那个数字。 就老威的个人习惯而言,跑步我喜欢采用乳酸阈值法——即用实际测得的无氧乳酸值作为基准,自动设置1-4区,这个时候,5区上限是多少则无关紧要了,只要5区下限是实际测得的就行——由于状态波动,乳酸阈值会发生波动的,因此5个区也是会随之有轻微自动调整的,看区间就更重要了。 以最大心率法为例(前提是必须测出或者合理推算出比较接近事实的最大心率,而不是220-年龄)的1-3区,普遍被认为是慢跑所在的区域。 二、许多习惯性叫法都是笼统的,对应到心率区间才有意义 平时我们常说这样一些概念: 慢跑; 燃脂跑; 热身跑; 放松跑; 甚至还有“健康跑”之类的概念…… 这些概念都是比较笼统的叫法,最多只能算约定俗成。没有明确的统计意义。如果要对他们做一个划分,我个人的理解是这样的,请方家指正。 以下以最广泛的最大心率分区法为假设前提,即每个区间假设对应最大心率的50-60-70-80-90-100% 1、慢跑,心率区间1-3区的都算慢跑。它笼统地包括了下面说的各种低心率区间跑。 2、燃脂跑,慢跑的一种,在心率2区。这点是毫无疑问的。如果低于它,虽然燃脂比例更高,但运动效果太差,区间更高,则燃脂比例会下降。 3、放松跑,我理解是恢复跑的一种,介于1-2区。 4、有氧跑,就是在心率区间3以下的所有跑。 单独提出来一种大家经常采用的叫法,健康跑。这个概念最有争议。健康有两个层面的意义:一是指保持有氧、减脂这方面的,是低心率区间。但是,健康还有一个含义,是提高体能,恰恰需要用适当高强度的训练来获得。 综上,一般我们说慢跑,既不是指速度慢,也不仅仅指心率数值低,而是指心率区间比较低,在有氧区以内,甚至基本上是指2区这么一种跑步形式。而3区,肯定也是有氧跑,有时候却不被认为是我们俗称的慢跑。所以,我现在不大说慢跑这个词了,干脆要么叫有氧跑,要么叫燃脂跑,要么叫放松跑。其实燃脂跑和放松跑,还是有氧跑的一种。 有氧和无氧,以前说过,千万不要理解为是“有呼吸”和“憋气”。无氧运动不是憋气不让自己呼吸——不吸入氧气——的意思,而是虽然吸入了氧气,但身体利用氧气的能力太差,只好用可以不那么依赖氧气的肌肉里的糖来燃烧供能。 推荐看看下面这篇小文。 三、不同区间的供能机制 毫无疑问,心率区间越低,燃脂比例越高。日常生活中,除了大脑等器官永远需要用糖外,几乎都用燃脂来供应能量。 既然日常都在燃脂,为什么减肥的人还需要运动呢?因为日常生活的活动量,消耗太小,纵然燃脂比例奇高,架不住总消耗量太低,所以不足以达成目标。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减肥,采取快走和蜗牛速度跑——以边跑边能聊天的强度来跑,是比较好的手段的原因。 只要运动起来,不存在百分百某种物质供能的形式,只是无限小或者无限大。 上面说了,即使日常家居生活,基本都是燃脂,大脑等器官不也得靠燃糖才能活着吗? 反之,即使在4-5区这样的强度,必然也有适量的脂肪参与供能。 我们平时讲燃脂区,燃糖区,只是说某个区间燃脂为主,某个区间燃糖为主而已。 举例: 一场MAF180的地心率区跑,燃脂比例比较高: 而一场比较快速的跑,心率曲线分布在3-4区之间,燃脂比例就比较低: 极速冲刺的燃脂比例,则会更低。 从这些例子,可以看出,所谓各种跑法,都是针对自己的心率体系的前提下,对应的不同心率区间(强度)。 题图故事:2019年国庆,跨域贺兰山,前往额济纳。 四、不同心率分区法下的心率分布 用同一场跑步的记录为例。 我同时用两种方式记录: 1、我惯用的乳酸阈值法来记录(近期的乳酸阈值是162,夏季训练最高记录为167)。 2、同时也用最大心率法(因为有了在自觉状态良好时记录的无氧乳酸阈值,推算出的最大心率法靠谱且略偏保守,所以,完全可以用,直到下一次被真实检测到的最大心率刷新)记录。 还有第三种,就是把数据汇集到RQ平台时,它会自动显示成丹尼尔斯博士的储备心率法。 跑法: 用预算阈值法的2区(即有人称为的E区)5公里+3区(即有人称为的M区)5公里跑,不管速度,只锁住心率。 在乳酸阈值法下的心率分布,2、3区几乎平分(因为都是5公里)。 在最大心率法下的运动心率分布,几乎是在3区的上下线,因为前后5公里分别在不同强度,这种从中间分开,前段低且均匀,和后段高且均匀,是符合实际情况的。 在丹尼尔斯博士储备心率法下,则基本处在1区: 丹尼尔斯博士的这个分法,是不考虑热身区的。 所以,喜欢用丹尼尔斯博士法的朋友,在采用别人或者系统给出的课表时,一定要注意调整自己的区间。 综合起来说,如果要做慢跑,就是在自己的心率区间2区为主,适当地突破到3区,让自己在愉悦的状态下享受跑步的乐趣,这个跑法,就是慢跑。 作者简介: 老威,健身与慢跑爱好者,曾经根据“每周一斤”的黄金比例,用10个月时间减重40斤,并得到良好的维持。跑步以健康为目的,没有竞技目标,以慢跑为主,强调基本功,特别强调有氧基础和核心力量。践行戒烟断酒、营养均衡、简单饮食的生活方式。愿与开朗、乐观、阳光、积极的人们,在健康道路上,相携前进。 ———————————————————————— 本公众号关注大众健康话题,分享大众运动心得。 欢迎交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