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专家视点 2021-12-08

宋明理学与阳明心学
·
16
篇内容
推荐文章

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读《传习录》126条

萧惠问死生之道。先生曰:“知昼夜即知死生。”问昼夜之道。曰:“知昼则知夜。”曰:“昼亦有所不知乎?”先生曰:“汝能知昼?懵懵而兴,蠢蠢而食,行不著,习不察,终日昏昏,只是梦昼。惟息有养,瞬有存,此心惺惺明明,天理无一息间断,才是能知昼。这便是天德,便是通乎昼夜之道而知,更有甚么死生?”(《传习录》126条) 读《传习录》…

严思精读《传习录》

阳明先生曰:“圣人之学,心学也”。心学即儒学,王学便是孔门之学,道贯古今,“学”只是一个。阳明先生是大儒,与阳明先生讨论学问的门人弟子均是熟读圣贤书的读书人。集结王门师徒论学语录而成《传习录》,言简义深,今人不熟读《四书》,不在理学语录上沉潜体究,深下一番功夫,不大可能读懂《传习录》。 一、心即理 应全面准确地领会“心即理

君子如何迁善改过?——读《传习录》300条

人有过,多于过上用功,就是补甑,其流必归于文过。(《传习录》300条) 疏解: 人不能循理,视听言动偏离了中道为“过”。孟子曰:“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过”体现出德性的不足与缺失,正需要向内用功夫。如果在“过”上用功修缺补漏,则是舍本逐末、务外而遗内,其结果是劳而少功。更有甚者,只知向外修饰,往而不知反,必然流…

周敦颐《太极图说》评析

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 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 唯人也得其

朱子推尊周濂溪为理学开山鼻祖,差若毫厘,谬以千里

朱子编撰《伊洛渊源录》,梳理了北宋理学的传承脉络。虽然确定理学谱系以二程为中心而展开,但朱子屋上架屋,把理学的渊源追溯到周濂溪,推尊周濂溪为理学开山鼻祖。“道丧千载,圣远言湮;不有先觉,孰开我人?书不尽言,图不尽意;风月无边,庭草交翠。”“书”为《通书》,“图”是太极图,周濂溪作《太极图说》。朱子认定周敦颐接续了孟子之…

“知行合一”,但要分一个终始

一般认为,认知是行动的先导,人们总是先知而后行,知道这世界上有泰山,然后才可能去攀登泰山。同样可以说,实践出真知,知识不是凭空产生的,也不能自天上掉下来。人之认知来源于经验,应该说先行而后知。 阳明先生提出“知行合一”,既然说“合一”,显然“知”与“行”从时间上不分先后。 须知,“知行合一”不是落在经验层面讨论知与行之间…

弘大道还是立私名——再论王艮“淮南格物说”

格物,即物有本末之物。身与天下国家一物也,格知身之为本,而家国天下之为末,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反己,是格物底工夫,故欲齐治平在于安身。《易》曰:“身安而天下国家可保也”。身未安,本不立也,知身安者,则必爱身、敬身。爱身、敬身者,必不敢不爱人、不敬人。能爱人、敬人,则人必爱我、敬我,而我身安矣。一家爱我敬我,则家齐,

王艮提出“淮南格物说”是私心作祟,标新立异

《大学》首章曰:“物有本末,事有终始”。“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点出一个“本”字,非常关键。相对于“末”而言“本”,但“末”与“本”不是两物,不能劈为两截,它们之间也不是静态的关系。应该说,既区分本末,又贯通本末,在贯通本末的过程中,“本”自身也不断得到充养。 如从“正心”过渡到“修身”,心为本,身为末;…

论王心斋“淮南格物说”

钱德洪先生在《大学问》序言中说:“《大学问》者,师门之教典也。学者初及门,必先以此意授,使人闻言之下,即得此心之知,无出于民彝物则之中,致知之功,不外乎修齐治平之内。学者果能实地用功,一番听受,一番亲切……师既没,音容日远,吾党各以己见立说。学者稍见本体,即好为径超顿悟之说,无复有省身克己之功。谓'一见本体,超圣可以…

《传习录》精读(上卷28条,29条,37条,39条,48条)

《传习录》28条:“气宁静”与“未发之中” 问:“宁静存心时,可为未发之中否”?先生曰:“今人存心,只定得气,当其宁静时,亦只是气宁静,不可以为未发之中”。曰:“未便是中,莫亦是求中功夫”?曰:“只要去人欲,存天理,方是功夫。静时念念去人欲、存天理,动时念念去人欲、存天理,不管宁静不宁静。若靠那宁静,不惟渐有喜静厌动之

今人如何研读《传习录》

阳明心学即是孔门之学,道贯古今,“学”只是一个。阳明先生是大儒,与阳明先生讨论学问的门人弟子均是熟读圣贤书的古代读书人。集结王门师徒论学语录而成《传习录》,今人不下一番功夫去研读儒学经典,不大可能读懂《传习录》。 “善念发而知之,而充之;恶念发而知之,而遏之。知与充与遏者,志也,天聪明也。圣人只有此,学者当存此。”(《传…

应全面准确地领会“心即理”“心外无理,心外无事”

“心外无理,心外无事”,这个命题在近代以来往往被贴上唯心主义的标签而加以批判。其实,这个命题的提出有一个学术背景,阳明本是为了护持孔门正学不限于支离决裂而从工夫论的角度提出“心即理”。 孔门之学乃为己之学,不在于博学多识,而在成就自家德性。《大学》首章曰:“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然后世学者对…

良知四句教之义理脉络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此是王门良知四句教。四句教问世以来便聚讼不已,阳明心学陷入分裂,也肇始于此。 孟子道性善,《大学》云“止于至善”,阳明先生自己也说“至善是心之本体”,由此看四句教首句“无善无恶是心之体”,似乎就有问题。邹谦之记录四句教,首句直接改“无善无恶”为“至…

“人欲间断天理”与“天理间断人欲”

昔侍先师,一友自言:“觉功夫不济,无奈人欲间断天理何?”师曰:“若如汝言,功夫尽好了,如何说不济,我只怕你是天理间断人欲耳”。其友茫然。(《明儒学案·南中王门学案》)  阳明先生门下一弟子有一段时间做工夫大概觉得没有长进,今日进两步,退一步,明日进一步,退两步,有些苦恼。其自言:“觉功夫不济,无奈人欲间断天理何…

论良知四句教

无善无恶心之体, 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 为善去恶是格物。 阳明先生出征思、田前在天泉桥上叮嘱门下两位弟子王龙溪与钱德洪:“已后与朋友讲学,切不可失了我的宗旨,'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的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只依我这话头随人指点,自没病痛,此原是彻上彻下功夫”。  良知四句教问世…

阳明先生为何无一言提及白沙?

王龙溪曰:“我朝理学开端是白沙,至先师而大明”。黄梨洲指出,“有明之学,至白沙始入精微……至阳明而后大。两先生之学,最为相近,不知阳明后来从不说起,其故何也”。王龙溪以白沙之学为发端,以阳明心学为集大成,失之武断。黄梨洲认为白沙之学入于精微,“精微”一词下得极不妥当。 嘉靖三年八月,阳明先生宴门人于天泉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