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界认为王阳明是一个圣人。王阳明的学术观点至今仍有非常大的影响。很多人推崇《传习录》,研习《传习录》。王阳明的主要思想为“心学”。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心学”是什么,但是提起“知行合一”,可能很多人就会比较熟悉。 王阳明的心学是他在研究探索“理学”时遇到了障碍,产生了疑惑后,求索到的学问。“阳明格竹”时他大病一场,也没有理解“格物致知”的道理。之后久经磨难,“龙场悟道”,参透宇宙真相。随着时间发展,逐渐完善其理论:心学。 其实在王阳明提出心学之前,陆九渊就已经提出这个观点了。陆九渊就认为“心即理”。王阳明承此一脉,把心学发扬光大,影响至今。所以,后人一般把心学称为“陆王心学”。 《心之力》是毛主席写的一篇非常有影响力的文章。开篇“宇宙既我心,我心即宇宙”与陆九渊的“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基本一致。《心之力》特别强调人心的力量,这也是抗战、解放战争、中华复兴年代人们斗争、奋斗力量的源泉。 王阳明的心学体系非常完备: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立志、勤学、则善、改过。事上磨练、知行合一等。 《心之力》的论述处处由“心”出发。“忠奸分善恶,史实辨正邪,生杀断神魔。“救国救民计,惟有自强国民心力之道乃首要纲领。”唤醒民众,立志救国。“志者心之力也,民之志首推国家民众个性之天然强健,则国家栋梁层出不穷。”《心之力》可以说是“立志”,也可以说是“格物”,也是“致良知”。 “亡我中华之心不死者,有外四贼之巨敌”,此为外贼之“恶心”。“天之力莫大于日,地之力莫大于电,人之力莫大于心。”以中华救国之心,诛灭外贼,拯救中华。 我一直认为王阳明心学是“成事的学问”。无论你想做成什么事,都可以用“心学”作为指导。也可以说“心学”是每个人要达到目标最趁手的理论、实践工具。如果想考上大学,可以用心学指导:立志、勤学、知行合一、事上磨练。如果想把自己公司做到世界五百强,可以用心学实践:立志、勤学、则善、改过、知行合一、事上磨练。 稻盛和夫就是一个非常好的例子,他的《六项精进》可以被看做是心学的运用:努力、谦虚、反省、感恩、利他、振奋。稻盛和夫哲学公式:人生工作结果=理念人格*热情*能力。这也可以看做是“心学公式”。近期比较流行的《吸引力法则》原理、方法等以及《了凡四训》的“立命、改过、积善、谦德”等也是与心学原理一致。 如果把维护健康,或者从病态恢复到健康态看做是一项事业的话。那这项事业也可以由“心学”指导完成。其实《黄帝内经》的养生核心与心学不谋而合:“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内无恚嗔之心,外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等等。 记得木内鹤彦曾说,有一位患癌症的老人找他看病。木内说他不会看病,只能告诉她要想象、相信自己是没有病的。结果是过了一些时间,患者真的好了。这与很多癌症患者心态好则疾病好转是一样的,运用了心理暗示的原理。其实结合心学和木内鹤彦的经历来看,真的是心外无物。我们的意识与宇宙意识是一体的,我们的物质世界是宇宙意识的表现而已,我们善于运用格物为善去恶,致良知,则意念为正向的、美好的,我们身体的物质层面也会变好。其实这就是中医治病的最上乘疗法:治心。 民间常说“乌鸦嘴”,佛家有“口头禅”。就是说什么来什么。所以修行人非常在乎自己的起心动念。修行也从“身口意”入手。从身口意入手的修行,去恶存善,格物致知,在宗教变成了戒律。其实,戒律是给人以规范。俗世的礼节与“律”相关,法与“戒”相似。 如果想要健康,先要从心入手。所谓“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真是有道理。存善心、说善言、行善事、思利他、勤反思。然后从行为上去实践,以善心指导善行,则健康的基石就有了。再以顺应天地规律的生活方式作为自己的生活方式,健康长寿就会在你身上出现。 |
|
来自: 昵称15204637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