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氏连朴饮.三香汤《苦辛法治湿热病》肖春宏老师

 紫琪婉儿 2021-12-08

​《苦辛法治湿热病

一,【概念解释

苦辛法是指苦味药与辛味药有机结合,具有辛开苦降作用,以调理气机,祛除病邪的治疗方法。苦辛合用,并不是单纯的寒热兼治,而是清热法的一种变通。用于治疗湿热之邪引起的中上二焦气机不畅而出现的各种病证。苦辛法重在调理中上二焦气机,以恢复中焦脾升胃降及上焦肺气宣发肃降之功。苦辛法不是苦味药与辛味药简单组合,不是将苦味药与辛味药汇聚一方就能构成此法,也不是苦味药与辛味药各半,而是以苦味泄降为主,辛味宣通为辅,具有开痞结、降气逆、泄湿热、散邪气等作用。苦辛法通常分为辛开苦降法与轻苦微辛法。

二,【辛开苦降

1,升降相因学说,出于《素问·六微旨大论》。升降相因,其中“因”之意有二:

一是“沿袭”之意,因此升降相因是指升已而降,降已而升,升降相随,循环往复无端也。肺的宣发与肺的肃降就是此种升降相因

二是“依靠”之意,因此升降相因是指升依靠于降,降依靠于升,升中寓降,降中寓升。脾升与胃降就是此种升降相因。

总之,欲降佐升,以升助降;欲升佐降,以降助升。此为治病妙法也。例如:欲用四君子汤升脾,加旋覆花降胃,以旋覆花降胃助四君子汤升脾。

2,辛开苦降法,即苦泄法,又称苦辛通降法、辛开苦泄法。此法是宗升降相因学说及四气五味理论,运用辛温和苦寒两种不同性味的药物组方,重点斡旋脾胃气机,亦可调理肝胃不和,常用于湿热引起的中焦气机不畅病证,属于治病八法中的消法、和法范围。辛温药味辛能开散湿郁,性温能升脾。苦寒药味苦能降胃,性寒能泄热,辛味药与苦寒药相配,一辛一苦,一开一降,一热一寒,相反相成,泄热中寓开散湿郁,具有清热化湿的作用,主要用于以脾胃为病变中心的湿温病的治疗,症见舌质红,苔或黄或浊,脉滑数,呕恶,嗳气,痞闷,不饥不食。

3,常用辛温药物有:干姜,半夏,生姜,厚朴。其次还有吴茱萸,桂技,川椒,木香。常用苦寒药物有:黄连,黄芩,枳实,瓜蒌。其次还有桅子,知母,石膏,黄柏,大黄,芒硝。

4,辛开苦降法组方规律是以干姜(或生姜),半夏,黄连,黄芩,枳实为基础,选配芳香化湿之品,例如白豆蔻,霍香等。选配淡渗利湿之品,例如:茯苓,滑石等。选配甘酸养阴之品,例如白芍,乌梅等。代表方剂王氏连朴饮

三,【轻苦微辛

1,轻可去实学说,出于徐之才的《药对》。轻可去实,其中“轻”是指薄荷、荆芥穗、麻黄等质轻有发散作用的一类药,“实”是指邪气。轻可去实是指用质轻有发散作用的药物祛除在表之邪气。

2,轻苦微辛法,即开泄法,又称流气化湿法、微苦微辛法。此法是根据温病“温邪上受,首先犯肺”特点,将辛开苦降理论与轻可去实学说及升降浮沉理论相结合而创造出的一种性味配伍方法,选用微苦微辛,并且偏走上焦之品,具有宣降肺气,透热化湿的作用,重点恢复上焦肺的宣发与肃降作用,使邪有出路。常用来治疗上焦肺及病在肺而见中焦气机不利的湿热病证,亦可调理肺胃不和。症见苔白不燥,或灰白相兼,或灰白不渴,脉数,咳嗽,胸闷,胸痛,嗳气,呕恶,脘痞

3,轻苦微辛法用药具有轻清特点,其中“轻”有三种含义:一是指药性轻浮,能入上焦,如杏仁,桔梗,批杷叶,川贝。二是指药性宣达表散而作用轻微,如苏梗,豆豉,藿香,荷叶。三是指用药量较轻。总之,上焦如羽,非轻不举。其中“清”是与药气味重浊相对而言的,清是指药气味微薄,上焦用药大都取气味微薄者,叶天士说:“气味俱薄,为上焦药”。

4,常用的微苦微辛药有杏仁,豆豉,橘红,炒桅子,豆卷,郁金,白豆蒄,苏叶,桔梗,贝母,枳壳,薄荷,荷叶,藿梗,生香附,前胡

5,轻苦微辛法组方规律是以杏仁,炒栀子,豆豉,郁金,瓜蒌皮,橘红为基础,选配淡渗利湿之品,如滑石,通草。选配甘酸养阴之品,如天花粉,沙参。代表方剂如三香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