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寿司杂谈

 金钱河南山牧童 2021-12-10

.

饮馔短歌/鮨鲊寿司\ 吃吃君

2021-12-03 04:27:16大公报


  图:比良山庄的前菜(上)及香港寿し云隐的星鳗(穴子)寿司。/作者供图

  香港日餐林立,尤以寿司店为盛,既有日本名店分号,亦有不少本地品牌。虽则琳琅满目,却是良莠不齐。寿司是极简的食物,第一口不对,整餐都难下嚥。因此我甚少冒险,只去相熟店舖,以解疫情期间对寿司的渴求。

  狭义“日本料理”仅指怀石、会席和割烹等和食;寿司、天妇罗等庶民出身的美食属于独立门类。但在中文世界里,日本料理可泛指一切来自日本的料理门类,甚至本属中华料理的拉面也被认为是日料的一种。此乃题外话,今日只谈寿司。

  すし(su-shi)得名于其酸味(酸し),常对应汉字“鮨”或“鲊”;汉语中,鮨原指鱼酱;鲊则为一种盐和红麴醃渍的鱼。两者与寿司相去甚远,但不能说毫无关联。寿司的历史可追溯到先民通过发酵保存鱼肉的做法。

  《诗经.尔雅.释器》中有“肉,谓之羹。鱼,谓之鮨”。《史记.货殖列传》中说“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这些文本让我们了解到先民的饮食习惯。随着物质的丰富,食物保存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部分地区逐渐形成了以盐令鱼脱水,再用米饭发酵保存鱼肉的做法。

  此习俗如今仅在少数地区得到保留,如贵州的侗族醃鱼,用的是秋收后的稻花鱼(泛指水田里的各种淡水鱼,如鲫鱼、草鱼等),先用盐醃渍,后用煮熟的糯米覆盖和填塞鱼肚,同时加入白酒、酒糟和辣椒等一起发酵。醃製完成后,以油煎鱼肉食用,糯米弃之。

  在日本类似做法的食物叫熟寿司或驯寿司(熟/驯れ鮨),主要流行于和歌山和滋贺一带。发酵后的米饭弃之,鱼肉则直接食用,不做二次烹饪。滋贺名店比良山庄提供的前菜中,一般都会有这道。

  与现代握寿司较为接近的是押寿司(押し寿司),早期寿司摊(屋台)卖的多是这种寿司以及后来出现的豆皮寿司(稲荷寿司)。与摊位不同,有固定店址的称为“内店”,如著名的江户三鮨──毛抜鲊、与兵卫寿司(与兵卫寿司)及松寿司(松ヶ鮨)。

  毛抜鲊早在元禄十五年(一七○二年,现已第十二代)便创业,但此店做的是竹叶卷押寿司(笹卷押し鲊),与现代握寿司不同。真正开启握寿司历史的是与兵卫寿司及松寿司。与兵卫寿司由华屋与兵卫(华屋与兵卫,一七九九至一八五八)创办于一八二四年,是第一家使用山葵的寿司店。据说与兵卫用手捏寿司是为了加快速度来应对客流。

  此店的寿司已非常接近现在的握寿司,食材种类亦较多。但日本学者喜多村信节(一七八三至一八五六)在《嬉游笑览》中认为松寿司创始人堺屋松五郎(生卒年不详)才是握寿司的发明者。

  提倡古朴民风的天保改革(一八四一至一八四三)期间,与兵卫和松五郎等寿司职人还因违反俭约令锒铛入狱。据说前者的罪状是提供星鳗(穴子)寿司。可见在特殊时期,享受美食也有风险。

  在此基础上,握寿司经过了百年发展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制作手法。在这个过程中亦演变出不同风格和制作流派。其中最重要的,无疑就是江户前了。

  (寿司杂谈之一)

饮馔短歌/浅解江户前\吃吃君

2021-12-10 04:28:07大公报


  图:一八○五年出版的《职人尽绘词》中的《江户前大蒲烧》。\作者供图

  吃寿司,常听到“江户前”三字,人云亦云却不知其真意者一大把。江户是东京旧称,此地原本河道密布,是个名副其实的水乡。明治天皇迁都后,城市发展及河道治理逐渐令东京水乡韵味尽丧。

  江户前原指江户城(目前皇居位置)前的河道海湾──即以江户城为中点,西至羽田、东到旧江户川河口(现东京迪士尼景区东侧)的内侧海湾。相较于狭义的东京湾(由三浦半岛观音崎及房总半岛富津岬所连成的直线以北的范围),江户前的范围更小。

  随着市民社会的发展,江户前三字逐渐有了其他含义。旧时江户盛产鳗鱼,江户子(江户っ子)认为本地鳗鱼品质最佳,非他乡的“旅鳗”可比。文化二年(一八○五年)出版的《职人尽绘词》中绘有《江户前大蒲烧》,画中店前女子招揽客人道:“本店皆为江户前,并无外地鳗鱼。”可见在当时,江户前三字特指本地鳗鱼。

  江户湾有众多河流注入,为海洋生物提供了养分,因此渔获丰富。逐渐地,江户前三字不再局限于鳗鱼,而成为此处所产海鲜的统称。虽然当时江户前三字尚未与寿司挂鈎,但这种联系逐渐变得紧密起来。

  十九世纪中叶喜田川守贞(生于一八一○年,卒不详)在《守贞谩稿》中记载了当时寿司店常见的题材(ネタ)。日本对虾(车海老)、小肌、虾松(海老そぼろ)、银鱼(白鱼)、玉子卷、海苔卷、星鳗等已广泛使用。

  在江户时代,金枪鱼被视为下等鱼,当时名店皆不屑使用。但随着金枪鱼渔获的增加,一些大众寿司店开始用其做握寿司。一家名为惠比寿鮨的寿司店发明了金枪鱼酱油渍(渍け),他们将金枪鱼过热水后用酱油微渍再捏製寿司。这一做法逐渐流行,如今金枪鱼酱油渍是江户前寿司的典型题材之一。

  早期的握寿司以酒粕醋(即赤醋)和盐来调和米饭,并不添加砂糖。虽也有用米醋(白醋)的店舖,但酒粕醋占据压倒性优势。江户时代缺乏冷藏设备,故多数食材都需用盐、醋或酱油醃渍;一部分食材则是烹煮后再用来制作握寿司。这样既可保存更久,亦可增加风味。

  即便在冷藏技术发达的当下,部分食材依旧需经过盐、醋或酱油的醃渍,才能更好地发挥出风味,例如小肌为代表的光物(光り物)。当然二十世纪初以来,由于保鲜条件的改善,直接生食的寿司题材大量增加。

  至上世纪九十年代,“江户前”开始用来指代主流的东京风格握寿司,成为一整套题材选择、处理和捏製手法的代称。以此手法制作的寿司都可称为江户前寿司,而不再受食材出产地局限。与之相对的,还有些地方风格的握寿司,最著名的非九州前莫属,但代表性店舖有限。

  江户前的内涵是处于不停发展中的。比如,江户时期认为油脂多的鱼低档,如今却十分受欢迎;金枪鱼油脂丰富的部位更收获了大量拥趸。食客口味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一切都有可能改变。

(寿司杂谈之二)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