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母校杨集中学校友作品选(6)怀念在母校杨集中学就读是岁月

 影山飞鸟 2021-12-10
           长期在外奔波的人一旦上了年龄,总会很怀念自己的过去,特别自己的家乡的那些人和事。我就是这样的,如今到了知天命这个年龄后也很怀旧,常常喜欢怀念自己的初中母校和在母校读书生活中的许许多多事来.....

     我的初中是在大西北甘肃会宁县东南乡的一所名叫杨集初级中学就读的,杨集初级中学校名原来叫杨集中学,后来改成现在的杨集初级中学,它坐落于会宁县杨集乡杨集行政村北端,依山旁水。

     30多年来,无论我飘落在那里,对母校杨集中学还是念念不忘,每年偶尔回家,如果去杨集街道赶集或者去办事的时候总喜欢站在中学门口望望校园里,看看校园的教室和学校的变化,在自己知天命之年,作为一名还没有完全脱离打工的杨集中学毕业生,一路走来,我有心酸,也有快乐,我自己的生活经历也算富有挫折在挫折中坚守奋斗的人生之旅。特别当夜深人静,或者工作闲暇之时,在中学读书期间的许多事油然在脑海中翻腾,激荡着我的心,激荡着我的情,不知不觉又回忆起我的初中生活。

      我的家是离中学靠南10多里外的一个小山村里,从我太爷到我这一代人,我们家世世代代家里以务农种地为主,这里久旱少雨,山高陡凹,家境一直很寒酸,读书似乎是我们兄弟姊妹改变命运的唯一途径。

     1981年,我从我们村刘家咀村小学顺利考入杨集中学就读,那时候,我的甘肃会宁老家刚包产到户,家境异常贫寒,常常是衣不遮体,食难果腹,但这并没有动摇我发奋读书的信心,通过在杨集中学5年(初三补习2年)的恩师苦教和自己苦读。1986年我顺利考入甘肃省重点高中会宁县第一中学。那时候,乡村孩子能考入会宁一中真不容易啊!每年,我们杨集中学能考入县一中的学生也不多,记得我们杨集中学毕业生那年考到会宁一中的有:李军(失去联系),何文萱,化桂兰,王叔梅和我,我们5个分一中一个班上,而李兵权,马国强,马登明,何进权,裴高举,李玲霞,王天喜,吴望宗等十多个同学分到别的班上。

      当时的杨集中学教室都是平房,房子和宿舍等校园硬件设备都很成旧,但学校的教学质量在全县来说是很不错的。

     83 年左右,那时杨集中学和小学在一个院子教学,中学消息同用厕所,但学生出入校门分开,各走各的,开浙两个大门。小学教室在现在中学教学楼北面,现杨集药材市场那一边,而中学在靠西面,山底下,学校教室和宿舍都是架子房。住校生男生住在和小学相连接的房子里,女生住在靠北的一排平房里,那时中学学生没有食堂,都是学生自己做饭吃。

 没有人教做饭,饭的生熟都不知道,每周吃的饭和馍馍家里人提前做好,周天去家里背足一周的生活用品去学校,当时的生活用品也没有多少,几块馍馍,一瓶煤油,几个洋芋和盐。做饭用的是煤油炉子自己带,吃水要到饷河泉去抬水吃。其实,现在想起来,我会做的面食手艺估计就是我上初中那时候学会的吧!

        我们住宿的学生宿舍都住的是通铺,一间大教室里两个班或者更多的人住一起,教室两边是床铺,中间是做饭和走廊。一到中午和晚上做饭的时候,点炉子,抢水,下面吃饭........几十个煤油炉子一齐点燃,熊熊烈火像个炸弹,为了一顿饭,大家都慌慌张张,忙忙碌碌,宿舍没有完全燃烧的一股股煤油味呛着人喘不过气来。

      我在杨集中学读书的时候,刚开始是走读,往返数十里要走一条石峡,三岔河是必须经过的河口,每天都是自己操心鸡叫头遍匆匆起床拿上手电照亮奔往学校,常常生怕自己如果起迟了庄里的娃娃都走了自己不敢去了。在那“十年九旱”的日子里,我们是饿着肚子上课,做作业是常有的事。上中学的时候我家还很穷的,但当时并不感到穷,那时我学习很认真,成绩不错,所以学习感到很快乐的。从上中学开始我就喜欢记日记,从那时开始我就喜欢写作,一直坚持到现在。

     80年代的杨集中学,或许是“会宁教育”的感染,或许是杨中老师苦教,学生苦读的缘故吧,使如今的杨集中学桃园满天下,教育硕果累累。在全国各地各条战线上都有杨集中毕业上,在大江南北你也可以随时能碰到许多毕业于杨集中学的校友,如畅销书《绿如蓝》的作者我的老师张明先生,兰州晨报首席记者张鹏翔先生,拉萨晚报社副主编马可龙先生,甘肃省检察院信息技术处处长的张恒,北京从事高科技的何永强,碳行业从事科研人张德恒,在刚果从事采矿行业的裴德军,白银市秘书长张国玺,白银市国税局张国柱,北京大学副教授薛进庄,新疆的何永强,清华大学的刘佳维等,有好多记不起来的我杨集中学的校友,很多正在读研读博从事科研工作的校友就不一一介绍。

杨集中学到现在我还依稀能记起的老师有:范俊德(已故),张文选(已故)沈发荣,贾统仁,张明,吴友山,陈举荣,丁光瑞,许新光,连守忠,王喜龙,王治基,张之颂等老师,有的老师一时间记不起来,表示遗憾。

    要说初中读书是美好的,对我来说还不够完整,我的初中生活充满了苦涩和难言,在中学读书黄金般的岁月里,我却一边上学一边帮家里干农活,那时其实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青春岁月,白天天没有亮早早吃饭去学校上学,中午在学校凉水加馒头就可以解决午饭,晚上放学回家来放下书包赶紧帮家里干活,不是抬水就是喂羊或给猪倒食,等家里的饭做熟时我已经饿着累着快要睡着了。但吃罢晚饭后,当家里那盏煤油灯点亮的时候,我还是孜孜不倦的爬在土炕上认认真真看书写字,直到夜深人静大人已经进入梦乡的时候我才悄悄熄灯睡觉,从小学到中学毕业将近10多年的艰苦磨砺总算我考进县重点高中读书。

      高中4年苦读,我还是高考落榜了,为了能让家里弟妹继续上的起学,我高中落榜后毅然选择去村小学做代课教师,挣钱补贴家用,早晚可以帮家里干活种地,白天去学校教书,疯疯癫癫忙上一天,晚上点一盏煤油灯继续看书学习备课。

     后来我成家了,我把全部精力都奉献给家庭和孩子。教书,种地,写作都是苦活。有时候看书学习到夜深人静媳妇发现了,还要责怪我浪费煤油,家里买不起,我只好悄悄睡觉。

      在我儿子读一年级的时候,我带着儿子一起去学校,那时候我已经报刊电台等媒体上发表各种文学作品80多篇,有7次获市县奖励,一次获得省级奖励,教学之余笔耕不停,先后被县广播电视台聘为特约通讯员,受到县宣传部的表彰和获得优秀通讯员的奖励。

    2000年我走下讲台,但我的青春之火还在继续燃烧。我撇下父母亲和孩子开始出门打工生涯,为了生存,我东奔西跑,一路走来历经艰辛,先在兰州站住脚,后来来到温州打工期间,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朋友引荐老板很赏识我,让我当车间主任,和孩子打交道的我一下子做管理,我顶着人生地不熟和经验不足的压力,依然接受坚持干下去了,工作还干的很出色,后来老板掉我去上海他的分公司做仓管工作,仓管工作对一个企业来说很重要,我的压力更大,首先电脑做账我一窍不通,我之前没有接触过计算机,但我还是接手干了起来,很快进入角色,不惑之年后,我开始从事质量技术管理工作,我所取得的每一点进步和成绩,都是青春时期历经沧桑挑灯夜读精神的坚持和延续。

作者简介:张德强,85届杨集中学毕业生,一位坚守打工路上爱好写作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