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联阿尔法级核潜艇小传

 兰州家长 2021-12-11

上世纪60年代,美苏两国军备竞赛如火如荼,在海军尤其是核潜艇方面的竞争愈演愈烈。对美苏核潜艇设计而言,航速始终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

文章图片1

1959年4月15日,美军第一艘“鲣鱼”级攻击核潜艇服役。当时的美国海军学会认为,随着核动力技术的不断发展,未来核潜艇航速有望突破50节。事实上尽管“鲣鱼”级采用了革命性的水滴形壳体加核动力的设计,最大航速也只能达到33节,远低于宣称的数字,而50节是个天文数字,不仅当时无法实现,现在也显得不可思议。然而在冷战高峰的60年代,美苏双方均秉持料敌从宽的原则,苏联人显然更愿意相信这一点。

文章图片2

苏军第一代攻击核潜艇是1959年服役的627型(北约代号“十一月”级)核潜艇,水下最大航速30节。面对“鲣鱼”级的威胁,苏军第二代攻击核潜艇671型(北约代号“维克托”级)核潜艇于1967年服役,水下最大航速32节。但是按照苏军的估计,美军新一代核潜艇航速在40节以上,于是苏联人对航速的追求并没有停留在671型核潜艇上。1969年,第一艘705型(北约代号“阿尔法”级)攻击核潜艇下水。

01起源

要想真正了解705型核潜艇,势必要提到苏军另一型巡航导弹核潜艇661型(北约代号“帕帕”级)。

文章图片3

661型核潜艇由苏联第16中央设计局(即著名的“孔雀石”设计局前身之一)于1958年设计,1968年下水,1969年交付苏联北方舰队服役,仅建造一艘。

661型核潜艇全艇为双壳体结构,外壳具有宽大的圆截面,不同于美军潜艇使用的钢材,其内部耐压壳体首次采用钛合金建造。661型全长106.9米,标准排水量5280吨,水下排水量7100吨,由两台VM-5m型压水反应堆与两台蒸汽轮机提供动力,最大输出功率共31.8万马力,双轴双桨推进。661型设计水下航速可达42节,在试航过程中使用97%的堆功率达到了44.7节航速,且这一纪录至今未被打破。661型设计工作潜深为400米,极限潜深达800米以上。

661型核潜艇作为首次使用钛合金建造的核潜艇,最大的意义在于证明了使用钛合金制造核潜艇是完全可行的,潜艇因此可以获得更大的工作潜深,再加上优秀的动力系统,完全能够兼顾高航速和大潜深。661型的成功,在艇体设计和动力系统设计上给予苏联潜艇设计不少启发,并且在建造过程中积累了加工制造钛合金耐压壳体的宝贵经验。因此661型巡航导弹核潜艇常被认为是更加先进和成熟的705型攻击核潜艇的雏形。

文章图片4

02问世

705型核潜艇为苏联第二代攻击核潜艇,是苏联第143特种设计局(“孔雀石”设计局另一前身)的杰作。该型潜艇的概念最早由A·B·彼得罗夫提出,旨在利用潜艇高航速、低可探测性的优势,对接近苏联海岸的美军水面舰艇展开拦截作战,同时考虑到美军新型攻击核潜艇的威胁,要求其具有对抗主动声呐和规避反潜武器攻击的能力。

文章图片5

按照彼得罗夫的观点,新型潜艇需要满足高航速和大潜深的特点,围绕这个概念设计的潜艇与第一代627型核潜艇大有不同。首先潜艇采用表面光滑的流线型壳体,指挥塔围壳与艇体连接处过度自然,潜艇排水量大幅减小,且结构不同于以往的苏联潜艇,采用单壳体而非双壳体结构,艇员数量也大幅减少,鱼雷发射管在潜艇底部,鱼雷装载口位于艇艏部水线以上。彼特罗夫为此设计了十种方案。

彼得罗夫的想法在设计局内部引起了轩然大波,但时任第143设计局负责人G·N·车尔尼雪夫对此很感兴趣。在车尔尼雪夫的推动下,143设计局开始了相关项目的研发,项目要求该型潜艇必须采用核动力,兼顾高航速、大潜深,配备先进的自动化系统,尽可能减少艇员人数,却并没有对武器配置、作战任务、具体性能等提出明确要求,可见车尔尼雪夫希望设计人员能够充分发挥聪明才智。

文章图片6

1959年末,M·G·鲁萨诺夫领导的设计小组终于拟定了具体的初步设计方案。该方案采用钛合金制成的单壳体,搭载一台反应堆,单轴推进,使用高度自动化的控制系统。

设计方案首先遭到了海军的强烈反对,主要原因是单壳体设计。出于安全性和可靠性的考虑,海军之前装备的潜艇均采用双壳体设计,体积和排水量更大,但潜艇有更大的储备浮力,抗沉性更好。单壳体设计能减小潜艇的体积和排水量,降低在水下航行的阻力,更容易用更小的反应堆功率实现高航速的要求,但是抗沉性不足。海军反对的另一个原因是该方案采用了液态金属燃料反应堆——结构太复杂,维护保养需要大量时间,需要不断加热冷却剂防止凝固。液态金属燃料反应堆的优点同样非常突出:液态金属导热性能好,不存在辐照肿胀问题,堆芯结构简单,可在高温低压下运行,装置效率较高,没有转动部件,紧凑性好。

经过半年论证,设计方案终于在1960年尘埃落定,苏联部长会议发布决议,要求研发一型高速攻击核潜艇,具体设计要求与设计方案吻合,项目编号为705,代号“Лира”(意为“天琴座”,北约代号“阿尔法”级)。得到官方批准后,705型核潜艇的研发走上正轨。

1961年1月,海军司令戈尔什科夫海军元帅召开会议,确定705型标准排水量为1500吨左右,水下航速44-47节,艇员人数在15至20人左右。海军司令要求得到一型设计紧凑,水下航速高,自动化程度高的潜艇。海军也提出了要求,即潜艇必须保持抗沉性,同时要有备用动力。苏联部长会议于1961年5月发布决议,要求1962年第二季度完成初步设计,1963年第一季度完成技术设计,第一艘潜艇应在1965年之前建造完成并进行试航。1963年3月,705型技术设计基本完成,此时潜艇标准排水量达到了2000吨,最大水下航速41节,同时仍然采用单壳体设计,储备浮力低于20%,但海军认为其抗沉性不足。最终设计局与海军妥协,采用了双壳体设计,其他部分基本沿用鲁萨诺夫的设计,虽然航速没能到达最初的要求,但海军基本满意,同意进入建造阶段。

纵观整个设计过程,基本上是革新与保守之争,但除开单双壳体之争,其他革新如高度自动化,流线性艇身等均代表了苏联核潜艇的发展方向。同时不能否认海军坚持双壳体和抗沉性设计,由于苏联海军主要部署在高纬度地区,自然条件恶劣,抗沉性与可靠性对核潜艇而言至关重要。

文章图片7

03建造

1962年10月705型首艇K-64号就被列进了海军舰艇建造名单,此时705型仍处于设计中。1968年6月2日,K-64号在列宁格勒海军部造船厂开始建造,1969年4月22日下水。

1970年10月,K-64号进入北德文斯克,开始为海试做准备,同年11月23日至12月30日,K-64进行了各种试验。1971年最后一天,K-64号进入苏联海军北方舰队服役。

但705型没能令所有人都满意。在K-64号建造过程中,时任苏联部长会议副主席的德米特里·乌斯季诺夫公开表示705型艇上空间狭小、过于拥挤,存在维护和保养困难的严重问题,且表示705型的建造应当被叫停,但时任北方舰队司令的G·M·叶戈罗夫海军上将对705型表示了坚定的支持,叶戈罗夫的意见得到了海军司令戈尔什科夫的赞成,戈尔什科夫认为“整个705型都必须保留”。最后705型进行了相关改进,称为705K型,改进型将搭载新式反应堆,而K-64号之后的三艘705型,分别为K-316号、K-373号和K-463号,仍按原设计在列宁格勒海军部造船厂建造,最后一艘705型K-463号于1981年3月30日下水,1981年12月30日服役。三艘705K型在北德文斯克造船厂建造,分别为K-123号、K-432号和K-493号,最后一艘705K型K-493号于1980年9月21日下水,1981年9月30日服役。

文章图片8

04性能

705型长81.4米,705K型由于搭载新式反应堆,结构更为紧凑,长79.6米,宽9.5米,吃水7.6米。705型标准排水量2300吨,水下排水量3200吨;705K型标准排水量2280吨,水下排水量3610吨。从外观上看,705型与705K型区别不大,最大区别仅在于705K型长度更短。

705型外部采用高度流线型设计以降低在水中的阻力,整艘潜艇外形呈纺锤型,横截面为圆形,采用最优的长宽比,配备“高级轿车”式的指挥塔围壳,围壳与艇身过渡自然,与上一代627型核潜艇围壳与艇身垂直过渡有本质区别,有利于降低水下航行时的阻力。

文章图片9

705型采用了高度流线型的外壳设计,在苏联潜艇中尚属首次,与苏联最早采用水滴形外壳设计的671型一样,都来自中央航空动力学研究所。在所长A·I·沃兹内申斯基和G·A·马特维耶瓦的领导下,705型的外形设计成功解决了流体动力学、强度和噪声等问题。中央航空动力学研究所这次成功的“跨界”,帮助苏联潜艇在航速上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由于705型对高航速的追求,其壳体表面粗糙程度非常低,有利于降低外壳与海水的摩擦力。潜艇水平舵为可收放式,位于艇艏部,艇体上所有流水孔和开口都可自动开合,避免水下航行时海水从开口处流出,增加艇体阻力。705型艇身上铺设了特殊涂层,降低噪声的同时提高表面光滑程度,降低阻力。同时艇体轮廓的水声信号特征并不明显,可以降低被发现的概率。

由于海军的坚持,最终705型与705K型仍旧采用传统的双壳体布局,同时为了增大潜深、降低排水量以提升航速,705型采用了钛合金作为艇体材料,建造所用钛合金材料由中央冶金与焊接研究所和I·V·戈里宁院士开发。钛合金的优点显而易见:密度小,有利于降低排水量;强度高,有利于获得更大的极限潜深,705型设计工作潜深为350米,但极限潜深远大于350米;磁性低,有利于降低被磁性探测仪器发现的概率;抗腐蚀性好,有利于提升耐用性。然而利用钛合金制造壳体也有明显缺点:成本过于昂贵,苏联采用钛合金制造的核潜艇数量极少,661型巡航导弹核潜艇仅建造一艘,705型及705K型攻击核潜艇共建造6艘,945型及945A型攻击核潜艇(北约代号“塞拉”级)共建造4艘,钛合金制造的潜艇在苏联海军内部被戏称为“金鱼”;废品率高,钛合金材料对焊接时的环境和技术要求过高,需要稀有气体作为保护气,且焊接困难不利于施工。

文章图片10

为了确保705型的水下航速,动力系统需要采用一款新式核反应堆,在反应堆的几种构型中,只有液态金属燃料反应堆能够满足需求。与当时普遍使用的压水式反应堆相比,液态金属燃料反应堆更轻更紧凑。苏联共研发两型反应堆以满足705型的需要,一种是液压机特种设计局设计的OK-550型反应堆,另一种是机械工程实验设计局设计的BM-40A型反应堆,前者安装于705型,后者安装于705K型。这两型反应堆体积小,输出功率可达21万马力,足以使705型的最大水下航速达到41节。然而这两型反应堆都采用铅铋合金作为冷却剂,必须对其保持加热以防止其凝固,否则会出现反应堆堆芯熔断的事故,需要经验丰富的操作人员不断维护。

705型采用十字尾舵设计和单轴单桨推进方式,同时依靠两具小螺旋桨进行辅助推进。705型采用了低噪声的5叶螺旋桨,辅助螺旋桨位于尾部水平尾舵的两侧的吊舱之中,依靠两具辅助推进系统提供动力。

705型自动化程度相当高,艇员数量为31人,且全部为军官,这在全世界都非常罕见。

705型搭载6具533毫米鱼雷发射管,采用上二下四的布置方式,最多可携带20枚SET-65A或SAET-60A鱼雷或20枚SS-N-15反潜导弹,执行布雷任务时最多可携带24枚水雷。

文章图片11

05服役

对于苏联海军而言,705型并不能算是一款优秀的核潜艇,其本身试验色彩过于浓重,导致服役后麻烦不断,除了发生过不少事故,日常使用中也需要处处小心。705型的设计特点要求海军解决许多问题,特别是需要建设和改造不少相关支持设施,包括:保证核反应堆合金冷却剂处于高温状态的设施、三相交流电网络、备件仓库、浮动泊位处的相关电缆线路、高纯水站和辐射化学实验室。可见维持705型的正常使用需要极高成本。70年代,当海军组织评估核潜艇的作战质量时,705型和705K型遭到了海军的严厉批评。

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705型的性能基本满足了苏联海军的要求,在实际使用中几乎所有人都被它强大的性能所震撼。水手们给705型起了个“冲锋枪”的外号,因为其航速太令人震撼。除此之外,705型很受艇长们的欢迎,对于艇长们来说指挥潜艇进出港是很麻烦的事,由于705型的辅助螺旋桨位于潜艇的水平尾舵上,大大提高了潜艇的机动性,可以使潜艇快速驶入或驶离泊位,而无需拖船来帮助进出港。705型的机动性能同样非常优秀,因而被戏称为“水下歼击机”。曾任K-123号艇长的海军上将A·C·伯格丹诺夫曾回忆一次在80年代初的跟踪任务,他指挥K-123号跟踪一艘北约核潜艇,当北约潜艇指挥官意识到自己被跟踪之后,试图转弯摆脱,结果就是两艘核潜艇在水下兜圈子,持续了22小时,其间K-123号不断绕北约核潜艇做圆周运动,由于K-123号转弯半径很小,稍有不慎就会发生碰撞,因此北约潜艇被困在了中间,用伯格丹诺夫的话来说,“我们将敌人抱在了中心”。最终这场水下追逐因K-123号接到返航命令而结束,而在任务中北约核潜艇对K-123号的优良机动性束手无策。

对苏联来说,705型与705K型的意义非常深远。在这两型核潜艇上,苏联运用了大量的新技术与新设计,如自动化设备、钛合金壳体、高度流线型艇体等。苏联通过这一型潜艇完全掌握了钛合金壳体的制造,自动化则成为了之后苏联/俄罗斯核潜艇的发展方向,高度流线型艇体最后也被运用于后续建造的部分核潜艇上,之后的971型攻击核潜艇(北约代号“阿库拉”级),685型攻击核潜艇(北约代号“麦克”级)甚至最新的885型攻击核潜艇(北约代号“亚森”级)都借鉴了705型的经验。

705型是苏联批量建造的攻击核潜艇中吨位最小、航速最快、潜深最大、自动化程度最高的,并采用钛合金耐压壳体,也是苏联/俄罗斯海军迄今为止满编作战人数最少、效费比最低的一型核潜艇。该型艇自设计建造到服役使用也一直充满着争议,被称为是“超越时代的核潜艇”,在苏联/俄罗斯攻击核潜艇装备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本文转载自光明军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