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两份数学作业,暴露了云谷孩子怎样的学习方式?

 书童的主人 2021-12-11
一次校园街采活动中,小谷粒被提问“你们喜欢数学吗?”,「超喜欢」、「超爱」成为高频答案。

这个答案让从小饱受题海战术之苦的采访者感到意外,于是决定深入小学数学组一探究竟:

1. 为什么谷粒们对数学有如此发自内心的喜欢?

2. 孩子们是否在收获乐趣的同时也获得了真正的数学能力?


图片
 作业一 
 遛狗技巧、迟到烦恼,数学还能解决很多问题 

十一前夕,数学老师布置了一份“调查统计作业”,鼓励大家用一双会发现的眼睛,对生活中的现象、问题和苦恼进行研究。

四年级小谷粒贤贤决定研究“豆豆(狗)的白天睡觉高峰期”,原因是他发现如果豆豆很困时,非要拉她出去遛弯,她会很难受。一步一步,贤贤记录下了他的看到、发现和想到: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还有两位小谷粒晨晨和子澄,最近总因为路上塞车而迟到,他们决定调查“小区附近的红绿灯有几秒?”以此算准出门时间。海量的信息统计之外,子澄有了比算准红绿灯、让上学不迟到更有意义的发现:
  • 最堵的路口因为道路不平、雨天积水,导致车都开得很慢,红灯了车还没过完,这样一来把横纵两条路的车都给堵住了。我可以联系市政部门,把积水的坑给填上,并且建议把车流量大的左拐车道改为2条,这样一个绿灯就可以过更多车了。

  • 在把一个信息写到本子上时,要打一遍草稿;而折线图更适合用来表示变化和对比数据!

图片
图片


 作业二 
 数学节实战任务,校园长出狂热数学迷 

数学节这天,小谷粒们全部钻进了校园角角落落:有的在男女洗手间门口数坑位,目的是为了解决“为了接待来宾,确认厕所坑位数是否能满足需求”问题;

有的在操场徘徊,拖着测距仪、拿着卷尺与同伴趴在地上找答案——为了解“我校作为赈灾安置点,有时需要提供体育馆大馆供灾民休息用,体育馆里最多可以供多少个人平躺休息?”;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有一群谷粒则被一个现实问题难倒:
“消防演习时,203班教室中间最靠近大白板的同学,要在2分钟到达操场指定位置,每秒钟最慢要走多少步才能刚好到达?”

拿到问题的四年级小谷粒马上被“2分钟”这个条件吸引了注意,当即决定,走走看!
“我根本没办法保证2分钟刚好走完全程!”
“我试了几次,每次的步数都不一样!”

有掉坑的抱怨和苦恼,但也有小谷粒跳出“2分钟诅咒”,开始思考问题的本质。“这不就是「总步数÷时间=每分钟要走完的步数」问题嘛!”

图片
上面那道题,为什么会困住小谷粒?要回答这个问题,就要从表现性任务说起。小学初中部数学首席张园老师说:

图片

做题只有习题册,就够了吗?

我们有一次专门拿一道数学题做实验,如果给到孩子们清晰的条件,答题正确率达到了96%;但是一旦把问题改编成现实问题,需要孩子自己分析提取准确信息再来解题时,正确率就只剩18.2%了。

这说明学生缺的是什么能力?习题册就像是把饭喂到了嘴边,干扰项很少。而解决现实中的问题,要独立进行去粗取精、排除干扰,把现实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表现性任务就是让学生经历了一个这样的过程,我认为这是云谷孩子们需要学会的——扔在生活里,要自己筛信息、自己建模型,跨越书本和现实鸿沟。

这一整个'数学化过程’的闭环,课本中不教、考试题目不考,难道学生就不需要了吗?一定不是的。

图片
小谷粒们怎么看这些题目呢?
三个字——太爱了!
图片

情境化的学习,非常符合儿童生理发展和心理发展特征。孩子们好动,喜欢具象的东西,事实上,解决真实生活中的难题比做书本上的题,更有吸引力,他们在情境会真正打开自己:合作时有自己的沟通语言,找答案时有自己的试验办法,对怎么解决也有着自己的理解。没有一个孩子是被老师、被课本的条条框框牵着走的,他们完全成为了自由、有创造力的学习的主人。这就是真实学习的魅力所在。

图片


过去五年,云谷数学团队的老师们一直专心攻克一件事儿:以生为本、素养导向的数学课,落在每一堂课中应该是什么样的。

小学部、初中部老师密切联动,先是基于“二素养”——课标要求的数学学科素养、云谷学校谷粒素养大图,生成了云谷1-9年级数学素养单元表现性任务框架大图,最终细化、再细化,直至产出一个一个的表现性任务。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数学能贡献什么素养,肯定不是我这个首席说了算,是老师们从每个单元、每堂课里摸出来的。这个过程很难、很痛苦,但很值得。”

直到今天,我们看到了这棵深深扎根泥土、枝叶日渐繁茂的云谷数学之树


图片

 云谷词条·表现性任务 

知识容易被评估,但如何使能力被可视化地测量?表现,即解决问题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行为。云谷老师依据素养要求设置出各种恰当的实际场景,通过谷粒在场景中的外在行为表现,诠释其内在学力。表现性任务实践开始于初中,后覆盖中小学全学段,现在已然全面渗透进了云谷数学课堂。



评估就是指挥棒。

在过去以单一成绩为导向的评估体系中,孩子只关心成绩,老师只关注孩子有没有学会知识。而在云谷,素养大图是孩子和老师最核心的评估指南针,它督促我们在一切教育场景中,在关注知识的同时,还要关注孩子的态度、情感、价值观、数学素养和能力的形成。

例如,在一部分表现性任务中,云谷数学组的老师们甚至设计了两套量规,一套给孩子看,保证孩子看懂知道要做什么、应该怎么做,把清晰的行为和态度都做成了“指南”;而另一套给老师看,告诉老师哪些素养点才应该是整个课程进行中该观察的重点。

图片
图片
·量规中所要求的能力来自于云谷素养大图

当然,最最重要的一点,量规存在的目的并非“定义”孩子,或者给Ta当下的水平贴一个标签,而更像是一种“牵引器”,不断引领孩子朝向“精熟”发展。


图片
今年的“双十一数学节”一闭幕,现场的家长志愿者们纷纷对谷粒们爱挑战、脑洞大、思路活的表现感到惊喜。而数学老师们却反应不大,轻描淡写地表示,平时也这样。

“每节数学课都是数学节,孩子们只是把平时在课堂上习得的本事迁移到了数学节中而已。”
图片
图片
图片

正如文章开头,那个希望通过自己的发现而尝试推动解决“上学路拥堵”问题的孩子,老师们更看重让孩子们经历“提出问题-确定问题-设计调查-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制作图表-分析数据-评价反思”的完整过程。再平常不过的小事,也可以变成了不起的研究,进而改变世界,哪怕只是一点点。
图片
图片

在采访过程中,数学老师们反复强调这三句话: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用数学的思维思考世界,用数学的语言表达世界。史宁中教授曾对此做出这样的诠释:
图片
图片
图片
对此,云谷老师们更通俗化的解读是:

什么是数学眼光?让每个小谷粒从课内走到课外,从校内延伸到社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认识周围的事物,看到事物抽象的一面,从而逐步形成一种会一般地看问题的“眼光”。于是那些“符号意识”“数感”“几何直观”“直观想象”自然地渗入到每个生活细节中,伴随一个人的一生,沉淀下来的就是云谷人的素养。

什么是数学思维?举一反三、抓住根本、化繁为简、推理运算。最简单的例子,知道了“三八二十四”,小谷粒们就能用n种办法推导“六八四十八”,而不是靠背过小九九,同时也在这“逻辑推理”的过程中让每个小谷粒感受到数学美,感到成功的喜悦!

什么是数学语言?文章开头的作业,就是引导孩子们把“生活问题”变成“数学问题”,用数学语言讲述现实世界中的故事,讲着讲着就有了小谷粒解决问题的模型,这样的“模型”也成为了孩子们的数学素养。

图片
图片

数学老师说,这是他们最有成就感的时刻:114x21这道简单的乘法题,小谷粒们自己想出了7种方法来解决。在同伴交流环节,小谷粒们也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问题,比如:1、在乘数的位数增加时,计算竖式时会不会有多个部分积?有不止两个怎么办?
2、所有方法原理都一样吗?
3、这7种办法都是分开算,不分开算可以吗?
.....
这当中有前瞻性的思考,有探索问题共性和本质的,还有展现出求异思维的表现。这意味着,孩子们的思考力、创造力,都在这个环境中自然而然地培养起来了。能充分比较分析同伴们的解法,独立自主思考,能不受解题套路的限制,能迁移已有知识、产生新知。

数学教什么,是教课本、教题、教解题思路吗?是教思维、教能力、教素养。这背后是云谷老师们对于素养导向教育的高度共识,以及在每一天、每一堂课、每一次教研中,对于“有效学习”点点滴滴的精心设计。

如果说数学的终极境界,是能够引领人类探求未知世界的规律,要想成为登峰造极的数学家,固然要经历无限的付出、孤独甚至痛苦——

那么在小学阶段,让孩子不是“谈数学色变”,不磨灭每一个对数学萌生兴趣的小嫩芽,就是这万里长征最好的“基础建设”了——爱上数学。

图片

谢谢你们,让数学=喜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