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安则智廉生,危则争鄙起》

 野之老 2021-12-11

语出《韩非子·安危篇》,其意思是说,国家只有在安定的情况下,百姓的智慧与廉洁的风气才能形成;反之,如果国家处于动荡不安的环境下,那么纷争与各种陋弊将会层出不穷。

为了说明这一点,韩非首先论证:“使天下皆极智能于仪表,尽力于权衡,以动则胜,以静则安。治世使人乐生于为是,爱身于为非,小人少而君子多。故社稷常立,国家久安。”也就是说,假如天下之人均能在法令范围内充分发挥其智慧和才能,假如天下之人均能在法令范围内各尽所能地做事,那么对外,国家就能战而胜之,对内则能国泰民安。还有,只有社会太平了,老百姓方才能修身养性而不去无事生非;另外,一个国家民众知礼节,小人少而君子多,这样的国家也才能江山长存,国家久安。

接着韩非举例道:“左奔车之上无仲尼,覆舟之下无伯夷。故号令者,国之舟车也。安则智廉生,危则争鄙起。”其意思是说,处在狂奔而驰的车上,那是产生不了类似于孔子那般之智慧的;同样,覆舟之下也是不可能产生伯夷那般高尚的礼仪品德的。

最后韩非讲了“安国之法”曰:“故安国之法,若饥而食,寒而衣,不令而自然也。先王寄理于竹帛,其道顺,故后世服。今使人饥寒去衣食,虽贲、育不能行;废自然,虽顺道而不立。强勇之所不能行,则上不能安。上以无厌责已尽。则下对无有;无有,则轻法。法所以为国也,而轻之,则功不立,名不成。”这段经文说的是,治国安邦的法律,就如同人饿了要吃饭、冷了要穿衣一样,是一个国家不可或缺的根本。古代先贤把法令书写在竹帛上,因为这些法律条文顺应了客观规律,所以后人都能信服。可如果人们饥寒时无饭吃无衣穿,那么即使像孟贲、夏育那样的勇士也不可能去为国效力了;也就是说,违背了客观规律,纵使你沿用了先王之道,那也是行不通的。一国之君如果强制人民去做连勇士也做不到的事情,那么这位君主就得不到安宁。而一国之君的贪欲如果永不满足,肆无忌惮地去搜括已被搜刮殆尽的民众,则民众就会回答说:“再也没有东西给你了”;而一旦民众一无所有了,则他们就会轻视法令。岂不知,法令是用来治国的,而当其一旦被民众轻视,则一国之君之功业就不能建立,其文治武功的声名又将何以获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