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抗挫折能力,也叫抗逆力,直接关系到孩子的发展,其重要性不用我多说,家长也会明白。 问题的关键是怎么培养孩子的抗逆力,有些家长认为应该让孩子多经历一些挫折,在挫折中学会如何应对逆境;也有的家长甚至想人为地给孩子制造挫折,没有困难创造困难。 这样做合适不合适呢?这要从抗逆力所具备的心理能量开始说起。 心理学家分析,一个人抗逆力的强弱大小,与孩子经受挫折的多少没有直接关系,经受很多挫折的人很可能会一蹶不振、消沉下去;虽然经受挫折不多,但是依然在困难面前信心满满,勇往直前的也大有人在。 那么,一个人的抗逆力到底从哪里来呢? 我比较认可心理专家彭凯平教授总结的三点:“我有”、“我是”、“我能”。 什么意思呢?我们一个一个来说: 先说“我有”。 “我有”,有什么呢?主要是指一个人坚信有外部的支持因素,这些支持因素包括在工作生活环境中与自己发生相互影响的那些人,尤其是家庭、父母、朋友、同事以及其他社会资源。如果他相信在遇到挫折的时候有人在背后支持自己,能够帮助或者增强个人的力量,有关怀支持的环境等,那么,他的抗逆力就强。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一个更有归属感的孩子抗逆力会更强,对家庭的归属感,对学校的归属感,对团体的归属感等等,都会让一个人在遇到挫折时能够从容应对。 作为家长,为了增强孩子的抗逆力,平时就要多给予孩子支持与关爱,尤其是要容许孩子犯错,真心把犯错当做孩子成长的机会。绝不能孩子成功了就皆大欢喜;一旦孩子失败就冷言冷语。 要给孩子无条件的爱,无条件的爱不是无原则的溺爱,而是始终以帮助孩子成长为原则,不能根据孩子表现好坏而忽冷忽热。家长应该意识到,爱与温暖是孩子发展抗逆力的推动力。 第二,“我是”。“我是”指的是个人对自己的内在评价,主要是指一个人的自我价值感,比如对自己内在优势的认同,包括比较完美的个人形象感、积极乐观感,个人观察自己或者通过他人评价而形成的比较自信的自我形象等等。有些家长经常用自己的标准来评价孩子,他们经常会说,“你这样就不是好孩子,你那样做才是好孩子”等等,以此来让孩子听自己的话。 这样的结果就是,孩子内心没有自己的是非判断标准,没有真正的自我认知。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是好是坏,是强是弱,全凭他人说了算。这会导致孩子成为讨好型人格,没有自己坚定的努力方向,不知道自己可以成为什么样的人。 这样的孩子一旦遭遇挫折,就会手足无措,因为缺乏自我认知,他不知道自己有没有能力来战胜困难,所以抗逆力就会减弱。他甚至会担心自己一旦失败了,家长就会看扁他,会斥责他,他就更没有信心去迎接挑战了。 所以,家长应该经引导孩子找到自己的优势和特长,让他确立自己稳定的价值判断标准,进行清晰的自我评价,让他的内心形成明确而坚定的自我认同。 这就像一棵树,如果想让它能够经风雨、抗打击,就要让它扎好自己的根。如果老是把这棵树晃过来晃过去,它怎么能够把根扎得又深又粗呢? 第三:“我能”我能,是指个人的效能因素,包括自己的人际技巧、解决问题能力、情绪管理能力等等。有一个心理学名词叫做“自我效能”,自我效能感能够影响或激起某些思维过程,这些思维过程对个体活动会产生影响。自我效能感强的人,会勇于接受挑战,是自我促进的,反之,是自我阻碍的。 作为家长,多给孩子做事的机会,让孩子在持续不断的尝试做事中,知道自己可以做什么、暂时不能做什么,哪些可以求助,从而形成明确而强烈的自我效能感。 如果家长经常代替孩子做事,经常代替孩子去解决难题,孩子被剥夺了感受自我的力量。孩子的抗逆力就难以培养起来。 总之,“我有”是指归属感,“我是”提现了自我价值感,“我能”就是自我效能感。一个有归属感,有自我价值感和自我效能感的孩子,才能有较强的抗逆力,才能经受得住挫折的打击,有攻坚克难的勇气和能力。 各位家长,培养教育孩子需要遵循孩子的成长规律,要通过科学的方法,不能想当然,更不能自以为是,否则,你的教育就会偏离正确的方向,给孩子的成长与发展造成不良影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