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看不少平台有推广《周易》课程的广告,其中自然会对《周易》作一番解释,有推崇之辞,诸如“易学群经之首;孔子五十而学易,韦编三绝。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应当说这些介绍也中规中矩,后期数天之内的课程,限于认知性质的接触学习,也符合我们这个时代现实,毕竟我们大多数人,没有古文功底,在古文面前,阅读吃力。但广告一说经过数天学习后能达到某种能力,像传说中的神卜,那又夸张了。这个是现代市场营销精神,并不是周易的实际,笔者作为学易之人,尤其感觉有必要发音说一下,在易学不是很昌明的时代,有必要破除易学神秘化一面。 系辞传说“古者包栖氏王天下”;又有伏羲一画开天地另外传说,大体这就是易学口传的起源。再向前也没有了,系辞本身就是口传,也提到结绳记事,这是很古远的人类。 笔者以为,易学其实是一种求真精神,无论古代,还是未来,人们对于事物的真实认知是不变的。 易学是伏羲,或者文王,抑或孔子有创举,也不是关键,关键是周易其实是一种朴素的数学思维。 下图是大家常见的太极生成八卦图,这也是系辞传里有言“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先秦时代人们口传时,或者有画画示意,图未必一定如下,但体现是相通的。 或者有网友看到八卦图不习惯,那下图更直观一些。 我们会发现,用几何划法,可以直接画出八卦阴阳爻图象,数学更是以二的三次方表达。 回到实际中,无非是我们对于一个事物的认知,判断上,总是正面,对立面,多重考虑,三个维度构成三思,深思了。 我们古代先民,特别是农业文明,对于天时的判断很重要,如果不知四季节气,对于农作物的播种成长,就无从谈起了。故观察天时变化,这是古人最直接需要的求真。中国古代节气,注重二至二分,也就是冬至与夏至,春分秋分,通过日影点观测对比,能确定。古人也注意到,一年四季之变,大致有十二次月亮月相变化。冬至时定子月,月初一,月相是黑的,月十五是最圆的,组合起来加上置闰月,构成历法,而又由于有累积误差,必然会有日月相相交与计算日期有出入的事,这个左传中有过记载。这就需要有专门的人历法天官来不断修正。 把上图的周易卦纳甲以配月相,消息盈虚,再配以古人积累观察的动物表现,我们叫物侯,这就是西汉的卦气图如下: 那我们还是回到主旨,你会发现先祖民们,使用周易无非还是为了刻度时日,以一种符号来记录自然的规律,周期性的规律,有例外情况则加权处理。即使后世的占卜,本质还是在探索一种事物可能出现的真实局面,也是一种求真的方式。 由上可知,周易是二分法思维,今人有哲学名词叫辩证法,有一些相似之处,但本质有所区别的。周易阴阳哲学,有八卦符号,且符号可用于象学的代换,甚至数学的表达。这是后世辩证法老师们缄口不提的。 到了近代有计算机了,上世纪70年代,有个叫mandelbrot,曼德尔布洛特的人,他提出分形数学,也就是他认为自然界的许多物体形状,有比例相似性。刚好那时也是计算机技术发展期,就有动画制作公司工作人员,刚好需要用一种简单的,数学可描述的思维来图像化表达自然。 分形几何,很成功地推动了科技的发展。其实这思想甚至还能影响到后面的霍金,他提出虫洞理论,他就认为任何看上去光滑的平面,一定有隐藏不平的空间,当这空间足够小时,就是虫洞。 我们古代周易,其实是异曲同工,中医号脉,就是把手腕处看成是人体胸部的缩小部分,舌诊,也是根据舌头部位外观来观察判断患者身体肝肺胃阴阳气息表现。人体的局部,与人体的总体,有重复相似性。这和分形思想没有区别。 至于术数推算,更是以象代象。归根到底,还是取因类而别之。 其实古今中外,追求真知总是有殊途同归之感。分形几何的创始人,他其实也看日本浮士绘画家的画,而日本人文化总是有点中国人影子。自然的规律,就是不断复制,有无数的相似性。我们人类的许多社群行为,其实和动物世界的社群行为也相似,争夺配偶,食物,弱肉强食,地盘领域意识等。 易系辞传说“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其实就是至简原理。今天的科学研究,要提宇宙生成观,仍然要立一个奇点,然后有宇宙大爆炸理论,混沌中有现在世界。易学作为一种哲学,先立太极,一事一物,都是一个太极,先有宏观视角,再局部化分析,就是这种 思维方式而已,古今中外都是一样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