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贺怡兰 | 浅析贺良朴的书法艺术

 青木森森 2021-12-13
图片
贺良朴先生像

贺良朴(1861—1937),字履之,号篑庐,又号南荃居士、别署梅雨吟榭(馆)。湖北蒲圻(今湖北赤壁市)晓阳畈(今湖南临湘市)人,前清拔贡,诗、词、曲、文、书、画兼雄,著作繁富。时有“南吴(吴昌硕)北贺(贺良朴)”,又有“北贺(贺良朴)南齐(齐白石)”之称。与画坛名宿林琴南、齐白石、陈半丁、萧谦中、余绍宋等相往交好。曾任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导师、中国画学研究会评议、国立北京美专教授、北京艺专教授、湖社画会评议。作为中国近代美术教育的先驱,先生门墙桃李,胡佩衡、李苦禅、吴镜汀、王雪涛、秦仲文、惠孝同、刘凌沧、王霞宙、王文农、浦熙修等中国美术史上多位重要画家都曾受教于他。《中国美术家人名辞典》《宋元明清画家年表》和日本有关画家词典等均载其小传。

一、艺术成就及书法风貌
履之先生画,镂月裁云,长于山水,亦精花卉、人物,笔意疏朗,恪守中国画传统画法矩矱。其山水早期师法“四王”,上窥元代王蒙笔意,细笔山水仿衡山、六如,大幅山水师法黄子久、王石谷,综各家之长,独辟蹊径,自成一家。人物师仇英、陈洪绶。花鸟以恽南田为法,雅润而不滑易,落落大方。其弟子胡佩衡称他“早年从四王入手,中年取法唐宋人笔意,有疏朗简远的趣味,自成一家”,“工古文及古风诗,画山水人物花卉疏朗有华风格”。诗友邓北堂赞其曰:“细笔山水仿衡山、六如,几入堂奥。于画法之外,独开蹊径,每作画,择诗写景,不规摹古人,其意趣在石田、椒畦间,笔恣肆、气朴厚,纯以中锋出之,殊为难得。颖生、琴南、诗孙、韵伯极尊之。”现有山水长卷《千岩万壑图》《江山秋霁图》传世。

图片贺良朴书联,张海若颖拓

先生书法多见于画作落款、诗文手稿和往来信札,也有少量扇面和拓片存世。其书典雅清逸,自成一家,较之绘画作品呈现出更为鲜明的艺术特色。字以行楷见长,笔画精到,字形以方为主,中宫收紧,笔画舒展,书风平正俊秀,洋溢着浓厚的书卷气,与其绘画风格相得益彰,较一般文人书法更见挥洒之妙。由存世作品推知其书法应以二王筑基,受《圣教序》、智永《千字文》影响颇深,兼涉李邕、苏轼、赵孟、文徵明,可谓博观约取。他的书法碑帖交融,呈现出轻松、自然,率意、沉着的士人气格,风骨独标。先生虽不以书名世,但置诸清以来书史,足以立身而无愧。
图片

图片
贺良朴《秋高山气佳》扇面
二、书风形成的原因

履之先生书法继承了其堂伯父贺寿慈书法中的某些特征,如传统风格和敦厚气息。与身居高位的贺寿慈不同,他的书法中少有那种威严的庙堂之气,取而代之的是浓厚的书卷气和不入时俗的士人风骨。
图片
贺寿慈诗札

(一)成长经历

艺术家的风格形成与其成长、求学经历密不可分。先生自幼聪敏好学,9岁随堂伯父贺寿慈赴京读书,身居尚书府,得到堂伯父悉心教导和精心培养,常随入内府,获窥海内名家真迹;交往名流雅士,欣赏品鉴收藏;徜徉琉璃厂,与字画古籍为伴;游历各地,赏景会友,作诗习文。

  贺寿慈(1810-1891),字云甫,号楚天渔叟,道光二十一年进士(二甲第八名),历任吏、工、刑、兵、户部侍郎,同治十二年升任督察院左都御史,光绪三年晋升为工部尚书,主持修造颐和园。一生颇有政绩,诗词书画大有成就。据海纳川《冷禅室诗话》载:“贺云甫尚书(寿慈),书名满天下,识者谓在同光四家之上。”书擅行草,圆熟之至,纤秀无骨,笔法大气,笔力游刃有余,擅榜书楹联,北京琉璃厂文化街的宝珍斋和英古斋等多处店面匾额均为其所题。据说贺寿慈在家乡读书时,家境贫寒,其母曾经为他烹炒鹅卵石咋味佐餐,多年如一日的苦学,最终以湖北省第一的成绩考取了进士。
图片
贺寿慈《种树拥书》七言联

先生自幼酷爱书画,在堂伯父的言传身教下,耳濡目染,传承贺氏苦读的家风,旦夕勤学,用功甚笃。他的存世诗稿都用极为工整优美的小楷书就,堂伯父对此颇为赞赏,时常让他代作诗文。二十出头,被朝廷选取为拔贡,而立之前完成了著述《南荃述学》两卷。
图片
《南荃述学》(贺良朴手书)

(二)治学思想

虽然先生书画俱佳,但未见师从记录。他以古今范本为师,以自然造化为师,艺术实践与其所倡导的治学思想一致,即“博采众家之长,师古不泥古”。就是不拘泥于某家某派,而是转益多师,广泛涉猎。他饱览古今佳作,对经典怀敬畏之心,研习古法用功至深,且“入古而能化之”,在古人与自我之间寻觅蹊径,形成自家风格。
(三)人格特点

杨雄说书为心画。履之先生书法所呈现出的特点正是其人格特点的字面体现。他为人谦逊、宽厚,书作呈现出一种含蓄内敛的特征。他曾自嘲:“我性迂疏不耐官,逢人三拜笑方干。”他交友甚广,京城画坛名宿几无不识,与林琴南、吴观岱、齐白石、陈师曾、姚茫父、金北楼、汤定之、萧俊贤、周养庵、凌文渊、陈半丁、萧谦中、余绍宋、王梦白、俞瘦石、张海若、于啸轩、溥心畬、徐悲鸿等常相过从。当时京津画坛重要画社、诗社无不邀其参加,或为评议、或为导师、或为嘉宾。在其与朋友的往来信札中,可见他温文尔雅,谦逊和蔼的为人。

生逢乱世,先生具有深沉的爱国热忱。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因愤懑致疾,不久双目失明,同年12月溘然长逝。生前,他目睹封建腐朽、民不聊生,痛感肺腑,常因忧国忧民辗转反侧难以入眠。他痛惜甲午中日战争之失败,悲疆臣之无能,叹国事之衰颓。他支持变法,提倡革新,与梁启超等维新派人士交往甚密。其早期杂剧代表作《叹老》,便发表于梁启超在日本东京创办的《新小说》第三期。任上海广方言馆监督时,曾与张伯纯一道会晤孙中山先生,拥护并积极支持孙先生的民主革命事业。
他创作了诸多文学作品,致力于以此唤醒民众的革命意识。编写的《海侨春传奇》曲本,揭露斥责美国资本家贩卖华工的罪恶。他放眼世界,汇集外国民族独立解放战争史料,编纂《五洲三十年战史》,以警示国人。

三、文人精神的体现

陈衡恪先生认为:“文人画有四个要素:人品、学问、才情和思想。具此四者,乃能完善”。履之先生重修养,淡名利、脱世俗、阔胸怀、性洒脱。他精通诗书画曲等多门艺术,诗书画蕴含鲜明的文人精神,书法更体现了志士风骨和士人担当,在精神层面的价值体现穿越时空,辉映后世。

(一)深厚的学养

先生饱读诗书,学养深厚,著有诗钞十卷,词钞一卷,文集一卷,述学两卷,总目《篑庐全集》,计百余万字,陈衍的《近代诗钞》编录其作品。《海侨春传奇》和《叹老》是其杂剧作品双璧,受到文学界人士推美,入选《晚清文学丛钞》,辑入《反美华工禁约文学集》,载入《中国文学史》(游国恩编)。

(二)诗酒书画兼雄

著名藏书家、学者卢弼曰:“顾长康善画而不能诗,杜子美工诗而不能画,从容二子之间者,王右丞也。弼则谓青莲斗酒百篇,豪饮狂吟,传为佳话,然能诗能酒而不工丹青。今吾履之则朋好聚欢,千钟不乱,诗酒兼雄而又工画,太白、辋川合而为一,亦足以自豪矣。”盛赞履之先生是李白和王维合而为一的一代诗酒书画兼雄的大家。

先生诗文工醇瑰丽,有时如白云黄鹤,有时如金戈铁马,传世名篇佳作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卢弼为其诗集作序曰:“履之以善画名天下,世之知履之者,第知履之之画耳,履之之诗文学行,几为绘事所掩,是第知履之之画者,不足以尽履之之生平也。”

先生嗜酒。宋以来,文人画讲究诗书画三绝境界,良朴先生在此三绝外再加一“酒”字。与好友流连诗酒、唱和丹青,几乎成为他的生活常态,诸多佳作即在此间问世。但即使在酒酣醉态下题字依然是流畅行楷,不见颠张醉素那般狂放,这和他与生俱来的敦厚温和的性情是分不开的。

所谓“书画同源”。中国传统绘画的笔墨线条源于书法,书法中的点线和笔画间组合不但是构成绘画形象的基本元素,而且是重要的、具有独立审美价值的欣赏对象。履之先生以书入画,其山水画的皴法独到,用笔稳健,力道十足。皴擦点染,笔笔到位,与其说是画出来的,不如说是写出来的。先生书风与画风一致,不见雕琢,陈策幽静,和谐统一,相得益彰。
图片
贺良朴手札

(三)文人精神的传递

中国画在士大夫阶层得以极大发展和提高,因其不仅是“画,形也”“以形写形,以色貌色”那样直观的表现,更注重笔墨心性、境界格调、思想情韵抒发以及人文精神的彰显,追求“画外之画”“意外之意”“境外之境”。

作为近代文人画的杰出代表,良朴先生作品传递出鲜明的文人精神。观其作品,吸引我们的不只是画面,整体呈现出的悠远意境和简淡情致才真正使人过目难忘。作品描绘的是作者内在的心象,画面是其心灵迹象的外化,可谓是以心传心。
 
贺良朴先生是我国近代美术教育先驱,他在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国立北京艺专、武昌艺专任教期间,教授的不仅是中国书画的技法,更多的是其背后蕴含的人文精神。因为在他看来,“技法”只是一个方面,要传授给学生更重要的一种是气格,一种风骨,是一种士人的担当和文人精神的传承。这对每一位学习者来说都是更加重要的心灵修炼和精神滋养。

经典传统穿越时空,文化精神光照后世。在今天这样一个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倡导美育的时代,我们应当继承先生对古典文化精神的传承,重视美育对人格形成和学养塑造的影响,培养出更多中华优秀文化的真正继承者。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