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恬惔虚无,真气从之。

 華夏漢禮堂 2021-12-13

    第一篇《上古天真论》:“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

    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

    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如何:夫 道者却老全形

    《上古天真论》,论述了男女从垂髫到花甲之年的衰老原因和过程。精气耗尽,生命衰亡,人称之为老死。常人皆贪生而怕死,皆希望能长命百岁。而对于探索生命秘密的学问——仙道,有所涉猎的道友,多向往古仙的形神俱妙、长生不老和返老还童之仙果。什么是恬淡虚无 ,就是一个字“静”,四个境界的恬静、淡静、虚静、无静。也是《老子》的思想引用:“至虚极,守静笃”。为什么现代的人那么浮躁?这个浮躁不是说现在竞争压力大,而是因为心不静。恬惔虚无是一种平和的心态。老子的长生术:“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在具体修炼思路上,提出的“致虚极,守静笃,虚心实腹,载营魄抱一,专气致柔”。 在恬惔虚无心态的基础上,真气从之是指一种修炼的方法、真气运行的方法,怎么运行真气,后来的道教,“内丹”养生就引用了真气从之的修炼方法,这个方法包括小周天、大周天。任脉、督脉。这个方法实际上是帮助恬惔虚无的境界。长生术是一个包罗万象的大道,它的适用对象,不只是人,而是关于万事万物生与死的普遍规律。黄老长生术可以理身,可以理家,可以理业,可以理国,可以理天下。所谓长治久安,把身体当成天下,把天下当成身体,道理都是一样的。

1、恬淡虚无:这句讲的是精神调节方面的要点。 “恬 淡”强调是这样一种性格的培养。 “恬淡”即要人淡去名利、声色等种种的欲望,人没有了太多的欲望,烦恼自然也就少了,如此少思寡欲、无优无虑,犹如儿童一般。 “虚 无”指做修养功夫的要求,就是说炼功时心不要老死守着某部位不放,这样不但心会很累,而且会使影响人体内气的正常运行,要知道内气不能正常地运行,这是一种也病态的,这是一种消耗,一种是退步啊!因此,不要长期地固守不化,适当的时候要放下,要减去,要空掉,使内心幽游自在,安闲而舒适。如此,放之又放,空之又空,去之又去,自然地达到了“虚”,达到了“无”的境界,这时仿佛于置身空旷深谷,感觉外面的声音是那么地渺小而遥远,眼前一片虚白,呼吸似乎也停止了,大脑空空荡荡,杳杳冥冥,悠悠扬扬,若醒若寂。 

2、真气从之:“恬淡虚无”是因,“真气从之”是果、是效验。因此,无论“恬淡”或“虚无”都是一种修炼,如果你能一天二十四个小时都保持“恬淡虚无”,你也就是修炼了二十四个小时!那么,你的功夫也就能飞快地进步了。真气从之,这里“真气”到底指什么?《黄帝内经 灵枢》中说:“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行而充身者也”,从这可知,真气是要受于“天”的,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先天真气”。因此,真气不是你在体内死守,或把气搬运去搞出许多花样就获得的。通常我们所说的“寂然不动,感而遂通”也是这个道理,寂然不动就是“虚无”,只有“虚无”才能与天相感相通,天和人都相通了,没有界限了,真气自然也就跑到你身上去了,所以叫“真气从之”,这都是真实不虚的,你不必怀疑,只要功夫一到,必定天人合发,有求必应,随做随到,屡试不爽! 

3、精神内守:功夫既到,先天真一之气(真气)自虚无中来,当真气到达身上时必会发生种种触动,或如大地回春,温暖舒适,或疼痛奇痒等等。这时候人很容易离定,容易起其它杂念,这对修炼是非常不利的,要知道人的神气本为一体,神驰于外,气亦游于外,神气外泄,身体就不能获益了。因此,需要“精神内守”,就是不要有意去留恋或追求身体上的种种触动,要使精神格守于内,以镇定之心寂然观照,神气自然在体内相互留恋、和合。由上可知,“精神内守”这句说的是“采气”方法。或有人误认为“精神内守”是平时修养的方式,可实际并非如此,要知道,如果一个人整日精神内守,情志得不到舒畅,只会变得内向、自私、冷漠、抑郁寡欢。。。这不但与大道逍遥自在宗旨不符,长久下去还会搞出病来。 

4、病安从来既然至真至纯的真气已经到了身上,由于它是细微的,无处不到的,就会像阳光一样,会扫去所有的阴霾障碍,这时全身的经络、关节也都变得畅通明达了,即使有隐藏的疾病,也会在不知不觉中给去除,这样疾病就无从发生了。又,真气为人身之至宝,为一生盛衰之本,人自生身后从父母那里获得的那点先天真元,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消耗,如得不到有效的滋养、补充,离衰老和疾病就不远了。因此,我等喜好修行、养生之士,只有识得个中之奥妙,从“恬淡虚无”处下手,立定根基,就能将一切都颠倒过来,使真气渐充渐长,使之充沛、浩然,又何患区区疾病、衰老哉?

    东方大道尚正气,尚清气,尚和气。其在贯通斯三气也。

   ----“正”是修养过程第一要素,问心无愧,不做自己后悔的事,精神健康叫正。第二个要素叫修身。身心健康加起来是两个字:自爱。

   ----“清”,清洁、清静。清静无为,就是不要掉到个人名利场上,超凡脱俗一点。

   ----“和”,和谐、和善。推崇的是一个和字,所谓活无长住,这就是和。在痛苦中感受到幸福,在幸福中感受到痛苦,一切都会过去,这也是和。和是一种修养的高度,和是一种生活的绚烂,和也是一种艺术的境界。

   崇尚“正清和”,就是把生命的过程活得更正一点,更清一点,更和一点,更自在一点。当你有一天离开世界时,就像宴会后走向归途,了无遗憾地回家……

重点部分:

黄帝曰:余闻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

故 能寿蔽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

岐伯曰:【中古之时有至人者 敦德全道,和于阴阳 调于四时 去世离俗 积精全神

游行天地之间  视听八达之外,此盖益其寿命 而强者也亦归于真人】

其次圣人者处天地之和  从八风之理,适嗜欲于世俗之间  无恚嗔之心

行不欲离于世 被服章,举不欲 观于俗,外不劳形于事  内无思想之患

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体不敝 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

其次有贤人者法则天地,像似日月,辩列星辰,逆从阴阳,分别四时,

将从上古合同于道,亦可使益寿 而有极时】

好了,大家清楚自己是俗人嘛~~~

      《道德经》:“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也。”称之为“含德之厚”,此为德之仙义。《大学》:“德润身。”润是要有水存在,此乃精之用也。“熏蒸达四肢,颜色悦泽好”,此为润身之效。养生中有节流之法,曰:“保精而毋为妖所耗”,曰:“必静必清,无劳汝形,无摇汝精”。返老还童就是逆变生命的衰老过程,天癸就是这个逆变过程的决定性因素。既然形体死亡是真实的物理变化,那么这个逆变过程也是真实的物理变化,不是功景中的幻象。“悫(却敦)矣匪事老复丁,发白皆变黑,齿落生旧所。老翁复丁壮,耆妪成吒女”,乃是仙人所感叹。《灵枢经》“人虚乃邪胜之也”。上古时候的人能够听从圣人的教化,内修养生之道,外避贼害之邪,所以即使到百岁还能保持体力不衰。老子: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宋邵康节,号安乐先生:天根地窟常来往,三十六宫皆是春。

    养生之道很注重清静,人内心寂静则欲望少,没有外在环境的纷扰则内心安,这样子可以保养精气,使元气充盈,从而避免被外在的邪气所害。

    人如果起居有常则不倦,志无所贪则所欲皆顺,心易满足则所愿必从。凡是能够对养生之道一以贯之的人一定会健康长寿的。

   何谓不治已病 治未病,不治已乱 治未乱?无病先防,有病早治是《内经》预防医学的重要体现。《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是故圣人不治已病 治未病,不治已乱 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 而后药之,乱已成 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素问·八正神明论》说上工救其萌芽……下工救其已成,救其已败。《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故善治者 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











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