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通鉴】管窥光武帝刘秀用人策略:七十多岁“县团级”病退老汉,火箭擢升为“副国级”干部

 衣赐履读通鉴 2021-12-14

衣赐履按:最初看到公元25到26年这一段时,感觉就是事儿特多,好多东西还特碎,我来回琢磨,发现这些碎片其实比较完整地体现了刘秀的用人思路。饶是如此,当我看到刘秀在战火熊熊、火苗子恨不得要燎了他胡子的情况下,居然专门派人去寻找一个七十多岁的老汉,然后又直接擢升到三公级别的高位时,不禁纳闷,刘秀这是玩儿得哪一出呢?

我们细细道来。

公元25年,九月十九日,刘秀签发了一份非常奇怪的干部任职命令:

名冠天下,应当受最高的奖赏。现任命卓茂当太傅,封为褒德侯。

为什么说这道人事命令很奇怪?原因有二:第一,正在天下打得不可开交的时候,需要的是能玩儿命的将领,而这个卓茂只是个儒生,且只当过几年县令这个级别的小官儿,却一下子被任命为三公级别的太傅;第二,任用干部,虽然提倡不拘一格,但问题在于,这位卓大爷都七十多了诶!

只有姜太公的年龄,没有姜太公的能耐,刘秀这是要干什么?我们先介绍一下这位卓大爷。

【卓茂后来被改封为宣德侯】

卓大爷是宛县(河南省南阳市)人,史书说他宽厚仁义,性情恬淡,为人坦荡,乐守圣贤之道,言行在清浊之间不偏激行己在于清浊之间)。这个人脾气好到什么程度呢?据说活了一辈子,没跟人红过脸,父老乡亲全都爱戴他。卓茂在西汉哀帝、平帝时当密县(河南省密县)县令,把百姓真当亲儿子亲闺女对待,推行仁政,教化人民,口无恶言,谁提起这位父母官,都得双手竖大拇哥。密县上上下下没人欺骗过他,不是不敢骗,而是不忍骗,瞧这人品!

【行己在于清浊之间】

什么叫行己在于清浊之间”?我们举个例子说明。

有一回,一个老百姓控告亭长(基层公务员,大约负责乡村治安一类的工作,高祖刘邦就是亭长出身)接受了他送的米、肉等礼物。

卓茂说,是亭长跟你要的?还是你求他办事儿送给他的?又或是你们平时关系不错的人情往来呢?

那人说,是我自己送给他的。

卓茂说,既然是你自己送给他的,为什么还要控告他呢?

那人说,我听说贤明的君主会让老百姓不畏惧官吏,官吏也不会向老百姓索取财物。而现在我畏惧这个亭长,所以才送东西给他,而他也接受了,所以我来报告。

卓茂说,兄弟啊,你还真不懂事诶!人之所以能群聚抱团儿生活,却没有乱成一锅粥,区别于禽兽,就在于人讲究仁爱礼义,知道互相尊重。而你偏偏不在乎这些,难道你能像野兽那样远走、像禽鸟一样高飞,不在人间生活吗?官吏当然不应当凭权力强行索取礼物。这个亭长一向表现不错,你送他一些东西,正是礼义的体现啊。

那人说,既然如此,法律为什么又明文禁止呢?

卓茂笑说,律设大法,礼顺人情。现在我用礼义教诲你,你不会怨恨;如果我用法律制裁你,就可以让你手足无措。就在这个衙门内,往小了办,批评教育一下也就行了;往大了办,就可以要你的命。你回去好好想想吧!

于是,告状的人心悦诚服,屁颠屁颠回去了,被告的那位亭长听说后,对卓茂感恩戴德。

衣赐履说:这个就是“行己在于清浊之间”,呵呵。显然,卓茂在处理事务时情法不分,整个儿一个和稀泥。听起来似乎有理,然而又有点强词夺理。但是,我们必须承认一点,就这个事儿而言,卓茂的处理方式成本最低。卓茂几句话,将一个官民纠纷化解于无形,但代价却是法律被侵蚀,腐败滋生,最终会极大地增加社会成本。

我的一个感觉,中国的人情社会,几千年来就是这么形成的,许多行为,说是违法就是违法,说不违法就不违法,没有清晰的界限,在情与法之间,有一片灰色地带。就如卓茂的“行己在于清浊之间”。我们既可以说这是人生的智慧,似乎也可以说,这是模糊不清、孕育麻烦的温床。有句话叫“常在河边走,怎能不湿鞋?”我认为一定有人在河边走一辈子鞋也不会湿,但不幸的是,绝大多数人在河边行走,先是湿了鞋,然后洗了脚,最后干脆就跳河里游泳去了。“行己在于清浊之间”,永远只是一个最高标准。就如明太祖朱元璋告诫群臣,你们的工资虽然不高,但是就如同一口井,你们勤勉俭朴,这口井永远不会干。是的,朱皇帝说的是真漂亮,根本没有任何人能够反驳,但官员们是人啊,是好逸恶劳的人啊,他们,他们根本做不到啊!不对,有一个人做到了,这个人叫海瑞。不过,近三百年的大明王朝,就只有海瑞一个做到了。

135编辑器

【常在河边走,就是不湿鞋,无非两脚泥】

最初,卓茂到密县上任后,对原先的制度规定惯例做法进行了一些改革,我们不知道他究竟改了些啥,反正手下官吏和人民群众都觉得这位县太爷实在太可笑了,就连邻县的人听说后,也都嘲笑他没本事。河南郡(河南省洛阳市东白马寺东)听说之后,专门给他配了一个守令(大概意思是又给他配了一个同级的县令,一个县配两个令,这么扯淡的事进入正史,一定有某种原因)。卓大爷一点没有表现出不高兴,该干嘛干嘛,一切顺其自然。几年下来,手下官吏都感觉到了卓大人的好,全都不理那个守令,卓大爷推行的东西形成教化,密县达到路不拾遗的治境

卓大爷治下,岂止是百姓“路不拾遗”?连害虫都受了教化,特别讲究!《后汉书·卓茂传》记载,在汉平帝刘箕子时期,大闹蝗灾,河南郡二十余县受灾,嘿,蝗虫们一到密县地界,仿佛撞到一面无形的墙,全都绕道儿飞,别的县都被蝗虫吃得精光,偏偏密县一根儿蝗虫都没有。这事儿太怪,我们不相信,当时人也不信诶。河南郡督邮向太守报告,太守就不相信,亲自到密县察看,发现果然如此,这才心服口服。

【到了密县就拐弯】

衣赐履说:权且一看哈,卓茂作为朝廷宣扬的典型,宣传口儿的笔杆子们加点“神来之笔”,也是可以理解的哈。

135编辑器

后来,卓大爷升迁当京部丞(相当于司隶校尉下面的主任秘书),密县的男女老少全都流着眼泪为他送行。到王莽摄政后,卓茂因病辞官,回归故里。

那么,我们不得不问,公元25年,刘秀刚刚称帝,四面都在打仗,突然把一个七十来岁的老汉任命为太傅,他这是唱的哪一出呢?我们再看一下刘秀的诏书(《通鉴》删了不少,下面摘自《后汉书·卓茂传》):

前密令卓茂,束身自修,执节淳固,诚能为人所不能为。夫名冠天下,当受天下重赏,故武王诛纣,封比干之墓,表商容之闾。今以茂为太傅,封褒德侯,食邑二千户……

衣赐履说:比干是商朝的王子,给商纣王提意见,被诛。商容是与比干同一时期的贤臣。武王干掉商纣之后,命闳夭封比干之墓,命毕公表商容之闾(闾是古代居民聚居单位,大约二十五户为一闾),以收天下之心。

135编辑器

【找到午马老爷子版的商容,还真有点怀念诶】

看,刘秀封卓茂是有目的的,这个目的不是封卓茂本身,而是要学周武王封比干之墓、表商容之闾。武王想干什么?杀了商纣之后,还要收买人心,要对大商子民们说,商纣是个大坏蛋,不得不杀,但比干、商容都是好人,是忠臣,我们就重重地表彰他们,我们受天命接收天下,你们得听我们的话,接受我们的管理。

那么,又一个问题来了:卓茂又不是比干、商容,表彰他有用吗?我们说,有用。《后汉书·卓茂传》的末尾,给出了答案。最初,卓茂和孔休、蔡勋、刘宣、龚胜、鲍宣六个人都是西汉官员,王莽摄政之后,这哥儿六个誓死不当王莽朝的官儿,一时天下共知,简直就是西汉版“六君子”,这就是卓茂“名冠天下”的原因。

刘秀称帝之后,这六个人中只有刘宣和卓茂还在世,刘宣是皇室宗亲,封他什么官职爵位都起不到引领示范作用,但卓茂就不同了,儒生,非皇室,官职低,关键是七十多了还健在,这个条件实在太难得了,赶紧封!封卓茂,就是表彰大汉的忠臣,只要忠于大汉,不但本人受上赏,而且子孙也受重赏,卓茂的长子卓戎为太中大夫,次子卓崇为中郎,供职黄门。“六君子”中已经去世的,刘秀也都找到他们的后人一一封赏。

连卓茂这样一个小小的县令,因为忠于汉朝,都能大大封赏,所以,一定会有更多的人不远万里,前来投奔刘秀。但是,卓茂本人实在平庸,乏善可陈,事迹材料看起来太磕碜了,那就让宣传口儿的兄弟们摇起如椽大笔,写呗!然后,卓大爷不教而化、人不忍欺、蝗虫绕道,等等七七八八的宣传材料出笼了,平添某种神秘色彩。

那么,刘秀重用卓茂引进人才战略工程,究竟奏效了没有?我想,应该奏效了。大家注意,刘秀任命卓茂为太傅,正是那种地位极高、手里没权的职务,说白了,刘秀根本也没打算让卓茂干什么,用他唯一的作用就是吸引人才。卓茂于公元25年任太傅,公元28年就去世了,期间确实没有什么摆得出来的建树。公元60年,刘秀的儿子明帝刘庄,为东汉开国功臣画像,陈列在云台,史称云台二十八将。后来,刘庄觉得二十八将还不够,又加了四位,前三位是王常、李通、马融,这哥儿几个,可都是出生入死、战功赫赫,但这第四位,真是邪了门儿了,大家猜到了,对,居然是卓茂

【云台二十八将,加个卓茂进去,怪怪的】

刘庄既没理由、也没义务为卓老汉唱赞歌,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卓茂虽然什么也没干,但为东汉政府是立下了大功的。这个功劳就是,卓茂擢拔于布衣之中,确实为刘秀政府吸引了大批人才,而且,刘秀在统一天下之后,开国功臣基本上都被闲置不用,那么,谁来运作政府?要用读书人、文臣来治国,我有一种感觉,可能正因为卓茂等“六君子”的缘故,在各方势力林立的情况下,有为青年都投奔刘秀了——这么一琢磨,还有点抗战时期进步青年去延安的意思,呵呵。

司马光评论:……刘秀刚刚当上皇帝,各地英雄豪杰,争夺政权,四海之内,像滚水般的沸腾。一些冲锋陷阵的人,奇计百出之士,最受尊重。只有刘秀注意到忠厚的干部,表扬规规矩矩的官吏,从低微的民间,一下子擢升到诸公之首,正说明他何以能光复原来政权,而王朝又能维持长久的原因。因为刘秀知道什么事情应该先做,什么事情才是根本。

柏杨先生评论:刘秀之所以能光复原来西汉王朝的政权,是因为战场上获得一连串胜利,如果处处败仗,纵有十万个卓茂,也没有用。当此之时,刘秀第一优先去做的,是加强他的武装部队,不是物色迂阔的老汉。对卓茂的任命,不过刀光血影下的一个小动作……儒家学派对“大儒”之类,总是夸张他的功能。既迷惑不了君王,也迷惑不了小民,倒迷惑了自己。成家皇帝公孙述可算是一个崇拜“大儒”的人,结局是什么,历史有明白记载。

衣赐履说:老实说,我不太赞成柏杨先生的观点。通过上面的分析,刘秀用卓老汉,固然不是司马光所标榜的任用“忠厚的干部、规矩的官吏”就是他能够光复政权的原因,但也绝非柏杨先生所说的“刀光血影下的一个小动作”,而是刘秀吸引人才的一项战略工程。

135编辑器


还等什么,赶紧关注我啊!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