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基础胰岛素步入周制剂时代! 且听专家解析最新研究

 zjshzq 2021-12-14

*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100年后,人们对更长效、注射次数更少的基础胰岛素的追求从未停止。

尽管随着研发的进展,目前的基础胰岛素可实现一天一针,但是临床上对于注射次数更少、应用更简便的基础胰岛素仍然存在迫切的需求。基础胰岛素周制剂[Weekly Basal Insulin Fc(BIF)]是一种融合蛋白,结构上是将一种新的胰岛素单链变体与人lgG-Fc结构域结合,设计使用方法为每周皮下注射一次。

根据2021年美国内分泌学会(ENDO)年会上发布的BIF首个2期临床试验结果,相比每日注射1次的长效基础胰岛素(德谷胰岛素),BIF每周注射一次降糖效果相当,低血糖发生风险更低[1]。最近,为了更全面地评估BIF的疗效和安全性,针对这项2期临床试验的持续葡萄糖监测(CGM)数据进行了事后分析。针对这一事后分析结果和BIF的临床应用前景,“医学界”请教了北内分泌科的郭立新教授

医学界:能否请您为我们介绍一下这项BIF 2期临床试验事后分析的结果?并且请您分享对该结果的看法?

图片
郭立新教授:


为了延长基础胰岛素的作用时间,不同基础胰岛素采取了不同的策略,比如德谷胰岛素通过连接脂肪酸侧链,甘精胰岛素U300通过剂型浓缩。BIF则是通过将胰岛素单链变体与人lgG-Fc结构域结合,实现了每周注射1次,使注射次数明显减少。

这项随机、开放式标签、2期研究比较了BIF和目前在中国上市的作用时间最长的基础胰岛素——德谷胰岛素(半衰期25小时)的降糖疗效和安全性[2]

纳入的T2DM患者(n=399)既往应用了基础胰岛素(甘精胰岛素、地特胰岛素或德谷胰岛素)和最多3种口服降糖药物治疗[2]

研究设有两个BIF治疗组(BIF-A1、BIF-A2)和德谷胰岛素组。依据空腹血糖(FPG)水平调整胰岛素剂量,FPG目标值为:BIF-A1组140 mg/dL,BIF-A2组120 mg/dL,德谷胰岛素组100 mg/dL。主要终点是糖化血红蛋白(HbA1c)从基线到32周的变化[2]

结果显示,两个BIF方案的降糖疗效不劣于德谷胰岛素(32周相比基线HbA1c平均降幅分别为0.6±0.1%、0.6±0.1%、0.7±0.1%),降糖更平稳(32周时的日间血糖变异性显著低于德谷胰岛素)、低血糖风险更低[低血糖事件(≤70 mg/dL)]发生率显著低于德谷胰岛素[2]

BIF具有上述优势的原因在于其半衰期比德谷胰岛素更长,作用更加平稳。不过由于BIF组患者FPG目标高于德谷胰岛素组(非头对头比较),因此以上数据也不能说明两者孰优孰劣。

近年来,随着指南不断更新以及临床工作者对糖尿病的认识越来越深刻,我们知道在胰岛素治疗中,真正需要锚定的靶目标是FPG。基于这一理念,该研究中设定了三档FPG目标来调整胰岛素剂量,具有临床意义。

这项研究提示,对于既往已经应用了基础胰岛素联合最多3种口服降糖药物的2型糖尿病患者,换用BIF方案后仍可以进一步降低HbA1c,其降糖疗效不劣于目前在国内上市的基础胰岛素,包括目前已经应用的长半衰期的基础胰岛素,在实现平稳血糖控制的同时低血糖风险相对低,加上注射次数明显减少,综合全面考虑疗效、安全性和使用方便性,BIF是一个优秀的基础胰岛素制剂。
医学界:当前在临床上的基础胰岛素治疗中,有哪些未被完全满足的临床需求?您认为BIF未来是否有可能帮助解决这些问题?

图片
郭立新教授:


当前我国的基础胰岛素治疗中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包括:

1)起始治疗晚;

2)起始后剂量调整不足;

3)未能设定合理的FPG控制目标,导致很多患者FPG和餐前血糖达标率低,影响了整体的治疗达标;

4)治疗依从性差,部分原因是某些药物注射次数多,影响了治疗依从性。

不过,这些问题都是可以解决的。目前我国临床常用的基础胰岛素均为每日一次注射,BIF则是每周一次注射,明显减少了注射次数且不增加不良反应,降低治疗负担,有助于促进起始基础胰岛素治疗,以及提高治疗依从性,促进血糖平稳达标。此外,BIF的HbA1c控制非劣效于德谷胰岛素,我认为BIF的未来值得期待。
医学界:您预期BIF未来可以用于哪些糖尿病人群?

图片
郭立新教授:


我认为BIF的适用人群非常广泛,比如:有胰岛素缺乏、需要补充胰岛素治疗的人群;存在胰岛素抵抗,以空腹血糖升高为主的人群;以及口服降糖药物控制血糖欠佳,需要补充胰岛素治疗的人群。

BIF尤其适合工作繁忙,希望达到良好血糖控制,同时监测血糖次数少,不愿进行多次注射或希望减少注射次数,对生活舒适度有一定要求的人群。BIF一周只需要注射一次,全年最多注射52次,相较日制剂明显减少注射次数、并且降糖作用平稳,相信会有很多患者愿意接受这种治疗方案。

小结:
随着研发的进展,基础胰岛素注射次数不断减少,从每天注射几次,到每天注射一次,再到每周只需注射一次的BIF,治疗越来越简便。目前BIF的2期试验得到了良好的数据,控制HbA1c非劣效于德谷胰岛素,不增加低血糖风险。明年将开展BIF全球3期试验,让我们进一步关注其未来表现。
 
专家简介

图片
郭立新 教授

  • 北·国家老年医学中心
  • 中国医学科学院老年医学研究院
  • 医学博士、二级教授、主任医师
  • 博士研究生导师,博士后导师
  • 北·国家老年医学中心内分泌科主任
  • 中央保健会诊专家
  •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
  • 中国医师协会内分泌代谢科分会副会长
  • 北京医师协会内分泌分会会长
  • 北京医学会常务理事
  • 北京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前任主任委员
  • 北京大学内分泌学系副主任
  • 中国药品安全合作联盟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 《国际医学前沿杂志》副主编;《国际内分泌杂志》副主编;CDTM副主编;《Endocrine Review中文版》副主编;《医师报》副总编;《中华糖尿病杂志》副总编;《医学参考报·内分泌专刊》主编
  • 获首届“国之名医”称号 ;被中宣部和国家卫健委授予“中国好医生”称号;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 主要研究方向: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糖尿病共病、老年内分泌代谢疾病

参考文献:
[1] Frias JP,et al.J Endocr Soc.2021;5(Suppl 1):A448-A449.
[2] Kazda C,et al.ppt data on file.

-End-

“此文仅用于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提供科学信息,不代表平台立场”

投稿/转载/商务合作,请联系:pengsanmei@yxj.org.cn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