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德经》——得“道”后的智慧

 雨林修养馆 2021-12-15
不啰嗦,直奔主题——悟透了《道德经》会有如下部分结论,不同的认知境界。
 
1、周期属性
 
宇宙天地,天下万物,世间万事,都有周期属性,正如春夏秋冬周而复始一样,万事万物存在从萌芽、发展、顶峰、衰退、灭亡这个周期律,也都逃不过这个周期定律。

《道德经》启发我们,顺应天道,春天播种,夏天耕耘,秋天收获,冬天储藏,顺应万事之周期规律,在什么阶段做什么事,就是理解透彻的智慧。
 
《道德经》六十七章:“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不敢为天下先,大都解读成不要争先出头,否则枪打出头鸟之类。实际上,这句话极其朴素,就是不要“先”天下之“道”而行,天道之周期,是春天播种,你冬天就“先天下”而播种,结果可想而知。“不敢”是对天道的敬畏,如此就可理解后半句——“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
 
天下成功的大道,首先要对当下的所处的周期有清晰判断,万事万物处于衰退的周期,即为不得时,天不得时,日月无光;地不得时,草木不生;水不得时,风浪不平;人不得时,利运不通。而处于发展的周期上,顺势而行,风口上,猪都能飞天,此之谓!

Image

2、以柔克刚
 
我们多用“水滴石穿”的故事,阐述以柔克刚的道理,这是逻辑陷阱,水滴石穿是时间的力量。而“以柔克刚”则和时间无关,是更丰富更深层次的逻辑。
 
《道德经》四十章:“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道德经》七十六章:“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不胜,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这二章放在一起,能准确理解柔、刚、弱、强的本质逻辑。
 
“反者道之动”——反是“返”,往返的意思;动,就是运动;周而复始的往返,是道的运动和动力所在,乃是二者一体。天道是循环往返的,即“周行而不殆”。这很好理解,日夜更替、阴晴圆缺、潮起潮落,春夏秋冬更替循环等皆是。
 
“弱者道之用”——这句话的要害是“弱”。
 
弱不是我们日常理解的虚弱无力,《道德经》里,“弱”——象形造字,犹如弓,取义“弯曲”,可随天道变化而弯曲以应,道之用,就是道生天地万物的生命。“弱”是指生命的形态。

生命可随天道变化弯曲以应,即是“柔”,这就是——“人之生也柔弱”的意思。而人死后,身体僵硬冰冷,即“坚强”,坚即是刚硬,“强”在金文大篆中通“疆”,坚强就是无法随天道变化以应,即“其死也坚强”,是死亡的状态。后文的草木“柔脆”和“枯槁”也就迎刃而解,不再啰嗦。
 
柔、弱、刚、强,至此可知,本是朴素的生命和死亡的自然现象,但老子之用,在于“师法自然”,从柔弱的自然之道应用之——“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不胜,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这即我们常说的“柔能克刚,弱能胜强,静能制动”。具体是如何应用?其中逻辑是如何转变的?
试想——假如:
敌军主动来攻,兵锋正胜,士气高昂,来势汹汹,此时我们,难免被敌强而震慑,慌乱紧张。
此时针尖对麦芒,大概率损失很大(木强则折),无法取胜。
守弱之道,可以先不对,以柔弱示之,弯曲以应,敌进我退,敌攻我守。
退守守弱,敌之娇气生,力量散,随即懈怠,难免轻敌,一鼓作气,二鼓衰、三鼓竭。
而此时,柔弱退守,我们力量聚集,原来分散,因为守而聚集,力量密度增大,对敌之仇在增加,同仇敌忾,力量在增长。当退无可退,守无可守,阴积而阳生,进入战略反攻,积累的力量,突然爆发,就能打败敌人。
民国有个牛人叫李宗吾,写一本书叫《厚黑学》,书中把上述道理就讲的很透彻。
就军事来说,《孙子兵法》就是《道德经》哲学的军事运用,是《道德经》的一个应用分支,也是中国军事和国防哲学思想的源头。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中国的国防国策,防守思维重,而缺乏侵略性,以此保护了五千年文明延续至今。
毛泽东游击战的十六字诀——“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也正是这一思想的伟大成果。
现实生活中,我们和周边万事万物存在一种相互反馈的关系,顺应道之动,弯曲以应,转化他力为自己累积,顺应自己与周边的反馈逻辑,不要逆行,个人力量在大势面前,如同蚍蜉,飓风过岗,惟草伏存。

Image
 
3、利弊之转化

《道德经》之天道,除了哲学范畴外,其应用之核心在于“平衡”,人性之漏在于趋利避害,然而何谓“利弊”,不过是周期的阶段性而已,天下万事万物,都有相对性,有一利,必生一弊,利弊之用,在于周期阶段的不同,便呈现出推力或阻力,即是常人所理解的利弊,此时若不能炉火纯青的掌握第1、2的规律,利必变成弊,最终反噬。

4、阴阳二分。二分合一,彼此转化,彼此为用。
万事万物皆分阴阳,阴阳又归于一。反者道之动,强调的是周期运动,彼此为用,阴阳无法分离。
物理的绝对停止不存在,应用之,自己和身边的一切,社会万事万物,是存在相互和反馈关系,类似物理学上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与世完全隔绝,包围在真空中的自己,肉体和精神上都是不存在的,只有碰到了什么东西,反弹回来,才能认识自己。所以,世间万法,终在于实践,无为不是不行动。压力越大,反弹的越强,能力就越强。如同自然界,环境恶劣,生命力强悍,而温室的花朵,则不堪一击。
Image
5、天之道,损有余补不足;人之道,损不足补有余。恪守不争,知足之道。
电视和生活中总有高人念叨——不争就是争,不争是大争。云里雾里,高深莫测。
到底什么是争?什么是不争?
自然中,万物竞争,但万物也同时各安其位,各得其所,各有所得,强弱皆有为,和谐生长,这背后的力量,就是“道”,道用于万物之力却是“无为”和“不争”。
反之理解,如果“争”,争夺其他万物之“所”之“位”之“得”,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万物必然与你争,万物与之为敌,反噬原本的“其所”、“其位”、“其得”,故而无法长久,《道德经》把这种“争”引申为“人道”之用,即损不足补有余,与天道恰相反。
这种最朴素的逻辑,也是最原始的智慧,提倡不争,无为,而和谐万物,不得其害。“即道恒无为也,而万物将自化”。
现代自然科学解释这一切,这是自然选择下的生态平衡,这种平衡很脆弱,一旦“争”,破坏这种平衡,取祸之道,而人道,是一直与这个平衡为敌的,才会大乱!。
天之道,损有余补不足,人之道,损不足补有余。
人道源自人类自私自利之属性,天道在于万物为刍狗之无意识无为。人道也是自然,即天道之一部分。故而,人道终被天道所平衡。
其应用在于,万事皆有度,打破平衡,就是取祸之道。“舍”与“得”成为天道辩证的两面。凡事留有余地,才是长久。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狮子吃羊,吃饱了就不再杀,故狮子和羊皆存,是不争。而人呢?杀了羊,吃饱了,还继续杀,放冰箱,还担心其他人抢羊,于是就日夜的杀,最后羊灭绝了,人也完蛋了,这是人道,是争。
Image
6、《道德经》之代表成功学——《素书》(原始章)
贤人君子,明于盛衰之道,通乎成败之数,审乎治乱之势,达乎去就之理。
故潜居抱道,以待其时。
若时至而行,则能极人臣之位;得机而动,则能成绝代之功。
如其不遇,没身而已。是以其道足高,而名重于后代。
有了上述解毒,就可以知道:
盛衰之道——周期规律
成败之数——天道与人道,二大矛盾的平衡预测。
治乱之势——周期所处阶段。
去就之理——天道与人道的取舍之理,利弊之用。
后面的就是等待天时,天时,就是机遇。时至则行,时不至则潜藏。一辈子不遇时机,如黄石公,就道足高,名重于后。遇到时机,如黄石公之徒弟张良,则位极人臣。
…… ……
知道是没用的,相信才有力量。上述原理,掌握可指导人生,人生因此通透,不慌不忙!
《道德经》之宗旨,在于师法自然,经世致用,属于积极的实践学,不是闭门悟道的玄学。
Image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