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语:宪问耻(14-1)

 经义工坊 2021-12-16

本篇主要记述孔子与弟子或者当政者的对话,既紧紧围绕“仁”和德政展开论述,更侧重于阐述“先进于礼乐”的个人品质,教育弟子要正确认识政治环境,准确把握政治时机。

宪问耻。子曰:“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
“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为仁矣?”子曰:“可以为难矣,仁则吾不知也。”
 
【注释】
宪:姓原名宪,字子思。孔子的弟子。孔子为鲁国大夫时,原宪曾为孔子家宰。
谷:做官者所得的俸禄。
克:好胜。
伐:自夸。
不行:行,行为,具体表现。没有某方面的行为。
 
【译文】
原宪问孔子何为可耻。孔子说:“国家有道,可以为官得到俸禄;国家无道,还为官得到俸禄,这就是可耻。”原宪又问:“好胜、自夸、怨恨、贪欲都没有的人,可以算是做到仁了吧?”孔子说:“这只能说是很难得,但是否达到仁的境界,我就不知道了。”
 
原宪,字子思,《论语·雍也》里称为原思。原宪出身贫寒,一生安贫乐道,不与世俗合流。孔子为鲁国大司寇的时候,原宪曾做过孔子的家臣。孔子给他俸禄九百斗,他坚辞不受。孔子去世后,原宪隐居在卫国,一直过着清苦的生活。
《庄子·让王》记载:“原宪居鲁,环堵之室,茨以生草;蓬户不完,桑以为枢;而瓮牖二室,褐以为塞,上漏下湿,匡坐而弦歌。子贡乘大马,中绀而表素,轩车不容巷,往见原宪。原宪华冠縰履,杖藜而应门。子贡曰:'嘻!先生何病?’原宪应之曰:'宪闻之,无财谓之贫,学而不能行谓之病。今宪贫也,非病也。’子贡逡巡而有愧色。原宪笑曰:'夫希世而行,比周而友,学以为人,教以为己,仁义之慝,舆马之饰,宪不忍为也。’”原宪居住在鲁国的时候,家里非常贫穷,徒有四壁,用茅草和泥盖的屋顶长出了草;门户用蓬草编扎,破烂不完整,门的转轴用桑树枝做成;两间屋子的窗户用去底的瓮做成,瓮口用陈旧的粗布堵塞着以遮风挡雨,下雨的时候屋顶漏雨地下湿滑,而原宪正襟端坐着弹琴唱歌。子贡乘坐高头大马拉的车,穿着黑红色的内衣,罩着白色外套,气派的马车连小巷都容不下,前往看望原宪。原宪戴着破旧开裂的帽子,穿着皱皱巴巴的鞋子,拄着藜杖来开门。子贡说:“嘻!先生你有什么毛病吗?”原宪回答说:“我听说没有钱财叫做贫穷,学到的东西不会运用于实践才叫做有病,现在我是贫穷,不是有病。”子贡顿时面带愧色而顾虑徘徊。原宪冲着子贡笑着说:“迎合世俗做事,结党交友营私,学习是为了改造他人,教化是为了利益自己,为人处事假仁假义,出行车马装饰豪华,这是我原宪不忍心做的事。”由此可见原宪很有个性。
春秋时期,传统世袭的官吏推选制度仍然存在,但已经出现代表新兴阶层、新兴政治力量的参政人员,诸侯国便以粮食作为这些人的俸禄。当原宪请教先生什么叫“耻”的时候,孔子回答“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当一个国家、国君有道,作为有志之士应该出来为国家服务,理所应当获得俸禄。如果国家、国君无道,还为其服务、同流合污而获取俸禄,那就是耻辱。
“耻”是儒家十分重视的道德范畴。如《中庸》“知耻近乎勇”,《论语·学而》“恭近于礼,远耻辱也”,《论语·子路》“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论语·泰伯》“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都是从不同角度对“耻”进行深入阐释。
朱熹《论语集注》更进一层理解为“邦有道,不能有为;邦无道,不能独善,而但知食禄,皆可耻也”,如果邦有道而不能有所作为,如果邦无道而不能独善其身,都只为了追求个人俸禄,这都是可耻的。
“仁”是儒家最高的道德标准。孔子认为克服了“好胜、自夸、怨恨、贪欲”等毛病的人虽然难能可贵,但究竟合不合“仁”,还不得而知,足见孔子不轻易以“仁”许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