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章真如医学十论》自序

 醒真 2021-12-18

余家贫,幼年失学,粗通文字,因祖父早年知医,遂萌习医之志,及长拜江西名中医许寿仁先生门下学医,攻读《内经》《难经》《仿寒论》等经典书籍,许师待人宽,执教严,余日则侍诊,夜则焚膏而读,如此数载,除攻经典书外,并旁猎历代诸名家著作,以金元四大名医家著述为主,余则爱读朱丹溪之书,朱为金元时代崛起之“刘、张、李、朱”四名家之一,从时间历史看,丹溪至少晚起数十年至百余年以上,而名列第四,但朱有条件师承刘河问、张子和、李东垣各家学术精华,熔为己有,独成一家,后来居上,因而后世有“伤寒宗仲景、杂病宗丹溪”之说,证明朱丹溪之学术成就是举世瞩目的,丹溪著作甚多,其亲撰之名著有《格致余论》、《局方发挥》以及门人整理之名著有《丹溪心法》、《丹溪手镜》、《脉因因证治》、《金匮钩玄》等书,余多年来致力于中医内科杂病专业,因此经常阅读丹溪诸著作,探讨丹溪学术思想,体会到丹溪之学术特点是“论理渊深、经验丰富、不囿古学、勇于创新、不拘一格、独树医帜”。由于他著有“阳有余阴不足论”,“相火论”等名论,被后世赞为滋阴学派创始人。余旦夕探讨,确实领会丹溪学术在临床具有实践指导意义。丹溪不仅长滋阴,且善于调气,而在其它方面,均具有一定成就,因此余以十分诚挚之心情,愿作数百年以后之“丹溪之学”之私淑者和继承者,丹溪有知,定不拒余。

近十余年来,由于余年岁与经历之增长,学识亦有所积累,对“丹溪之学"领悟略深,并获得一些经验,遂不揣浅随沿着“丹溪之学”的思路笔之于书。如丹退创滋刚学说,余则著《滋阴论》。丹溪在临床重点发挥“气、血、痰、郁(瘀郁同义)"四伤学说,余则分别著《调气论》、《痰证论》、《瘀证论》。丹溪以为血虚生热、热生风,余则作《风证论》,丹溪认为“湿热相火为患最多”,余则作《湿热论》、《火证论》。丹溪曾有《养老论》,开老年医学的先河,余继丹溪之志,略事发挥若《养老论》,丹溪在其著作中,重视肝肾辨证,余遵其旨,著《肝胆论》、《肾学论》,此即余著《十论》之来由也。

1.《滋阴论》主要是发挥滋阴学说:滋阴理论依据,早见于《黄帝内经》,临床实践起源于张仲景、继而发扬于朱丹溪。嗣后,明代张景岳、喻嘉言、李中梓等医学家,对滋阴理论均有新的贡献,及至清代叶天士、吴鞠通等温病学家对滋阴更有研究,形成系统而完整之滋阴学派

近代医学名家,如张锡纯、蒲辅周、黄寿人等中医界老前辈,他们不仅继承了滋阴学派之学术思想,并且有所发挥,论中收集六位老中医关于应用滋阴疗法之部分临床资料,从各个不同角度反映各个老中医之特点,从而亦说明中医学内容丰富多彩。

滋阴(亦称补阴、养阴、盲阴、益阴)疗法应用范围很广泛,不仅用于外感温热病,而且常用于内伤疾病、寓于清热、益气、发汗、攻下、和解等治法中。如滋阴清热、补阴益气、育阴解表、滋阴通便、养阴疏肝、益阴和胃等。在临床辨证论治过程中,全面考虑患者之休质阴阳盛衰、正邪消长情况、灵活地应用滋阴疗法,可以提高疗效。

2.《调气论》主要讨论调理气机重要性。此一理论,首见于《内经》,如《素问·至真要大论》谓:“调气之方、必别阴阳”“调其气使其平也”。在“百病皆生于气”之病机理论指导下,古人认为疾病之发生和发展、无非是气机失调,因而调理气机,是临床主要手段之一,厉代医家以《内经》理论作指导,各有发挥,如李东垣认为,“脾胃受伤,则中气不足,六腑阳气皆绝于外,故营卫失守,诸病生恐。”朱丹溪认为:“天地以一元之气化生万物,根于中者曰神机,根于外者曰气血,万物同此一气。”近代张锡纯论“大气下陷”。说明前人对“气”与“调气”学说,极为重视。

调气关键是“气化”问题。中医学认为:人之生理、病理及疾病转归过程,就是“气化”过程。在机体阴阳失去平衡之情况下,“气化”必然会出现亢进与衰退,当“气化”作用亢进时,就可出现病理上之实证:如气逆,气郁等,治疗则应降气,行气。当“气化”作用衰退时,就可出现病理上之虚证:如气虚,气陷等,治疗则应益气,提气,这就是调理气机,使其平衡,调气之法,包括药物,针灸,气功,太极拳等。

3.《肝胆论》主要讨论肝胆生理、病理。肝胆理论是脏腑学说之一部分。脏腑学说:历代医家立论颇多,如李东垣著有《脾胃论》, 阐述“人以脾胃中元气为本”“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火与元气不两立”等学术观点,成为千百年来不朽名著。

近年以来,由于肝胆疾病日益增多,形势逼人,余不量才识菲薄,潜心于肝胆理论之探讨,尝用肝胆辨证,指导临床,并发现与肝胆有关疾病,占内科杂病之首位,即使如外,妇、儿、眼等科疾病,亦大多与肝胆有关,诚如昔贤王泰林所谓:“肝病最杂”“在杂病之中,肝病常居六七”林佩琴谓:“诸病多自肝生也。”张锡纯谓:“肝之为病颇多,而在女子为尤甚”,前人精辟立论,启发后世良多,余因而深领其惠焉。

《肝胆论》有论有法,有证有方,并逻辑肝胆病治法40则,临床辨证论治,可供医界同仁参考。

4.《肾学论》主要探讨肾在人体地位与作用。中医学“肾”之涵义颇深,既概括实质脏器,亦代表其它组织生理功能,因此肾之生理功能,在整个人体中,占有极其重要地位:如“肾主水”“肾藏精”“肾主骨”“肾生髓" “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皮毛生肾”“肾开窍于耳及二阴”“肾藏志”等一系列特殊功能,绝不是肾本身生理功能所能解释的。肾之学说既然如此复杂和重要,因此成立“肾学”来专门研究和探讨。肾超越本身生理功能,前贤已作过讨论,即肾应区分为“内肾”和“外肾”,内肾即“主水”之肾脏,外肾指“诚精”之睾丸(女子应为卵巢),其它功能则包涵其中矣。

肾之病理方面:亦极为重要,有虚有实,《内经》有“肾气虚则厥,实则胀” “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之论,前贤王叔权“百病皆生于肾”“肾虚亦能生百病”之述。中医学治肾方法颇多,前人创立了许多名方良法,如张仲景“肾气丸”,成为治肾祖方,其后如朱丹溪补阴滋肾法张景岳温柔补肾法,为后世从肾论治树立了楷模。

近代以还,对肾学研究,卓有成效,如上海医科大学邝安堃教授研究“肾阴肾阳”,姜春?教授著《肾的研究》,河北李兆华医师著《肾与肾病的证治》,浙江柴中元医师茗《治肾研究》,各地中医期刊发表不少有关肾学文献,各地学术团休成立“肾病研究会”,医疗单位建立肾病专科或男性病科等,肾学研究,已达高潮。

5.《风证论》, 6.《火证论》, 7.《痰证论》, 8.《瘀证论》,四论既有其独立性,亦有其联系性。因为风、火、痰、瘀四者,皆致病因子也。它既是因,又是病机,既是证候,又是辨证论治之依据,足以说明中医理论与实践,是紧密相关,具有一定规律性和原则性,以及一词多义之特点。

风有外风、内风之分。外风指四时八方不正之邪,在人体正气不足的情况下,腠理不密,易被外风侵袋,风入人体,易与它邪结合,必然导致风寒、风热、风湿、风温等病证。内风来源于机休本身的病理变化,多因于肝木生风《素问·至真要大论》指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常见的病理变化是:肝阳化风,热极生风,血虚生风《素问·风论》指出“风之伤人也,或为寒热,或为热中,或为寒中或为疠风,或为偏枯,其为风也。其病各异,其名不同,或内主五脏六腑。”高度概括了风证的发生、发展及内风与外风的区分。

是“五行”之一,又是“六气”(六淫)之一,具有生理性及病理性两种涵义,生理的火,如少火,君火,相火,命门火,皆是机体生命动力,但生理火过亢,反过来可以伤害人体,如“壮火食气”相火损阴等。病理的火,多来源于六淫(风、寒、署、湿、燥)化火,属于外火。还有阴虚阳亢,阴虚生内热,属于内火,二者均足以成为致病因素。此外《内经》病机十九条中,属于热者有四条,属于火者有五条。火的病理除此而外,五志化火亦属病理之火。

是机休的病理产物,凡体内任何组织在病理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非正常体液,统称痰饮。一般地说,稠者为痰,稀者为饮。在古医籍中,《内经》有饮无痰,而《金匮要略》最先立有“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篇”,为后世论痰及痰证提出了理论依据。

痰的来源,无非水谷津液所化。张景岳说得较确切,他说:“痰即人之津液,无非水谷之所化,此痰亦即化之物,而非不化之属也。但化得其正,则形体强,荣卫充,而痰涎本皆血气,若化失其正,则脏腑病,津液败,而血气即成痰涎。” ( 《景岳全书·痰饮》)张短短一段话,道出了痰的生化之本。

痰液形成之后,即可随气升降,遍及全身,而产生病理变化。如在肺则咳,在胃则呕,在心则悸,在头则眩,在背则冷,在胸则痞,在胁则胀,在肠则泻,在经络则肿,在四肢则痹,从而说明痰证对人休健康威胁是较大的。

瘀即瘀血,主要指瘀积不行,污秽不洁的离经或经中之血,以及久病影响到脉络时所出现的病变。瘀血既是各种因素(包括外伤,出血,气虚,气滞,寒凝,热郁)导致的病理结果,转过来又成为引起许多疾病的致病因素。

瘀血的产生,主要与气有关,气行则血行,气郁则血滞,气阻则血瘀《杂病源流犀烛·跌仆闪挫》说:“气运乎血,血本随气以周流,气凝则血亦凝矣……。夫至气滞血瘀,则作肿作痛,变态百出。”朱丹溪论六郁中的气郁,血郁亦与气滞血瘀同义

瘀证的病理变化,可见于脉道不通则痛,瘀血,阻则肿,气血失调则寒热,气血不行则发黄,瘀血还可引致出血、烦渴、二便失调、失眠、遗精等病变,最后形成“瘀久成病、病久致瘀”的病理变化过程。

历代医家对于风、火、痰、瘀四者理论,各自发挥见解,如朱丹溪将风、火、痰、瘀四因联系起来论证。他论中风:认为东南之人,多是湿土生痰,痰生热,热生风。论六郁:认为诸病多生于郁,有气郁、湿郁、痰郁、热郁,血郁(与血瘀同义)、食郁,且制【越鞠丸】通治诸郁,丹溪精辟地把四因结合起来,指导临床,对于发展风、火、痰、瘀学说,启迪后世,其意义深远也。

9.《湿热论》主要研究湿热学说。湿热学说是中医学研究分析某些疾病发生和发展之指标和方法,它高度概括着发病季节,气候,温度以及病因,证候,证型与病情转归。《内经》指出:“因于湿,首知裹,湿热不攘,大筋软短,小筋弛长。”说明湿热合邪对人体之危害。朱丹溪在《格致余论》中谓:“湿热相火为患忌多。”因而他在临床不少运用湿热学说辨证施治。晚清医学家薛生白毕生研究湿热学说,并总结其经验,编写出有史以来第一部湿热学说专者《湿热病篇》,从此湿热不仅是一个病因、证型,而且成为一个病名列入医籍,极大地丰富了中医学之内容。

10.《养老论》是根据朱丹溪养老学说发挥构成者。老年学是一门新兴学科,随着社会发展,人类寿命逐步延长,长寿老人随处可见,因此老年医学之研究,已被列为重要课题。

中医学对老年学和老年医学,早有研究,如《内经》作者对此作过细致之观察和详细之论述:如《素问·上古天真论》谓:“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其所以能长寿,皆因为“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欲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此后如唐代孙思逸,元代朱丹溪,清代汪讱庵程钟龄叶天士等医学家,对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均有研究和发挥,是我国老年医学研究的先驱。

1980年武汉地区成立老年医学综合考察队,对武汉市六个城区进行调查,当时六个城区的总人口为234万, 65岁以上之老年人为12万,其中90岁以上者长寿老人为442人,最高年龄为108岁, 10年后之今日,高年人数,其比例当更大。

“人生七十古来稀”这句词,早被古今事实所否定,按照著名学者巴风研究结果:“一个动物的寿命,相当于完成生长期的5~7倍,”人的生长期若以20年计算,应有寿龄100~140岁,这样与我国古今医学家观察人类寿命之纪实,是暗相符合。

影响人类衰老和死亡之原因,无非是两种,社会因素及个人因素,意外之灾害和疾病之折磨,给人类以早夭之恶果,国内外资料证实,真正无疾而终之老人,不到百外之十。

为了延长寿命,推迟衰老,按照中医学之理论、观点、方法,介绍一些起居生活,保健运动,饮食营养,药饵防治方面知识,以达到养老延年之目的。

《十论》基本内容,已如上述。《十论)的编写方法资料来源,原则是抓住十个主要问题,结合个人体会较深内容,予以剖析,从纵的方面阐述,从横的方面吸收,以朱丹溪学说为主体,溯古迄今,谁家特点,谁家专长,不分古今,并蓄兼收,因而本书诸论,上自《素问》《灵枢》《难经》以及历代名家名著,下及近人著作,无不采集包容,并对照临床实践,发挥个人见解,其中也借助了近年来报刊杂志发表的有关论文,以充实《十论》内容,使论据更趋完整

此外,《十论》十个主题,主题不一,内容各殊,编写时间先后不同,其中论点有同有异,文字参差,矛盾潜在,难求系统,谬误颇多,希医界贤达批评指正。

《十论》编著甫竣,承武汉出版社大力支持,许以出版发行,又承卫生部副部长胡熙明同志题词,湖北省委顾问委员会副主任李尔重同志作序,为本书增色添辉,并此深表谢意。

序毕,爰赋七言,以结其语:

幼年家贫少读书,工耕无力增亲忧,许公慨然收门下,焚膏继晷歧黄求。

解放事业震华字,中医振兴细宝库,孜孜探讨丹溪学,愿献棉薄在残秋。

                       1990岁在已[春]章真如序于武汉市中医医院

万方醒真整理 2021.12.19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