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多少大病、怪病、疑难杂症都由它而起,除掉它易如反掌,但关键是……

 牛妈古法育儿 2023-08-26 发布于北京

前几天我在群里讲小课的时候,谈到“痰”对人体的危害——“百病皆由痰作祟”。有一位妈妈说,她家孩子在7个月的时候加了一次西红柿,就发现开始有痰了,只要一吃饭,痰马上就出来,喝水也呛,喉咙里呼噜呼噜的。不知道为什么,也一直没管,到现在已经两个月了。而且让这个妈妈觉得很纳闷的是,并没有给孩子多吃,孩子都9个月了,鸡蛋、肉都没加,就吃点菜粥和米糕,奶量一顿才150,一天四顿。

后来她听从了让孩子少吃一些的建议,把米糕去掉,把粥熬得稀了一些,奶量减到120,第二条就明显好转了,过了两天完全好了,连喝水都不呛了。

不知道看到这里的朋友有没有觉得,不就是痰吗?小题大做!现在大多数人重视的都是某个具体的病症,觉得只有生病了才需要调理,但我更希望大家能意识到,绝大部分疾病,都是从小到大逐渐积累起来的,而不是突然从天而降的。而且越早发现,越早调理,方法越简单,效果也越好。所以我们应该把关注点更多地放在对细微处的观察和调理上,这也是中医的精髓——治未病。

值得赞叹的是,这个妈妈能对孩子有细致入微的观察,在我们的启发下,还能够把有痰这件事重视起来,并付之于行动。

01

痰,在很多人的意识里,都再平常、再普遍不过了,谁还没有个痰啊!但在中医眼里,却是一个致病的重要因素,无论如何都不应该忽视。

什么是痰,在字典里的解释是气管、支气管或肺泡黏膜分泌出来的黏液,而在中医里,痰的范围要宽广得多。

当人体水液代谢功能紊乱、水液停聚,就会产生湿、水、饮、痰这四种病理产物。(注意,是病理产物,非气、非血、非津、非液)

湿”无明显形质可见而呈“汽态”,弥漫性大,以肢体闷重酸困,头重如裹等为主要表现。

“水”质清稀为液态,流动性大,以水肿、少尿为主症。

“饮”也是一种液态,但较水浊,较痰稀,常停聚于某些腔隙及胃肠。

“痰”的质地稠浊而黏,常和半凝固乳胶状态,流动性小。

正所谓“湿聚为水,积水成饮,饮凝成痰”。由于它们的本质都是一样的,且可相互转化、兼并,所以难以截然划分,因此通常统称为“痰饮”、“痰”。也就是说,广义上的痰,湿、水、饮、痰都包括进去了。

02

痰这个家伙的特点是流窜性很强,无所不到,人体全身上下,身体上每个部分都可能有痰,它跑到哪,哪遭殃,不是引起事端,就是参与闹事。

如《杂病源流犀烛》说:“痰之为物,流动不测,故其为害,上至巅顶,下至涌泉,随气升降,周身内外皆到,五脏六腑俱有”。

具体来讲:

痰浊上蒙清窍,会导致头重如裹、昏眩发蒙、头痛;

痰壅于肺,会让肺失宣降,导致咳喘痰多。

痰阻于心,会让心血不畅,导致胸闷、心悸、心痛;痰蒙心窍,造成神昏痴呆;痰火扰心,导致癫狂躁扰,睡卧不宁;

痰储存在胃,会使胃失和降,导致恶心呕吐胃脘痞满呃逆;

痰郁于肝。会使气结痰凝,导致咽中不适,似有物梗塞,胸胁隐痛,嗳气,易怒善郁;

痰流窜到经络筋骨里,会导致瘰疬痰核(也就是甲状腺病或者淋巴结核),肢体麻木,或半身不遂,关节炎等;

现代人的常见病如肥胖症、高脂血症、高血糖、动脉硬化、心脑血管、各种炎症、增生、结节、肌瘤、囊肿、肿瘤、癌症等疾病,大多与痰湿脱不开干系。

可见痰之为病,范围极广,可以说所有大病、怪病、顽病,都和痰密切相关。

历代许多医家对此也都有论述,如《寿世保元》曰:“一切怪症,此皆痰实盛也。”《医学入门》曰:“痰火所以生异证。”如《外科名隐集》说:“痰生百病型各色。”《丹溪心法》曰:“百病中,多有兼痰者,世所不知也。”

03

由于痰的生成与诸多脏腑都有关系,产生的机理也比较错综复杂,加上它随气而行,哪都能去,因此无论在辩证还是治疗上,都不是那么简单的。所以我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并不是让每个人都学会治痰,而是希望大家了解,如何从根源处尽量避免痰的产生。

痰是怎么来的?归根结底,还是我们的日常生活出了问题。

我们之前讲过,痰是人体水液代谢功能紊乱的病理产物,水液代谢与肺、脾、肾、肝、三焦等脏腑有关,尤以肺脾肾三脏为主。所以有“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肾为生痰之本”一说。

脾主运化水液,对水液有吸收、转输和布散的作用,如果脾的运化功能失常,无法让水液上腾下达,就会造成痰饮水湿的停聚。

肺主行水,将水液宣发上行润泽皮毛、肌腠和头面诸窍,宣降下行濡润五脏六腑,当肺的功能失常,也会令水湿痰饮储存于肺,而且脾生之痰,也会上输于肺。

肾主要通过它的气化作用对水液进行输布调节,脾的运化,肺的宣降都依赖于肾的气化作用,如果肾的气化功能失职,脾的运化,肺的宣降都会受到影响,造成水湿停滞,便聚而成痰!

因此日常生活中的这些事,只要影响到肺、脾、肾等脏腑的功能,就很容易引起水液代谢的障碍,导致痰的产生。如被风寒暑湿燥火等外邪侵袭,嗜食肥甘厚味、生冷油腻之物,思虑过多、久居湿地,淋雨涉水、久坐不动、运动不当、过于劳累、情志不遂,饮酒过量、房事不节等等。

如清代医书《证治汇补》里说“人之气道,贵乎清顺,则津液流通,何痰之有。若外为风暑燥湿之侵,内为惊怒忧思之扰,饮食劳倦,酒色无节,荣卫不清,气血浊败,熏蒸津液,痰乃生焉”。 

这些才是命运齿轮转动的起始点,也是我们普通人能够避免的。而且越早行动,效果越好。就像开头这个妈妈,只是减少了一些饮食,孩子的痰就明显减少了。但如果不理会,任由痰越积越多,从无形到有形,流窜到身体各处,积累成各种各样的病症,再来调理,那就没这么简单了。

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讲,学习中医,并不一定要学到很多深奥、精细的理论和技术,但一定要对病都是从哪来的、怎么形成的有足够的认知。因为这些都和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是我们力所能及的。只有真正明白了这些道理,才能在生活中真正落实,在根源处截断,自然就可以避免日后疾病的产生。

近期导读:

起病急、来势猛,如何应对、预防孩子的秋季腹泻?(小儿|病毒性腹泻)

喂养|不了解这个吃饭原则,脾胃就会越吃越弱

孩子动不动就积食  为何不能常用消食方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