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1教学手记——高考命题:让曹雪芹遇上尼采怎么样?

 晋诺工作室 2021-12-19

有一次与《中学语文》主编张勇先生交流,他认为让中学生读《红楼梦》不恰当。我问为什么,他说,《红楼梦》的幻灭感太冷了,如果中学生不能从这些幻灭感中抽离出来,恐怕会危险。听了他的论述,我也感觉到这是确实是一个问题,如何让中学生从《好了歌》的幻灭中走出,如何不被贾家大厦之倾击倒,这确实是个问题。
上周的月考试题,选择了刘擎教授介绍尼采的一段文字,我忽然发现,尼采可以帮忙来解决这个问题。
曹雪芹认为一切没有意义,金钱、名声、娇妻、子孙最终都会化为“白茫茫一片真干净”,顿时感觉之前的一切都毫无意义,这一认识的前提是,人世的那些东西必须恒久常在才有意义,在人生的尽头有丰富的成果等待着你才有价值。但尼采告诉我们,不是这样的,人生本就是“白茫茫一片真干净”,我们必须直面这个荒芜的大地,这“白茫茫一片真干净”人生恰好给生命留下了创造的自由。
你看,尼采把曹雪芹给解构了。
阅读测试是不是可以从文本之内走向文本之外,通过对彼此语意关系的探讨来检测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把握和逻辑论证的解读与运用呢!
我们不妨来试一试。
原考试题的选文如下:

材料一:尼采惊世骇俗地宣告了上帝之死,他相信这揭示了人类精神处境的真相。结果是什么呢?就是人们失去了绝对可靠的信念,陷入了虚无主义的困境。这是很悲剧很可怕的处境吗?尼采的回答是,未必!如果能直面虚无主义的真相,那就不会陷入绝望,反而会激发出一种积极的创造力量。这就是他的超人学说

孙周兴概括了尼采的三大命题;一是人生虚无;二是理论虚假;三是生命强健。超人学说就蕴藏在这三个命题当中。

首先是人生虚无。尼采的意思是说,人生并不存在什么客观的真理或者意义,等你去探索,然后发现出来。这本来就是一种幻觉。如果你带着这种幻觉去探索,那么你注定会幻灭,然后你会感到悲观。但是,如果你从来就不相信这种幻觉,也就无所谓悲观了。

打个比方,比如你参加一次马拉松长跑,有人告诉你跑道的尽头有一个奖杯,你要是把这个奖杯当成目标,满怀希望跑到终点,却发现什么都没有,那你肯定会感到非常失望。但如果从一开始你就根本没想过奖杯的事儿,那到达终点的时候,也就不会因为没有奖杯而感到失落了。

麻烦的是,自古以来,许多理论家都在对人说跑道的尽头有一个奖杯。他们发明出各种各样的概念、真理和绝对信仰,掩盖了人生本来虚无这个真相。这就是理论虚假。尼采要用批判的铁锤把以前理论文化创造的意义、目的、统一性和绝对性全部砸碎,让人成为真正无依无靠、无牵无挂、一无所有的人,直面虚无主义的绝境。

好了,现在人赤裸裸地站到了虚无面前,人生没有意义,理论都是虚假,安慰都是幻觉——到这个地步,人已经一无所有了,那么他还拥有什么呢?尼采的回答是,还有一样东西,就是人的生命力。

尼采认为,生命本身是强健有力的。这就是超人学说的起点。在这个起点,首先要转变对虚无的态度,从消极的虚无主义转向积极的虚无主义。

虚无这个真相并不直接导致消极。从虚无到消极,有一个必经的中间环节,那就是一种虚幻的信念:认为在世界的表象背后还存在绝对的本质,并且认为人生必须依靠这个绝对的本质才能找到价值和意义。如果你相信了这种虚幻的信念,那么虚无的世界对你来说就是毁灭性的,你就会感到悲观绝望。这就是消极的虚无主义。

但如果你从幻觉中醒来,看到从来就不存在什么绝对的本质或者真理,人生的意义也并不依赖于它,那就没有什么好绝望的。而且,认识到世界本无意义,这恰恰带来了创造的自由。在尼采看来,价值不是现成在哪里等你发现,所有的价值都是人主观创造出来的,生命活动的标志就是能够自己确立价值,这是生命本身的力量。

所以,尼采认为:面对无意义的世界和无意义的生命,人应该立足于现实,直面无意义的荒谬,以强大的生命本能舞蹈,在生命活动中创造出价值。用尼采的话说,就是成为你自己。这样一来,虚无不再会让你沮丧和绝望,反倒会给你最广阔的创造自我意义的空间,虚无让人变成了积极的创造者,这就是积极的虚无主义。

面对虚无的人生,有两种截然不同的选择。不得不承认,对一般人来说,后者太困难了。但尼采说,难道我们不能使自己成为上帝吗?就算哪怕试一试也不行吗?尼采呼唤一种新的人类,他把这种人叫作超人

(摘编自刘擎《西方现代思想讲义》)

添加材料

材料2

好了歌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

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

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姣妻忘不了!

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

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材料3:

追星这一词来源于小虎队,因为当年太火所以在行程过后会有很多疯狂粉丝骑着自行车在后面追偶像的车,这种现象被当时的报纸称为“追星”后来慢慢的这个词就被用来形容粉丝对于偶像的崇拜了。那么什么才是追星呢,追星的意义又是什么呢,记得之前撒贝宁在一档综艺节目中说过关于追星这个话题,他是这么说的:“追星其实不是在追星,而是在追你自己,你是在为你自己的生活、人设、状态设计一个理想的状态

题目1:阅读材料1、2,假如你遇到了正在吟诵《好了歌》的曹雪芹,请运用尼采“超人”哲学理论,用最简洁的话开导一下曹雪芹。

题目2:阅读材料1、3,请你运用尼采的超人理论对撒贝宁的追星论从三个角度作简单点评。

课标强调语文学习的实践性综合性,考试命题也应该体现出综合性实践性的特点来。要回答题目1,就必然要梳理出材料1的主要观点,然后还必须把这些观点转化为劝导方式表达出来,这就是阅读与表达的综合运用;要回答题目2,就必须读懂材料1的基本观点及论证逻辑,同时,还要把关于人生的哲学探讨转化来对追星论断的评价,这也是阅读与表达的综合运用。

如果,这样命题,而不是运用那种套路化的“思路题”“手法题”来命题,是不是对语文教学有个好的引导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