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名师名家名人坛】杂谈武义科举|古梁

 左龙右虎艺术馆 2021-12-20

随笔)杂谈武义科举

        文/古梁

        历史上真正意义上的科举取士,具有标志性意义的是隋炀帝创立进士科这一事件开始的。
        隋炀帝大业元年(605)进士科创立(具体年份有多种说法),到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废除,科举制在中国历史上存在了1300之久。
        隋以前,汉代创设了察举制。察举的科目主要是“贤良方正”科和“孝廉”科,这个制度也一直沿续到清代。自唐至清,武义被荐辟的唐代只有1人,即仓部公徐镃,宋代2人,明代27人。大量人才出现于科举制,从进士看:武义北宋5人;南宋44人;元代1人;明代6人;清代2人。从举人看:宋元代无考;明代22人;清代37人。而贡生宋元代无考;明代157人;清代156人。
        从以上这些数字看,进士宋代为多,但越往后的朝代,进士明显大大地减少,而明清两代举人、贡生却多了起来,这是为什么?
        从进士的数量看,南宋最多,而且大多数是吕祖谦在明招山讲学后产生的。分析原因,这与宋代重文轻武的朝政有关,但不能忽视有吕祖谦这样大师的教育所起的作用。元代只有1人,除元代取士多由荐举产生,而且元代将人分成四等,一等是蒙古人;二等是色目人(维吾尔等民族);三等是长江以北的汉人;四等最下贱,是长江以南汉族,称为南人。同时元代从延祐二年(1099)开始分左右两科,分左右两榜,蒙古、色目人为右(元时以右为上),汉人、南人为左,因此当时作为南人的武义人,要想取士被荐,就难上加难了。明代科举考试分为4级:童试、乡试、会试、殿试,清代同。明清两代以文取士还是比较重视的,但为什么考取进士这么少呢?我一直不能理解这种历史现象。我一直认为,明清两代缺少了像吕祖谦这样的大师。从明清两代儒学案中,也可以看出,当时武义没有文化的主要领军的人物。整个清代270多年中,只有康熙年间和道光年间出了2个进士。这不值得我们去探究其中的历史原因吗?
        然而,明清两代武义的举人和贡生到不少。分析原因,当时的耕读文化已经比较发达,诸多富裕人家纷纷重视儿孙的读书,像下王宅村出现了多个有名的耕读家族,社会上还出现了文人结社,互相论学咏诗的现象,一些读书人家还为后代儿孙盖起了读书屋,武义上街就有两幢读书屋,童庐村也有童姓读书屋出现。
        从科举看,一个地方取士的多少,至少有两个原因,一是当时朝廷取士的朝政,二是有没有文化上的领军人物的引导,这两者缺一不可。当然这不过是我个人陋见,其深层因素还将深入考察和研究。

          2018.12.26.夜


随笔)杂谈武义科举

        文/古梁

        历史上真正意义上的科举取士,具有标志性意义的是隋炀帝创立进士科这一事件开始的。
        隋炀帝大业元年(605)进士科创立(具体年份有多种说法),到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废除,科举制在中国历史上存在了1300之久。
        隋以前,汉代创设了察举制。察举的科目主要是“贤良方正”科和“孝廉”科,这个制度也一直沿续到清代。自唐至清,武义被荐辟的唐代只有1人,即仓部公徐镃,宋代2人,明代27人。大量人才出现于科举制,从进士看:武义北宋5人;南宋44人;元代1人;明代6人;清代2人。从举人看:宋元代无考;明代22人;清代37人。而贡生宋元代无考;明代157人;清代156人。
        从以上这些数字看,进士宋代为多,但越往后的朝代,进士明显大大地减少,而明清两代举人、贡生却多了起来,这是为什么?
        从进士的数量看,南宋最多,而且大多数是吕祖谦在明招山讲学后产生的。分析原因,这与宋代重文轻武的朝政有关,但不能忽视有吕祖谦这样大师的教育所起的作用。元代只有1人,除元代取士多由荐举产生,而且元代将人分成四等,一等是蒙古人;二等是色目人(维吾尔等民族);三等是长江以北的汉人;四等最下贱,是长江以南汉族,称为南人。同时元代从延祐二年(1099)开始分左右两科,分左右两榜,蒙古、色目人为右(元时以右为上),汉人、南人为左,因此当时作为南人的武义人,要想取士被荐,就难上加难了。明代科举考试分为4级:童试、乡试、会试、殿试,清代同。明清两代以文取士还是比较重视的,但为什么考取进士这么少呢?我一直不能理解这种历史现象。我一直认为,明清两代缺少了像吕祖谦这样的大师。从明清两代儒学案中,也可以看出,当时武义没有文化的主要领军的人物。整个清代270多年中,只有康熙年间和道光年间出了2个进士。这不值得我们去探究其中的历史原因吗?
        然而,明清两代武义的举人和贡生到不少。分析原因,当时的耕读文化已经比较发达,诸多富裕人家纷纷重视儿孙的读书,像下王宅村出现了多个有名的耕读家族,社会上还出现了文人结社,互相论学咏诗的现象,一些读书人家还为后代儿孙盖起了读书屋,武义上街就有两幢读书屋,童庐村也有童姓读书屋出现。
        从科举看,一个地方取士的多少,至少有两个原因,一是当时朝廷取士的朝政,二是有没有文化上的领军人物的引导,这两者缺一不可。当然这不过是我个人陋见,其深层因素还将深入考察和研究。

          2018.12.26.夜


作者简介:古梁,原名邬浩良。当代诗人、地方文史学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