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陈国瑞:是杀神悍将亦是无赖兵痞,乱世中成名,最终被弃之若敝履

 思明居士 2021-12-20

同治四年八月深夜,江苏淮安,一支上百人的队伍,气势汹汹地包围了当地漕运总督衙门。

漕运总督,乃是朝廷正二品的封疆大吏的,而此间的主人——漕帅吴棠,身份更是显赫。

文章图片1

早在慈禧尚未入宫之时,其父惠征于道中病逝,孤苦无依之时,是吴棠阴差阳错送来三百两银子,这样的一段往事,让慈禧铭记于心,也让吴棠在之后的大清官场平步青云。

而领头闹事之人,乃是浙江处州镇总兵,记名提督陈国瑞,此时怒发冲冠,哪还管得了这些,见府衙大门紧闭,不由分说便指挥亲兵进攻,衙内护卫见状,出言警告道“乃敢反耶?

明火执仗地攻打朝廷官衙驻地,确实与谋反无异,但来人面对威胁毫无惧意,振振有词的厉声反问道:“以子叛父,非反而何?”

原来陈国瑞与其养子陈振邦不知因何事争执,一怒之下竟要提剑杀人,养子惧怕,逃至上司吴棠处避难,不想陈国瑞竟带兵直扑总督府。

由正门攻至二门,很快便冲破前衙,直抵后院府门,吴棠家丁也并非善茬,见劝阻无效,忍无可忍之下纷纷隔门破口大骂。

内门坚固,短时间无法攻破,而家丁言词之间又极尽侮辱之能事,陈国瑞恼羞成怒,竟反卷双袖,以头撞门,门内众人见状顿时叫骂更欢,时值夜深,污言秽语响彻周遭。

受此大辱又无可奈何,暑热难耐加之急火攻心,陈国瑞突然“痰涌气厥,颓然扑地”。至此,这场闹剧才终于收场。

明火执仗的攻打朝廷官衙驻地,实属胆大包天、肆意妄为,强攻不成又如泼皮耍横,而类似的荒唐举动在其一生之中还层出不穷、屡见不鲜,这就是我们今天文章的主角——陈国瑞。

文章图片2

沙场之上悍勇无匹、智计百出,骨子里又深藏着流氓混混的无赖品性,两种截然不同的特质,却如此怪诞和奇妙的在此人身上共存,构成了乱世枭雄陈国瑞,彪悍而又荒唐的人生。

暴虐少年“红孩儿”

1836年,陈国瑞出生于湖北应城一户贫苦人家,幼时父母双亡,只得依附于其叔父为生。

但其人小小年纪,便显露出嗜杀且性情残暴的一面,叔父安排其放牧,他却常常将耕牛鞭笞得鲜血淋漓,甚至还以诱杀乡间猫狗为乐。

文章图片3

成长岁月,即未曾入塾读书,又乏双亲管教,加上体格壮硕力大无穷,而其性格又好勇斗狠,陈国瑞逐渐成为了十里八乡都避之唯恐不及的煞星。

观其日后之言行,童年的经历和成长过程对其性格的形成确实有着巨大的影响,当然这是后话。

1853年,太平军挥师湖北,底层民众纷纷望风来投,陈国瑞也在这一时期加入了太平天国的队伍。

文章图片4

悍勇少年初入太平军,便锋芒颇露,因其作战勇猛,迅速擢升为军帅,只是1856年武昌为清军所困,陈国瑞眼见形势不妙,随即叛出太平军,投入清军总兵黄开榜麾下,并认黄为义父。

降清之后,陈国瑞依然悍勇,每战必为军锋,纵横驰骋之间,往往锐不可当。兼之其人年少俊美,临阵对敌又身披红衣红甲,“红孩儿”之威名不胫而走。

1859年怀远之战,陈国瑞率死士七人,乘夜渡河,偷袭城上守军,并顺势掷火焚楼,太平军未战而先乱,清军随即攻城,怀远被克。

1861年初,从袁甲三进围定远,反为捻军援兵所困,陈国瑞身陷阵中却毫无惧意,浴血之间,肋下中枪仍裹创力战,捻军为其势所寒,纷纷败退,乃乘势攻陷二圩,因功赐号“技勇巴图鲁”。

文章图片5

1862年春,捻军大举进攻淮安,陈国瑞以五百骑从城后绕出,出其不意由侧翼发起突袭,慌乱之中,捻军以万人拒之,陈国瑞偕总兵王万清合战破敌,以五百之众硬撼上万捻军,此役之后,陈国瑞声名更盛。

其后因山东“幅军”起义,糜集郯城,漕运总督吴棠乃力邀陈国瑞赴鲁剿匪,陈亦不孚众望,平定叛乱并擒获起义军首领孙化祥、刘双印,也因此被赐黄马褂、头品顶戴。陈国瑞遂呈请归宗,复陈姓。

文章图片6

战场之上悍勇争先,又并非全凭蛮力,一味无脑前冲,智勇兼备而战功卓著,陈国瑞渐渐成为吴棠手下最为倚重的心腹爱将。

1863年,苗霈霖叛乱,陈国瑞转投僧格林沁麾下,在其后剿灭苗霈霖以及同捻军的作战之中,同样屡立奇功。

但随着声名鹊起、地位又不断提升,兼有战功加持,其桀骜不驯,狂放悖逆的本性也开始渐渐显现。

火并刘铭传、大闹总督府

1865年,山东高楼寨,东捻军首领赖文光、任化邦设计伏击僧格林沁部,是役僧格林沁战死,其麾下7000人几乎全歼,而陈国瑞确实悍勇,重围之中拼死血战,最后率数百残部逃出生天。

僧格林沁阵亡之后,其麾下部众皆转隶曾国藩,同治四年四月,因捻军围攻嘉祥,陈国瑞奉命增援,不想行至济宁,淮军刘铭传部已然解围成功,并驻军于此。

陈国瑞即恶刘铭传之得功,又觊觎铭字营的西洋装备,利令智昏之下,竟趁夜率五百亲兵偷袭淮军大营。

但这回陈国瑞算是踢到了铁板,刘铭传是谁?此人是李鸿章手下第一悍将,麾下铭字营更是淮军最强战力的代表,哪能受这种欺辱,闻知大营被袭,刘铭传连夜督兵向陈国瑞驻地反杀而来。

文章图片7

据史料记载,陈国瑞“与刘铭传交恶,发兵争斗,杀伤甚多,据长沟相持不下”。

清史稿算是相当给陈国瑞留面子,实际情况是,“杀伤甚多”的都是陈国瑞的人马,也没有什么“相持不下”,是刘铭传将陈国瑞部众斩杀殆尽,然后将其困于空楼之中三日,“仅供粥糜,使饥而不至于死”。

程国瑞也算识时务,没有像后来在吴棠总督府门前那样撒泼使浑,眼看形势不对,只得苦苦哀求刘大帅手下留情,毕竟同朝为官,刘铭传也不好做得太绝,遂将其释放。

淮军悍将余怒未消,当然要将事情禀报统帅曾国藩,而输人又输阵的陈国瑞,竟然也理直气壮的参劾刘铭传,双方互不相让,大有拉开架势再打一场的意思。

文章图片8

曾国藩得知了械斗的原委,对陈国瑞的为人也有所耳闻,便有心惩治,但当时漕运总督吴棠、河南布政使苏庚堂等多位朝廷大员以其骁勇绝伦、多有战功为之说情。

曾国藩碍于情面不好从严处罚,只得以批牍警告其好自为之。

而陈国瑞久在僧格林沁帐下,恃宠而骄,极难驾驭,也根本没把湘军主帅当回事,很快便写就了一份“情词虽极谦谨而毫无悔过之意”的复禀呈给上司。

曾国藩勃然大怒,随即撤去陈国瑞帮办军务之职,褫夺黄马褂,暂留处州镇,带罪立功。陈国瑞倒也机警,眼见大事不妙,马上到曾国藩处赔礼认错,并表示之后绝对谨受约束,随即便称病避居淮安。

但是“养病”中的陈国瑞,还未消停几日,惹是生非的老毛病便又再次复发,竟因与其养子不和而欲拔剑杀人,养子无奈逃至上司吴棠官衙寻求庇护,陈国瑞怒火中烧,竟率众围攻恩人吴棠的漕运总督府,大闹一番,结果自己昏厥倒地,吴棠随即将其丢弃于荒郊破庙之中。

但吴总督倒也宅心仁厚,并未拿此事大做文章甚至告陈有意谋反,只是奏称其患病疯狂,清廷也不愿深究,顺水推舟将陈国瑞押解回原籍,家财充公、罚没田产,仅给少数钱粮,使其勉强维持生计。

只是此后不久,陈国瑞就因祸得福,还迎来了人生的第二春。

算计左宗棠

闲赋在籍期间,陈国瑞不甘寂寞,四处活动,疏通关系,适逢捻军势盛而其又素有威名,因此不久即再次被朝廷启用,

而这次出山,陈国瑞的身后又多了一个更大的后台——醇亲王奕譞,此人是咸丰胞弟,当朝天子同治帝的七叔。

文章图片9

1867年底,醇亲王从其主持的神机营中,调拨白银三万两,命陈国瑞召集旧部对抗捻军,次年二月,又奏准陈国瑞部众归其指挥,称神机营锐勇队。

既得亲王为靠山,手中更有大把银钱,本就嚣张跋扈的陈国瑞,此际更加有恃无恐,不久在河北保定,胆大妄为的他,又将黑手伸向了楚军左宗棠的大营。

其时,陈国瑞虽有钱有粮,但苦于兵源尚无着落,而恰好左宗棠驻军便在附近,陈国瑞于是暗中前往左军大营,许以重筹厚饷,唆使勇丁改换门庭,并承诺一旦来投,赌博、鸦片、抢夺均不禁。

因其条件优厚又百无禁忌,一时之间楚勇兵弁络绎而来,短短数月即被陈国瑞“策反”达八百余人。

左宗棠性格火爆,闻讯立即亲赴邯郸陈国瑞寓所,命其彻查勾勇、抢兵之事,陈国瑞满口答应,并保证给总督大人一个满意的交代。

文章图片10

谁知此后左宗棠望眼欲穿,而陈国瑞却音信全无。苦等之下,军营之中反而又有近百兵勇被挖,同时更被截走大量枪炮、弹药、钱粮、骡马。

左宗棠再发公牍咨催,这一次陈国瑞的无赖劲又上来了,直言经过周密调查,本部之中确无争抢友军兵员之事。

面对陈国瑞的信口雌黄,左宗棠瞬间暴怒,具本参劾陈国瑞,谁知朝廷的回复竟然是“陈国瑞谬妄至此本应处罚,但剿匪吃紧,暂且包容,倘或仍前狂妄,即著以应得之罪。”

不知是否有皇亲国戚背后庇护,但清廷这种“下不为例”的态度,让左宗棠也无可奈何,加之陈国瑞声名狼藉,左宗棠也不愿与之过份纠缠。

堂堂闽浙总督,封疆大吏,晚清四大名臣之一的左宗棠,竟然在这种滚刀肉面前吃了哑巴亏,陈国瑞得意洋洋,此后更是狂妄不羁,肆意妄为。

不知收敛,终被弃之如敝履

1868年,西捻军全军覆没,陈国瑞称病告归,侨居扬州之宜园,1869年,奉命重回神机营,并出任天津提督之职。

次年“天津教案”爆发,当地民众围攻教堂,杀死神父。后法军扬言要将津门化为焦土,因曾国藩尽力斡旋,处死无辜百姓二十人,并对死难人员予以优厚抚恤,才勉强作罢。

文章图片11

而醇亲王对洋人深恶痛绝,陈国瑞当然也旗帜鲜明的表示支持,不仅在反对洋教的过程中最为活跃,更屡次为围攻教堂的群众提供便利。

因此法军秋后算账,点名要陈的人头,而陈国瑞得到奕譞的全力维护,加上曾国藩多方敷衍,最后仅仅被清廷遣往扬州养病了事。

按理说劫后余生,应该有所收敛,但来到扬州不久,程国瑞又无巧不成书地遇到了“老相识”李昭寿。

文章图片12

陈国瑞和李昭寿,二人虽同为太平军叛将,但陈对李却并无半点惺惺相惜之意,不仅如此,作战期间还经常隔三差五的抢夺李之钱粮财务,也许是欺负李昭寿成为了习惯,此间扬州偶遇,陈国瑞又硬向李昭寿索要其私人戏班,并欲据为己有。

以往陈国瑞势盛,李昭寿只能忍气吞声,而如今两人均是闲赋,岂能再受其辱,李昭寿也不是善男信女,旧恨新仇之下,遂以叙旧之名将陈国瑞骗至江上舟中,毒打之后更威逼其写信回府,勒索财物。

陈国瑞府中人闻讯,立刻纠集人手前往江边解救,李昭寿见状慌忙驾舟逃逸,一时之间江、岸之上,两帮人你追我逐,沿途百姓驻足围观,笑闹起哄,此事遂成茶余饭后之笑谈。

两位朝廷大员于闹市之中公然厮斗,清廷颜面扫地,慈禧太后更是勃然大怒,降旨李昭寿革职,陈国瑞降为都司,两人均被勒令回籍反省。

陈国瑞明明是受害人,却和“肇事者”李昭寿一样,被各打五十大板,从扬州斗殴的处理结果来看,清廷态度的转变其实已经相当明显——天下太平以后,如陈国瑞之流已然失去利用价值,一旦犯错,绝对不会姑息。

然而,一生胡作非为却总能逢凶化吉的陈国瑞,并没有在扬州事件中吸取教训,不仅违背圣意,继续滞留扬州,而且其后因勒索总兵詹启纶不成,竟唆使威逼亲信胡士礼服毒自杀,企图嫁祸于詹。

官府审讯后,不仅真相大白,还查实陈国瑞曾多次带人至詹家抄抢金银财物。陈国瑞本是遣送回籍交地方管束之人,抗旨不遵更惹出事端,清廷忍无可忍,直接将其发往黑龙江苦寒之地充军。

此后数年,又有人建议起用陈国瑞,而李鸿章称其“性情未改而精力已衰”,遂不得复用。

清德宗光绪八年,乱世枭雄兼恶棍兵痞,一生屡建奇功又到处生事的陈国瑞,最终孤独而不甘地死于黑龙江戍所之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