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骨肌病变]“骨巨细胞瘤”的MRI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建议收藏)

 缘于自然123 2021-12-20

骨巨细胞瘤

【临床表现】

好发于骨骺愈合后的长骨骨端,多见于20~40岁青壮年,男性多于女性,受累部位依次为膝关节(股骨远端、胫骨近端)、桡骨和肱骨,病变常位于关节面下的骨骺和干骺端结合处。肿瘤血供丰富,常见囊变、坏死、出血及含铁血黄素沉着,瘤组织间有纤维性间隔。

MRI表现】

(1) MRI的信号多样,与巨细胞瘤的病理组织成分相关。

(2)肿瘤实质区T1WI上呈较低信号,T2WI上信号混杂偏低,与肿瘤组织内含有的胶原组织和含铁血黄素有关。

(3)当肿瘤发生囊变坏死时则呈长T1、长T2信号,此外肿瘤常合并出血,表现为T1WI高信号的急性/亚急性出血区和T2WI低信号的陈旧性出血区。

(4)增强扫描肿瘤实质区明显强化(图1)。

图1左股骨远端骨巨细胞瘤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A.轴位T1WI ;B.轴位T2WI压脂;C.矢状位T2WI 压脂;D.冠状位T2WI压脂;E、F、G.轴位、矢状位、冠状位T1WI增强。左侧股骨远端膨胀性骨质破坏,呈长T1、长T2信号影,骨皮质完整,其内见骨性分隔和液液平面,增强扫描可见明显强化

【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依据  大多数骨巨细胞瘤处于常见的年龄阶段,位于好发部位,有典型的CT、MRI表现,诊断不困难。

2.鉴别诊断  当病变的特征不典型时,则需要与以下疾病相鉴别。

(1)当骨巨细胞瘤呈溶骨性骨质破坏,伴骨皮质广泛受累及软组织肿块形成时,要和骨肉瘤等恶性骨肿瘤相鉴别,前者边界相对清楚,可见蛋壳样的残留骨皮质。

(2)当骨巨细胞瘤呈囊状骨质破坏时,要和动脉瘤样骨囊肿鉴别。①动脉瘤样骨囊肿好发于10~20岁,而骨巨细胞瘤好发于20~40岁,且后者的发病率远高于动脉瘤样骨囊肿;②动脉瘤样骨囊肿的长径与骨干平行,而骨巨细胞瘤的长径与骨干垂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