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个结构千万不要误诊为骨质破坏

 忘仔忘仔 2021-12-20

最近签报告发现好几个病例,锁骨胸骨端看着特别像骨质破坏,但又没有症状,非常纠结。回来研读,发现这一结构还真存在一定的误导性。先上例子。

双侧锁骨胸骨端可见局部骨质损伤区,这是到底是什么问题呢?

如果你觉得“双侧不是病”,那我们再看一个病例:


仅右侧锁骨胸骨端存在局部的骨质缺损,你是不是开始有些疑惑了?🧐

好了,不卖关子了,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结构叫“菱形窝”,你是不是第一次听?

这个区域其实是肋锁韧带 (菱形韧带) 附着在锁骨处形成的压迹。这种锁骨处的压迹是正常的解剖变异1,会在影像检查或尸检时意外被发现。压迹区域的形态可大致描述为扁平型、结节型和凹陷型,具体分型见图1 2-3。由于是菱形韧带附着此处,所以称为菱形窝

图1:锁骨上各种类型的肋锁韧带压迹(虚线框处)。形态可分为隆起且粗糙、凹陷且粗糙、平坦且粗糙、凹陷且光滑、平坦且光滑和无压迹。3


目前,对于肋锁韧带压迹形态特征的分型是没有一致标准的,表1列举了一些国内外研究的分型情况,一起了解一下吧~


锁骨菱形窝的凹陷类型 (图 2) 是一种相对易被混淆的解剖结构,这种正常的形态变异可能类似于病理状况从而导致诊断问题2。因此,本篇来学习一下这个结构的影像特征。

图 2:(a) 锁骨菱形窝的凹陷类型(箭头) ;(b) 样本X射线图像。可见卵圆形透光区域(箭头) 。该区域与所述的菱形窝凹陷类型相对应。



X线表现



几个案例,考考你们的眼力。

图:左侧锁骨菱形窝凹陷

图:双侧锁骨菱形窝凹陷

图:双侧锁骨菱形窝凹陷

最后一例,来个复杂点的。别慌。
图:右锁骨肩峰端陈旧性骨折。右侧锁骨胸骨端局部凹陷且密度不均,但没有胸锁骨髓炎的证据。其实也是菱形窝结构。

大家有发现一些规律吗?归纳在文末哈,继续看继续看。



CT表现


由于成像技术的不断进展,结构细节的可视化程度越来越高。2017年的一项研究对8例(9处)锁骨菱形窝行CT检查后,归纳了凹陷型锁骨菱形窝的CT特征。4

图:患者,男,24岁,锁骨棱形窝a. 横断位骨窗示左侧锁骨胸骨端可见类椭圆形骨质缺损区,锁骨内侧端关节面与病灶内侧缘最近点距离1.2 cm,缺损区较大,边缘可见硬化,内侧端形态呈鱼钩样(箭头所示)。b. 横断位软组织窗可见小条状软组织灶伸入(箭头所示)。c. 冠状位骨窗示锁骨内侧端下缘骨质缺损,边缘硬化。4


再看一例双侧:

MR表现


图:患者,男,48岁a-c:右侧锁骨胸骨端可见小圆形骨质缺损,边缘硬化,内侧端形态呈鱼钩样(箭头所示);横断位及冠状位软组织窗可见小条状软组织灶伸入(箭头所示) 。d-f: 分别为T1W1、T2W1、T2W1压脂图像:右侧锁骨内侧端可见小圆形骨质缺损,长T1短T2信号,T2压脂可见低信号边缘可见小点状高信号灶。4



诊断与鉴别诊断



关于锁骨菱形窝的凹陷类型的发生率,现有研究的结果差异较大3,潜在原因之一是人群种族差异明显。比较确定的人群特点是男性多于女性2,此外出现在右侧的频率高于左侧2。这种单侧发生的特点可能会给放射科医生带来问题,因为这种骨质缺损可能会意外地被视为骨髓炎、坏死或肿瘤。

鉴别:



还需要大家关注的一点,因为凹陷型菱形窝区域骨质薄弱,可能更容易发生骨折。下图示例一则。



总结


了解锁骨处压迹的正常形态变异可能对放射科医生、骨科医生、麻醉师和心脏病学家很有用哦。若同道们遇到这样“骨骼清奇”的案例,记得来转发呀

参考文献:

1. 卜雪峰, 张庆华, 孙伟; CT多平面重组在锁骨菱形窝诊断中的价值[J]; 山西医药杂志; 2015年14期.

2. Paraskevas, G., et al. Excavated-type of rhomboid fossa of the clavicle: a radiological study. Folia Morphologica 68.3(2009):163-6.

3. Anita Rani, et al. Costoclavicular Ligament on Clavicle and First Rib in Indians and its Clinical Relevance. Biomedical Research 22.3(2011).

4. 俞冠民, 姚伟武, 马周鹏, 杨汉卿; 凹陷型锁骨菱形窝的CT表现分析[J]; 中国骨伤; 2017年6月第30卷第6期.

5. Bhat, Shivarama, et al. 'Rhomboid fossa and mid shaft circumference of the clavicle - anthropological study in North Karnataka population.' Journal of Health and Allied Sciences NU 05.3(2015):047-051.

6. Cave, Aje, Nature and morphology of the costoclavicular ligament. Journal of Anatomy 95.Pt 2(1961):170-179.


·END·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