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解霉凉血,法为主拾愈疮毒内陷一例 吴某,男,1岁。 初诊;1975年7月26日。 主诉及病史;患儿10余天前头及额部发疗肿,近4天来发热咳嗽、疲乏纳减、腹部胀气、大小便少、烦躁哭闹不安。西医诊断为肺炎,给予青链霉素、强的松、氢化可的松等治疗两天,发热依然不退,头部疖肿更甚。前额疖肿约2cm×2cm,触之有波动感。考虑为脓毒血症,转外科切开排脓引流,并用庆大霉素、氢化可的松、红霉素治疗,发热仍然不退,乃于1975年7月26日请蔡老会诊。 诊查;患儿高热(体温39.8℃),神志虽清而烦躁不安,口唇焦黄,口渴不欲饮,四肢较冷,纳减,腹部胀满。舌尖红,苔黄,指纹呈紫红色直透气关。 辨证;此系邪入营血,热毒炽盛、营阴受伤,神明受扰之象。 治法;急拟清热解毒,凉血滋阴法,用犀角地黄汤合四味消毒饮加减。 处方∶金银花6g连翘壳6g蒲公英6g野菊花6g川黄连1.5g败酱草6g镑犀角3g粉丹皮3g小生地3g京赤芍3g 二诊;7月30日。服药2剂后,翌日发热即退,烦躁亦定。但由干中途停服中药,7月29日发热复起(38.9℃),患儿又烦躁不安,面色潮红,口唇红干。舌尖仍红,指纹紫红仍透气关。乃邪热入营、神明受扰之象。再拟清营凉血,清热解毒之法。 上方加紫花地丁6g、减菊花。服2剂。 三诊∶8月2日。发热已退(36.8℃),烦躁亦定,唇红已减,头部拉肿亦平,食欲转增,指纹已缩入风关、色鲜红。邪热有外达之象,再拟原法加减。 处方∶金银花6g连翘壳6g蒲公英6g紫地丁6g败酱草6g川黄连1.5g粉丹皮6g生地黄4.5g京赤芍3g 四诊∶8月5日。药进3剂,发热未再复起,疖肿已平,口干唇红亦瘥。唯有咳嗽痰多,苔黄,指纹较红。此乃邪毒外泄,肺气不宣。再拟清解气分,宣肺达邪。 处方;金银花6g连翘壳6g蒲公英6g地丁草10g北杏仁6g浙贝母4.5g嫩前胡6g苦桔梗4.5g生甘草1.5g 上方药连服5剂,诸症悉平,痊愈出院。 【按语】本例虽经切开排脓,并控制感染,但发热反复几次,乃是邪毒入营之候。《素问》云∶"诸痛痒疮,皆属于心。"故以生地、丹皮、赤芍清营凉血,配犀角咸寒清心解毒,并以银花、连翘、蒲公英、地丁之品清热解毒排脓,使邪毒外透,挽回内陷心包之危候。故疗效显著。 六、软坚化痰法为主治愈瘿瘤一例 纪某,女,53岁。 初诊∶1975年3月8日。 主诉及病史;患者干1周前觉畏寒发热,随之自觉颈部及右肩胛酸痛,发音声嘶,咳嗽痰多,吞咽时颈部有不适感。甲状腺可触及4cm×3.5cm大小的肿物,光滑,不易推动,诊断为甲状腺腺瘤,收住院准备手术摘除。同时左手腕内侧亦发现有—3cm×2.5cm的肿物。诊为腱鞘囊肿。患者精神紧张,要求暂缓外科手术,特请蔡老治疗。 诊查∶症同上述,查香其苔薄黄,脉沉滑带数。辨证∶此系痰浊凝聚,脾失健运之证。治法∶治宜软坚散结,化痰健脾。 处方;海藻15g昆布15g夏枯草30g生牡蛎15g苦桔梗10g浙贝母10g制陈皮10g炒白术10g煅鳖甲15g 服药3剂后,再加丹参15g,续服药3剂。 二诊∶3月12日。瘤体已见缩小,质变较软,腱鞘囊肿亦已变小;颈部及肩胛部酸痛亦减轻。古苔薄黄,脉沉滑弦。药既应手,原法再进。上方加半夏10g,服药6剂。 三诊∶3月19日。症情续见好转,上方药再服3剂。 四诊∶3月22日。瘤体消失,他症亦显著改善,再服上方药3剂。 五诊∶3月28日。肿瘤已消,腱鞘囊肿亦消失。原方加赤芍10g,服药5剂。后痊愈出院。 【按语】本例痰凝血滞,停于肌腠之间,瘀结日久,酿成瘿瘤。以软坚、散结、消瘢、化痰、开郁之品,佐以活血化瘀,兼顾健运脾胃,故收效甚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