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巧用半夏泻心汤治疗异病四例 例一治愈便血—例 郑某,男,41岁。 初诊∶1977年12 月17日。 主诉及病史∶10 月下旬出现大便带血,时作时止,原因不明。近来胸闷刺痛,嗳气则减轻;纳可;大便每日 1~2 次,色黑,潜血阳性。 诊查∶面色萎黄,形体消瘦,唇淡;继往无胃痛腹痛及便血史。舌苔黄白相兼,脉弦细而数。 治法∶治宜理气健脾,补中扶正,佐以清热,拟半夏泻心汤加减。 处方∶法半夏 9g 黄连 6g 干姜 4.5g 党参 15g 大枣 15g 陈皮 9g 茯苓 15g积实10g生山楂 15g 甘草6g 二诊;12 月 31 日。药后嗳气矢气均减,食纳转佳;现胸闷胀痛,似觉咽中有痰。舌苔黄白相兼,脉弦细目数。 处方;法半夏9g黄连 6g干姜 3g党参 15g大枣 15g茯苓 15g陈皮 9g枳实 10g 生山楂 15g 代赭石 15g 甘草 6g 旋覆花(布包)9g 三诊∶1978 年 6 月 28 日。自二诊至今已半年,服药后诸症消失;近因劳作,又现头晕,胃院部疼痛,大便黑,咽中如有异物。苔薄白,脉虚弱。 处方∶党参15g黄连 5g炮姜 3g法半夏 6g白术12g 茯苓15g山药15g陈皮 9g积实 10g生山楂 15g当归12g 炙甘草 6g 四诊∶7 月 1 日。症状减轻,已无黑便,大便化验潜血阳性。以原方加香附善后。2年后随访,未复发。 【按语】便血一证,后人多以寒热虚实分型论治。但此患者寒热虚实偏颇均不明显,唯舌苔黄白相兼为重要指征,故以半夏泻心汤顺脾胃升降,合二陈理气,宽中,用山横以杜有形之瘀,配枳实以防无形之郁。凡胸腹刺痛之症,多加用此二药,相得益彰。 戴北山曰;"寒热并用之谓和,补泻合剂之谓和……"半夏泻心汤集寒热补泻升降于一方,立意于一个"和"字。方中芩、连苦降泄热以和阳,姜、夏辛开消癌以和阴,参、草、枣补益以求和。观余所治,凡中焦寒热错杂而致失和者,均与土虚无力斡旋有关,故参、草、枣非可有可无之品。此方尤以寒热为要,寒热孰重孰轻,药量孰多孰少,均需详证权衡。黄连配干姜,或连重,或姜重,皆断于寒热何者偏重。曾诊一病家,患泄泻多日,腹胀不能食,医治鲜效,求治于余。顾前医处方,乃半夏泻心汤是也;观其舌、症,适其脉候,仍投半夏泻心汤 3 剂,唯黄连加 2g,干姜减 2g(嘱药房精量付),使方中之味寒重热轻,患者初不以为然,及 3 剂之后,诸症若失,食纳亦佳,其惊曰∶"同是一方,何有霄壤之别?"细玩微睛,唯审证配伍法度之别耳。 例二 治愈顽固性呃逆一例 田某,女,53岁。 初诊∶1984 年4月4日。 主诉及病史∶原患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慢性萎缩浅表性胃炎。1979年12月10日在某医院因拔牙后感腹部胀痛、呃逆,其声高亢,不能自主,于第三日始服中西药,历时4月罔效。 诊查∶现感口苦,胸脱胀闷,有堵塞感,每日进食约半两稀饭。两目浮肿。就诊之时,呃声频频,起病至今体重已下降 4 斤。舌质淡,苔薄黄,脉虚数。 辨证∶病属寒热失调,久郁痰聚。 治法;治宜寒热平调,降逆和胃,理气化痰,拟半夏泻心汤加味。 处方;法半夏 9g黄连 6g 黄芩 9g 干姜 6g 党参 15g 大枣 15g 代赭石 15g旋覆花(布包)9g陈皮 9g竹茹 15g 茯苓 15g生山楂 15g甘草 6g 后守此方加减(曾使用过香附、积实、厚朴等),经治 2 个月余,咖逆止,食纳佳,体重增加 30 斤。 【按语】前贤张景岳云;"然致呃之由,总由气逆。"《素问·宣明五气》曰∶"胃为气逆,为哕为恐。"临床见证大抵分虚实两类。实者,有寒、有火、有痰;虚者,阴虚、阳虚是也。此案系寒热失调而兼久郁疫聚,故以半夏泻心汤合旋覆代赭汤加味收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