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二谭某,男,21岁。 初诊∶1977年5月24日。 主诉及病史∶左眼视力反复下降3个月余。 诊查∶视力∶右眼1.5,左眼0.2。左眼玻璃体内有棕黄色絮状混浊物漂动,颞下支静脉旁有白鞘,静脉行走迂曲,管径不—,其上有斑块状边缘不清的渗出物和出血斑,黄斑部被出血遮盖,中心凹反射不清。患者常感头晕目眩,失眠多梦,咽干口燥,腰酸梦遗;舌红少苔,脉弦细数。西医诊断为视网膜静脉周围炎(左眼)。 辨证∶为视瞻昏渺(左眼)——肝肾阴虚、虚火上炎型。 治法;宜滋阴降火、补益肝肾。方用加扣减知柏地黄汤。 处方;生地30g山萸肉10g山药15g茯苓20g泽泻10g黄柏10g知母10g女贞子20g桑椹20g旱莲草20g 服药7剂,自觉视物较明。原方先后加白及粉、白茅根、熟地、昆布、海藻、石决明,续服药60余剂,左眼底出血全部吸收,视力1.2。嘱服杞菊地黄丸2个月,以巩固疗效。 例三唐某,男,20岁。 初诊;1976年3月28日。 主诉及病史∶左眼视力下降10天。 诊查∶视力;右眼1.5,左眼0.4。左眼底视网膜静脉充盈、怒张而迂曲,有白鞘伴行,颞上方网膜有火焰状出血,并有灰白色渗出物。患者2年前曾患"结核性胸膜炎",经抗痨、消炎等多方治疗年余而愈。现仍盗汗,口燥咽干,声音嘶哑,腰酸梦遗;舌红工少苔,脉细数。西医诊断为视网膜静脉周围炎(左眼)。 辨证∶为视瞻昏渺(左眼)——肺肾阴虚、火郁脉络型。 治法∶宜养阴清热、润补肺肾。方用加减百合固金汤。 处方∶百合20g生地20g熟地20g玄参15g贝母10g桔梗10g麦冬15g白芍10g沙参30g白及粉6g(冲服)地榆炭15g甘草5g 上方先后加仙鹤草、侧柏叶、石决明、枸杞子、神曲、山楂、麦芽。 共服药50余剂。自觉症状消失,左眼视力恢复到1.2,眼底出血全部吸收,颞上支静脉管径部分不匀并伴白鞘,黄斑部中心凹光反射清晰可见。改服百合固金丸2个月,调理巩固。 例四李某,男,32岁。 初诊∶1978年4月26日。 主诉及病史∶眼底反复出血8个月余,左眼失明已7天。 诊查;视力;右眼0.8,左眼手动/眼前。右眼玻璃体内有较多的棕黄色点状混浊物漂动,模糊可见静脉充盈、管径粗细不匀;左眼玻璃体积血,眼底不辨。患者常虚烦失眠,心悸健忘,头晕耳鸣,腰膝酸软;舌红苔燥,脉细数。西医诊断为视网膜静脉周围炎(双眼)、玻璃体混浊——出血性(双眼)。 辨证∶为视瞻昏测(双眼),云雾移睛(双眼)———心肾不交、虚火上炎型。 治法∶宜滋阴降火、交通心肾。方用加味黄连阿胶汤。 处方∶黄连5g(酒炒)黄芩10g白芍10g阿胶10g(烊化)生地30g知母10g黄柏10g麦冬15g鸡子黄1枚(冲服) 上方先后减黄柏、知母,加黑栀子、桑椹、女贞子、旱莲草、枸杞、石决明、菊花、昆布、海藻。共服药60余剂,视力恢复,右眼1.5,左眼1.2。双眼底出血吸收,静脉形态恢复正常,全身症状消失。 【按语】本病外眼无异常,但视力减退,以致视物模糊不清,故《证治准绳·七窍门》称之为视瞻昏渺。症状颇似西医学脉络膜、视网膜炎之类眼病。本症发作较缓,外无赤痛,古人认为主要是由神劳、血少、元虚、精亏等所致,故治疗强调补虚培本。但笔者经临床长期观察,认为内眼病变有多种多样,结合全身辨证,则有虚有实,或虚实夹杂,因而不可一味从虚论治。如病例一廖某,为情志不舒,气滞血郁,玄府闭塞,故以疏肝解郁、通经活络为主。病例二谭某,为肝肾阴虚,虚火上炎,灼伤脉络,血溢络外所致,故治宜滋阴降火、补益肝肾。病例三唐某,为肺肾阴虚,虚火上炎,火郁脉络,致气,血逆乱,故以养阴清热、润补肺肾的百合固金汤加减调治。病例四李某,为心肾不交,虚火上炎,致血不循经而血溢于络外,故以滋阴降火。交通心肾法而冶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