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三 余某,男,50 岁。 主诉及病史;曾因腰痛住入某医院,该院摄片检查,左侧输尿管有约 0.3cm×0.4cm 之结石阴影数个。1962 年 6月求治于余。 治法∶疏方于下。 处方∶石韦 10g 木通 6g 车前子12g 瞿麦 10g 滑石 12g 茯苓12g 甘草梢 10g冬葵子 10g 金钱草 30g 泽泻12g 服药至 28 剂,小便时排出结石 5 块,大者如黄豆,小者如粳米。后检查,结石阴影消失,诸症亦未再现。 【按语】对于泌尿系统结石属于下焦湿热者,常用石韦散、八正散、猪苓汤等方剂治疗,虽均主在清利,但其用法各不相同。如湿热蕴蓄膀胱不甚,出现小便短赤、尿道灼热者,以石韦散为宜;若湿热较甚,不仅小便短赤或不通,大便亦秘者,当用八正散兼泻二阴;若湿执踞干下焦。灼伤阴络,尿血者,苦寒清利之品非其所宜,若勉为其用,必更损阴液,此时应以猪苓汤治之。二芩甘平,泽泻、滑石甘寒,清利湿热而不伤阴;阿胶养血止血而不碍清利。因此。例二,例三湿热不盛,均以石韦散加减取效。而例一则用猪苓汤,迨血止阴复,而后再用石韦散加减收功。方剂必须辨证选用,恰如其分,方能奏效。 十二、用温热药治疗石淋一例 马某,男,44 岁。 初诊∶1964 年 10月8日。 主诉及病史∶因患右眼视网膜广泛剥离症,曾数次住院。1963 年 5 月在某医院住院期间,突然发生右侧腰痛,呕吐。尿常规检查,有多数红细胞,当时认为泌尿系感染,采取一般治疗而缓解。此后腰疼经常发作,痛时尿少而频,尿中红细胞逐次增多,直至形成肉眼血尿。因此,于1964年9月2日该院放射科做泌尿系统静脉造影及腹部平片,发现右侧输尿管第 2、第 3 狭窄部之间有 0.6cm×0.4cm 及 0.1cm×0.3cm 之结石两块,已引起肾盂积水。数日后,又摄片,发现积水逐渐发展,结石未移动。1964年10月8日求诊。 诊查;患者述近日腰无剧痛;小便有频数意,但尿量不多,色黄;食欲不振,大便正常。望其 形躯硕大,气色尚佳,舌苔白腻。切其脉虚、两尺短。 辨证∶脉虚短皆为不足之证,而尺短尤为肾气不足。腰为肾之府,肾虚故腰痛,肾气虚,不能化气行水,故肾部积水而小便不利。小便短而黄,是下焦有虚热之象。此与《诸病源候论》所谓砂石淋为肾虚而膀胱热者正合。 治法∶当时,患者眼疾正盛,视物模糊不清。《灵枢·大惑论》云∶"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精之窠为眼,骨之精为瞳子。"眼与肾之关系至为密切。若置其不顾而专攻结石,恐加眼疾害。故当时未予处方,建议先请中医眼科诊治,视其治疗趋向,而决定结石之用药。 二诊∶10 月 10 日。中医眼科会诊,予疏香砂六君子汤,足知温补之剂与眼疾不背。乃为疏济生肾气丸作汤用,温补肾阳,加清利药以祛膀胱湿热。 处方∶砂熟地 10g怀山药 10g 山萸肉 10g 粉丹皮 10g云茯苓 12g 建泽泻 12g怀牛膝12g 生薏苡 12g 车前子(布包)12g 炮附子4.5g 紫油桂 4.5g 金钱草 30g 三诊;12月21日。上方药连续服50余剂。服至 30 余剂时复查,X线腹部平片与前照片对比,结石下移1.5cm。腰痛减轻,小便仍黄,溲时尿道有刺激感。脉沉细。但腰未剧痛,为肾气渐复之象,复则有力鼓动结石下移。然脉沉而细,肾阳尚属不足,乃于前方增加强肾温阳之品。因小便仍黄,清热利湿之药不减,更加重金钱草为 120g。 处方∶砂熟地 10g 怀山药 10g山萸肉 10g 粉丹皮 10g 云茯苓12g 建泽泻 12g怀牛膝 12g 车前子(布包)12g 金钱草 90g 生薏改 12g 炮附子 4. 5g 紫油桂 4.5g鹿角胶 10g 巴戟肉 6g 淫羊藿 10g 四诊;1965年1月23日及2月9日。两次 X线拍片,均未见结石阴影。然而小便中始终未见结石排出。可能为结石分解成细砂排出,故不易被人发现。 考其病史,患阳痿两年余。张景岳谓阳痿者,火衰十居七八,更证实接治之初,诊断为肾阳虚之不误。切其脉,已见有力,结石既去,湿热已除,停服汤剂,以丸药缓缓图治阳痿。 处方∶桂附地黄丸,早晚各服 10g,饭前白开水送下,坚持常服。鹿茸 10g,蛤蚧尾 10g,研为细末,临睡服 0. 3g,白开水送服。 【按语】一般治疗尿结石症,都采用八正散、石韦散加减成方,以利湿清热,促进结石之排出,很少有用金匮肾气丸、桂附地黄丸加味以施治者。古籍中虽有所提出,但未见治验之记录。此案根据脉象并结合眼科以温补治目疾的措施,经用桂、附、巴戟天、淫羊藿等温热之品以温阳强肾,收到结石化解消于无形的成效。 【编者评注】石淋之患,一般均用八正散、石韦散加减主之,以利湿清热、排石利尿,而很少用金匮肾气丸、桂附地黄丸等施治。岳老先生是我国著名的中医学家之一,有较深的理论造诣和丰富的临床经验。本例石淋,岳老根据患者脉象,结合其眼科疾病,果断地以温补为主,药用桂、附、巴戟天、淫羊藿等温热之品,温阳强肾,终使结石化解,消于无形,实乃开创了中医论治石淋的新路子,后学者可从中受到深刻的启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