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吴佩衡医案(二)

 一个大树 2021-12-21

三、辨证治愈瘟疫病误治阳极似以阴两例

例一马某,男,30岁。

初诊19203月。

主诉及病史∶患瘟疫病已七八日。

诊查;延余诊视,见其张目仰卧,烦躁谵语,头汗如洗,问其所苦不能答。脉象沉伏欲绝,四肢厥逆,遍身肤冷。唇焦齿枯;舌干苔黑,起刺如铁钉;口臭气粗。以手试之,则口气蒸手。小便短赤点滴,大便燥结已数日未通。

辨证∶查其前服之方,系以羌活、紫苏、荆芥、薄荷、山楂、神曲、枳实、厚朴、栀子、黄连、升麻、麻黄及葛根等药连进4剂,辛散发表过甚,真阴被劫,疫邪内壅与阳明燥气相合,复感少阴君火,热化太过,逼其真阴外越,遂成此热深厥深阳极似阴之证,苟不急为扑灭,待至真阴灼尽,必殆无救。拟下方治之。

处方;大黄26g(泡水兑入)生石膏30g枳实15g厚朴15g芒硝10g知母12g生地60g黄连10g

服药1剂,病情如故。服药2剂后大便始通,脉息沉而虚数,但仍神识蒙龙,问不能答。照方再服药2剂,连下恶臭酱黑粪便,臭不可当,其后口津略生。又照原方再服药2剂,大便始渐转黄而溏,舌钉渐软,惟舌中部黑苔钉刺尚硬,唇齿稍润,略识人事,索饮而渴,进食稀粥少许。照前方去枳实、厚朴,加天冬、麦冬各15g、沙参20g、生地12g、甘草6g,将大黄分量减半。连进药4剂后,人事清醒,津液同生,苔皮渐退而唇舌已润,唯仍喜冷饮。继以生脉散加味善后。

处方∶人参15g寸冬15g当归10g生地15g杭芍15g五味子3g生石膏10g黄连5g甘草6g

连服3剂而愈。

【按语】患者不省人事,不能询及渴饮与否,但抓住壮热面赤、口气蒸手、唇舌焦燥、鼻如烟熏等实热主症,即当愈下,切勿迟疑,以免贻误病机,证变难挽。

例二张某之妻,年四旬余。

主诉及病史;体质素弱,患痰饮哮喘咳嗽多年,屡服滋阴清肺之药效。余拟以小青龙汤加附子及四逆二陈加麻辛汤等治之,服十多剂后病愈而复健康。数年后,于19203月感染时疫。初起发热而渴,头体痛。某医以九味羌活汤加麻黄、桂枝1剂,服后则汗出而昏厥,乃延余诊视。

诊查∶脉沉伏欲绝,肢厥肤冷,唇焦齿枯,口不能张,问其所苦而不能答。

辨证∶此系瘟疫误表过汗伤阴,疫邪传入阳明之腑,复感少阴君火,热化太过,邪热灼阴,其阴欲绝。

治法∶急予养阴生津之剂,方用生脉散煎汁,频频喂服。

处方∶米洋参10g麦门冬26g北五味子6g生甘草6g

二诊;药汤下咽后数刻,脉来沉数,肢厥渐回,口气仍蒸手。邪热未溃,仍照前方加生石膏50g,生地40g,知母、贝母各30g

三诊;是晚再诊视,脉来洪数,人事稍清,视其苔黄黑而生芒刺,壮热渴喜冷饮,小便短赤,大便燥结不通。《内经》云∶"热深者,厥亦深也。"今得前二方以济之,促其真阴内回、阳热始通,故反早现壮热烦渴饮冷等症,邪热内炽不退,燥结阳明,真阴仍有涸竭之虞。当即主以凉下救真阴,拟白虎承气汤加味1剂。

处方∶生石膏26g知母16g沙参16g生大黄10g(泡水兑入)枳实13g厚朴13g芒硝6g生甘草6g黄连5g生地16g

四诊∶服上方药1剂后,大便始通,苔刺渐软,身热稍退;又服第2剂,热退六七,口津稍回,仍渴喜冷饮;续服第3剂,乃下黑燥粪,恶臭已极,热退七八,已不见渴,稍进稀粥。又照此方去积、朴,加天冬、麦冬各40g

五诊;上方药连进2剂后,脉静身凉,津液满口,惟尚喜冷饮。仍照原方夫硝,并将石膏、大黄减半,加入当归16g、杭芍13g

六诊;上方药连进4剂而愈。继以四物汤加党参、口芪,调理10余日而康复。

【按语】此阳极似阴危笃之证,连进凉下药9剂,始将疫毒邪火扑灭净尽,转危为安。本证燥热合邪,消灼真阴,津液涸竭,危在旦夕。如不用釜底抽薪之法,连用大凉大下之剂,万难奏效。诚言有是病、用是药。如方药对证,石膏、大黄亦妙药也。

四、桂汤治愈小儿时疫痢一例

孙某,女,1岁。

初诊1961829日。

主诉及病史∶因发热1日,腹泻10余次,粪便带红白粘液,以"菌痢"收住儿科病房治疗。

入院时体温39℃(肛表)。大便培养检出志贺氏痢疾杆菌。经用氯霉素、多粘菌素,并内服清热解毒止痢中药治疗,但腹泻不止,体温仍在39.5℃左右。于829日邀余会诊。

诊查∶面赤身热,体温40.5℃(肛表),衰弱无神,唇口干燥,眼瞠凹陷。时闻啼声,气息低弱,不思乳食,自汗出,稍动则易惊怖。询及今日大便已泻10余次,每次便量不多,红白粘液混杂,小便短少。指纹色赤而浮,舌苔粉白。

辨证∶此系内伤饮食,复感表邪,表证不解,邪气又陷入阳明,遂成太阳阳明合病下痢之证。如过早施用清热止痢及苦寒泻下之剂,易伤里气;若表邪深陷,则痢无止期。

治法∶此证已属二阳合病,当以解表兼以升提之法治之。建议暂停其他中西药物,拟桂枝葛根汤1剂。

处方∶桂枝10g葛根10g杭芍6g生姜2小片小枣3枚甘草3g

二诊91日。当晚喂药2次,至夜有微汗出,身热稍退,体温39℃(肛表)。次晨又煎服第3次,日内照方服完2剂。每次喂药后片刻,均有热汗徐徐外出。于30日晚体温已降至37.8℃(肛表),终日未见泻利。至91日,体温37.2℃(肛表);大便解2次,已为粪质,色黄而溏薄,未见脓血状物。据其母所诉,患儿热退之后已不再发惊,能安静熟睡,稍进乳食。此时虽然发热已退,腹泻已止,但见面色转淡,嗜卧无神,指纹色淡、隐隐可见,口唇回润,干渴之状已不见,舌苔薄白转润。此系病邪已退,中焦脾胃虚弱,须当调补中气,健运脾胃以善其后,拟归芍理中汤加味治之。

处方∶潞党参10g炮姜6g肉桂5g当归6g杭芍5g白术6g砂仁3g公丁香7粒甘草3g

三诊94日。上方药连服3剂,患儿于服药后第二三两日,均未解大便,今日则大便2次,色黄微溏;体温已平,精神转佳,乳食如常。大便培养病菌2次,均未检出痢疾杆菌。调理数日,痊愈出院。

【按语】本例为小儿时疫痢,辨证属于太阳阳明合病,治疗当以解表兼以升提之法,如过早使用清热止痢、苦寒泻下,不仅表证不解,且苦寒伤阳伤气,痢不能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