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补气养心法治愈胃溃疡一例 葛某,男,35岁。 初诊∶1990年10月18日。 主诉及病史∶胃脘痛反复发作已数年,加重、频发四个月。胃痛位于中脘穴附近,有时及于胸胁,时轻时重,空腹尤甚,得食可缓。但饮食不多,神卷乏力,伴有头昏耳鸣。经服多种药物,效果不著、情绪不宁。近经X线钡餐检查,诊为胃角溃疡。 诊查∶舌质淡红,少苔,脉象细弦。上腹中脘穴部位轻度压痛,手按稍久即不觉痛。肝脾不大。 辨证∶证属脾胃气虚、兼有气滞、气机不畅、升降失调,病久心神失养。 治法∶健脾益气,理气养心。 处方∶炙黄芪15g太子参15g淮山药15g炙升麻5g炒枳壳10g炙柴胡6g炒白芍15g川百合30g麦门冬15g炙甘草5g谷麦芽各15g 每日1剂,两次煎服。 上方服7剂,症状逐渐减轻,胃脘疼痛明显减轻。续服药7剂,饮食渐增,精神渐振,情绪亦有改善。守方继续调治40天,症状消失。X线钡餐复查,未见胃角溃疡。以后即恢复正常工作,迄今情况良好。 【按语】本例脘痛空腹尤甚,得食可缓,脾胃气虚,又兼气滞。阅以往病历之处方,前医所用补益脾胃、疏调气机之剂,药证相符。但患者症状不见减轻,况其情绪不宁,头昏,神倦乏力,夜寐亦不佳,以致焦虑不安。壮年之人,体气当壮,考虑其病久兼有心神失养,故于补益脾气与理气药中掺以百合、甘草、麦芽。甘以养心益神,藉升麻、柴胡、枳壳等调升降之法,兼顾脾、胃、心神。百合亦入胃经,据《药性论》所载∶"除心下急、满、痛",但必须属于虚证方可用之。 四、通补、温中法治疗胃下垂一例 刘某,女,54岁。 初诊∶1990年10月17日。 主诉及病史∶胃脘痞胀、隐痛时发已有数年,加重两个月。饮食甚少,近半月来每日主食不足三两。院痛渐及两胁下。大便少而微溏。夜不安寝,神倦乏力,消瘦,屡经中西药物治疗少效。近查X线上消化道钡餐,谓重度胃下垂,胃小弯在嵴下10cm。胃镜检查诊为慢性浅表性胃炎。 自述曾服补中益气丸及汤剂后,胃脘痞胀疼痛更甚,饮食更少。 诊查∶视其神态疲乏无神,舌质偏淡,舌苔薄白。脉象细而微弦。上腹胃脘及两胁下按之微觉胀痛。血沉、肝功能、B超探查,肝、胆、胰、脾均未见异常。 辨证∶病属胃脘痛。病久脾胃气虚,运化不力,肝气乘侮,故脘痛及胁、痞胀食少。气血不足,心神失养,故神倦,夜寐不安。 治法∶补益脾胃而不使滞气,疏肝和胃,甘缓辛散相合。 处方∶太子参12g淮山药15g炙甘草5g炒白芍15g苏梗10g制香附10g川百合20g麦芽30g薄荷2g(后下)红枣7枚 每日1剂,两次煎服。 二诊∶10月31日。自述服上方5剂,脘腹颇觉舒服,痞胀隐痛等症均见减轻。食欲好转,日进主食四两。续服药7剂,脘胁之胀痛已基本缓解。但近日自觉脐下跳动、脘腹畏寒怕冷,夜寐多梦,精神略振,仍感无力。舌苔薄白,舌质偏淡,脉细。此为中宫阳气不振,痰饮内留,故心神不宁。治再温阳宁神为主。 处方∶茯苓、茯神各12g川桂枝5g白术10g炙甘草5g益智仁10g百合20g酸枣仁10g夜交藤25g大枣7枚 每日1剂,两次煎服。 此方服5剂,自觉脘腹渐暖,脐下悸动亦减轻。再服药10剂,安卧如常时,诸症均渐向愈,每天能进主食六两。至11月中旬复查X线钡餐,胃小弯在髂峭下6cm。 【按语】本例第一方用太子参、山药、甘草、百合等益脾胃而不致滞气,并参用苏梗、香附理气。方中甘草、麦芽、大枣,即甘麦大枣汤意,取麦芽又兼疏肝而助运化,另增薄荷之辛散。全方性味不离甘缓、辛散,调理脾胃,疏达气机。 第二方宗"温药和之"之意,用苓桂术甘汤,加益智仁缓脾胃;另有茯神、枣仁、夜交藤安宁心神。 时下有少数医者有一误解,认为胃下垂均由于中气下陷,一概用补中益气汤、丸,不加辨证,不利于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