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把孩子培养成周恩来,这部电影告诉你

 海棠盈香 2021-12-22
6月1日,有一部电影上映。
前两天,我和朋友一起去看了。
这个电影在剧情上有一些流水帐,戏剧冲突、矛盾、悬念等电影最吸引人的点比较欠缺,很难与那些大制作的大片相提并论。
但唯有一点,成为这个电影最大的看点,那就是看完之后就能明白如何把孩子培养成周恩来那样优秀的人、那样品德高尚的人、那样能力超凡的人、那样能担当起家国重任的人,这个电影就叫《童年周恩来》
影片比较写实,就像是一部纪实电影,大部分剧情是根据历史事实改编的,而且是我在很多文章中读过,能通过想象拼凑出来的,但是看到电影还是觉得自己的想象还是太低级了,电影能反应出来的可比想象丰满强大多了。
周恩来出生于江苏淮安一个没落的封建官僚家族,他从小就有两位母亲:生母万氏、嗣母陈氏,另外还有一位乳母蒋江氏。
母亲给了周恩来完全不同的影响与教育,周恩来之所以成为周恩来,这三位女性功不可没。
影片中形象塑造最接近于真实的是嗣母陈氏,陈氏出生于书香门第,能诗会画,是那种典型的大家闺秀形象,对周恩来性格中传统意义上的温文尔雅君子人格的养成贡献最大。
生母万氏是一个很有能力办事干练的人,如果用虚构的人物形象比的话,我更愿意把她比作《京华烟云》中的姚木兰。周恩来超强的办事能力以及人际交往能力,就承袭于万氏。
影片中对生母万氏的塑造有些崩,演得像林黛玉似的,不过她对儿子深沉的爱都表达出来了。
1946年,周恩来接受了美国《纽约时报》驻南京记者李勃曼采访,在谈到两位母亲时曾说:

嗣母终日守在房中不出门,我的好静的性格是从她身上承继过来的。但我的生母是个爽朗的人,因此,我的性格也有她的这一部分。

乳母蒋江氏则是一个勤劳善良朴实的劳动妇女,是她来自乡土的气息让周恩来不仅是周家的大少爷,而且成为一个懂得劳作接地气的人。

两位母亲在小恩来9岁、10岁时相继因病辞世,周恩来终生都深深怀念着她们。抗战胜利后他在重庆对记者说:“三十八年了,我没有回过家,母亲墓前想来已白杨萧萧,而我却痛悔着亲恩未报。

她们到底是如何教育和影响周恩来的?

周恩来为何会对她们有如此深厚的爱?

可以从影片中一看究竟。

当然造就周恩来的不仅是家中的女性。
因为周家家道中落,周恩来11岁前曾先后在淮安驸马巷周家塾馆(周家自己的)、清河十里长街以北的万家塾馆(生母家的)、十里长街南侧陈家花园塾馆(生母和嗣母一起办的)以及宝应水巷口陈家家塾馆(嗣母家的)、淮安东岳庙龚家塾馆(陈氏表兄弟家)五个地方读书。
在两位母亲去世之后,周恩来来到龚家塾馆读书。
龚荫荪是周恩来的表舅,其母是陈氏的亲姨母。龚荫荪是追随孙中山的革命党人,11岁的周恩来在龚家书房读了严复的《天演论》、邹容的《革命军》,周恩来曾说“表舅是我政治上的启蒙教师”。
这一年,清政府抄了龚家,周恩来读书之路再一次断送了。他为何北上东北来到铁岭投奔伯父,进入了新式学堂继续他的求学之路?
是怎样的际遇,让12岁的周恩来说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影片都根据史实做了情景复原。
周恩来所处的家庭环境、时代背景不可复制。
但母亲对周恩来的培养与教育的确有很多值得思考、借鉴之处。
(本文所有图片来源电影《童年周恩来》海报及剧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