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靓蕾靠笔翻身,贾樟柯《一直游到海水变蓝》三作家用笔改变人生

 怡儿话书影 2021-12-24

  

前几日,李靓蕾用一支笔改变局面,她在社交媒体上发长文从王力宏那里要到了公开道歉和离婚补偿。

她在婚姻中隐忍丈夫出轨,八年生养3子被离婚,最后靠几篇文章绝地反击,一举改变局面,甚至可能改变人生。

一支笔真那么管用么?

李靓蕾在社交媒体上发布5000字长文,有理有据,细节真实,让人信服。

网友说,从李靓蕾的大获全胜发现,能写一手好文章还是很有价值的。

直播短视频盛行的时代,难道我们要看到爽剧大女主翻身,才明白写作的价值么?

不妨和怡儿一起来看看,贾樟柯导演的纪录片《一直游到海水变蓝》,

作家贾平凹、余华和梁鸿的故事告诉我们,他们如何用一支笔彻底改变自己的命运,成为创作出影响自己和更多人心灵的作品。

1 贾平凹,用笔抵抗贫穷和疾病获得文坛地位

50后,出生在陕西商洛市的贾平凹,他因为会写一笔好字,终于找到了一份工作。

背着背篓,带着干粮,他到县里的水利工程指挥部门口转悠,遇见了民兵连长,对方问他要不要去工程部写大字。

特殊年代因父亲背景的影响,贾平凹当时连地质工,养路工的工作都找不到。生活几乎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

忽然有这样一个写字的工作,贾平凹连连点头说愿意。

他在说这些的时候,好像在说别人的事。

这个写字的工作,几乎改变了贾平凹的人生。

他从写字的工作开始,在西安读大学,做编辑,开始写小说和散文。

上世纪80年代,年轻的他写小说散文,受过西方文学的影响,他还不知道自己的未来在哪里。

有一天,贾平凹和朋友回家乡小住,因为感冒去诊所注射,不当心传染了肝炎。

染病的十五年,贾平凹说是他的终生痛苦和终生快乐时间。

那些年,他开始站在商洛故乡看世界的写作命题。

商州系列《商州三录》《鸡窝洼人家》《浮躁》等影响文坛的中篇长篇作品,都在这个时间完成。

贾平凹的文字里有商州的自然,有现实人情,有真实人性,更有对故乡浓重的情感。

“你出生在那里,就有一半死在那里,所以故乡是血地”

贾平凹笔下的故乡就像他的文字,故乡是血地。这是他用笔表达对故乡情感的独特方式。

他的故乡之笔,彻底改变了他的命运。今天的他早已是文坛名家,获得很多文学奖项,他的作品影响了很多人。

一支笔能如何改变一个人的命运?

贾平凹用笔抵抗贫穷谋得生存,又用笔化解疾病的痛楚,更用笔获得了写作的命题和文坛地位,他还用笔深沉凝望故乡。

他笔下的文字还影响着另一些热爱文学人的命运。

2 余华 ,用写作走出故乡 满足现实得不到的愿望

60后的余华出生在浙江杭州,两岁的时候全家搬到海盐。

和贾平凹一样,他用笔走出故乡。

跨越十年代际的余华,没有经历过贾平凹谋生的艰难,但他经历了别的。

他生活的地方,天气炎热,到睡中午觉的时候,他总想到隔壁医院的太平间呆着,那里很凉快。笑着说这些的他,出生医疗世家,早早见过生死。

余华因为儿时的经历,对诗人的“死亡是凉爽的夜晚”这句话感同身受。

他笑着说曾经,一个女孩写字条批评他不爱惜书,其实是因为喜欢他,这个故事不知是不是因为他最喜欢改编结尾。

余华的烦恼,是他在恢复高考的那两年没有考上大学,被迫做了牙医。

“我在“牙齿店”干了五年,观看了数以万计的张开的嘴巴,我感到无聊之极,我倒是知道了世界上什么地方最没有风景,就是在嘴巴里。”

“我非常不喜欢这个工作,我的一生就这样度过么”

余华很想改变现状,他最看重县里文化馆的工作,他发现他们经常在街上逛,其实是采风吧。

余华决定依靠写作的本事进入文化馆。

他写小说,胆子很大地投稿给《人民文学》和《收获》这样顶级的文学杂志,然后再投给《北京文学》。

有一天,他接到北京的长途电话。要他去改稿,那个时候的改稿可以享受干部待遇。

他兴冲冲 买了张火车站票就去了,编辑让他改一个更光明的结尾,他说没问题,很快改好。这正好发挥他善于改编故事结尾的本领。

从北京回来,余华顺利调到了文化馆,终于实现了他换工作的心愿。

又有一天,他接到了三封约稿函,摆在桌上给爸爸看,爸爸说,你这是干什么?余华乐呵呵说,这是出名了啊。

他的命运从此发生很大的变化。

今天余华早已凭借自己的作品,获得国内外诸多文学奖项。

《许三观卖血记》中水灾带来了饥荒之年、《活着》中福贵身边的亲人接连去世、《兄弟》更是写出了人的精神异化,以及普通老百姓所遭受到的迫害。

在余华的小说中有很多苦难宿命的意识,有贫穷饥饿还有暴力和死亡。和他乐呵呵的样子,实在不太相似。不管怎样,他改变了人生。

余华曾写过写作对他人生的改变。

“我现在越来越相信这样的话──写作有益于身心健康。

当现实生活中无法实现的欲望,在虚构生活里纷纷得到实现时,我就会感到自己的人生正在完整起来。”

写作赋予余华什么呢?

写作给他梦寐以求的工作,实现现实生活中无法实现的欲望。比如乐天的他偏偏写沉重的文字。

写作改变的不仅仅是他功成名就的肉身,还有他的内心世界。

3 梁鸿,用笔抚慰故乡亲情之痛

70后的梁鸿,今天的她早已是北京知名高校的文学院教授。

和写虚构小说出名的贾平凹余华不同,她是写非虚构作品出名的。

现实中的梁鸿似乎比沉稳的贾平凹更流露情感,比乐观的余华更敢表达疼痛。

她的痛在故乡和亲人之痛,尤其是亲人。

梁鸿在说起自己生活时,用了“背叛“这个词。她认为自己现在生活越来越好是对过去生活的一种背叛。

她出生在河南邓州的梁庄,那是一个普通的河南村庄,梁鸿在这里出生长大。

早已在北京安家的梁鸿用十多年时间,行走在北京和梁庄之间,在父亲和姐妹的陪伴下,走访乡民,写下梁庄三部曲,里面讲述一个个个体命运的真实故事。

她把这些文字写成非虚构作品《出梁庄记》《中国在梁庄》等系列作品。

梁鸿想用这种方式,重新走近故乡,而不仅仅是用学者的方式去研究和理论判断。

“与其说《中国在梁庄》是一部乡村调查,毋宁说是一个归乡者对故乡的再次进入。重回那片土地,感受那片土地上亲人们的精神和心灵。”

梁鸿在书中这样讲述她的归乡之作。

在影片中,梁鸿更多流露出一种对故乡中亲人间的眷恋和疼痛感。

“有一次,她站在路边等我,有点羞涩”,她难忘中风多年的妈妈,勉强站起身,等待女儿的样子。

妈妈不在了之后,梁鸿的爸爸曾有一次想要和另一个女人结伴,因孩子们反对而作罢。有天,他再看见这个女人,“和那个女人抱在一起痛哭。”

后来的梁鸿,明白了爸爸的艰难。

很多时候,没有母亲陪伴的家,是爸爸和大姐在支撑着。

片中有梁鸿爸爸给大女儿的信

“秀梅啊,爹哭出声,女儿的心已操碎,像我女儿这样的太少了”

梁鸿努力在掩饰的痛,从她爸爸和姐姐的信中流露出来。

亲人在的地方就是故乡。曾经她儿时家庭的艰难,和对故土的眷恋交织在一起。

梁鸿让儿子说河南话,带儿子回故乡探访拜祭亲人,告诉他故乡的故事。

文字对梁鸿意味着什么?

她用一支笔,抵达内心对故乡亲人无限的眷恋和心灵触碰。她因为这支笔也许会减少那种生活得好就是“背叛“的痛楚。

这支笔还引发更多人和故乡亲人间的精神共鸣。

就像那封梁鸿的父亲写给大女儿的信,文字真的可以直抵心灵深处,表露真实情感。

写在后面

《一直游到海水变蓝》的最后,乐呵呵的余华说起,他小时候游泳,看见故乡的海是黄色的,就一直游,想要游到海水变蓝。

这里藏着一个小镇青年想要游到未知世界的愿望。也似乎寓意作家们 ,渴望改变人生的诗意和不可测的命运。

一支笔究竟能如何改变人生?

对于正在风口浪尖的李靓蕾,这支笔会让她争取到应得的尊重和法律允许的利益。

对于身处不同年代的贾平凹、余华、梁鸿,他们用一支笔抵抗贫穷疾病,和不喜欢的工作,更抚慰故乡亲情之痛。

《一直游到海水变蓝》这部纪录片的导演贾樟柯,也用导演之笔触摸故乡平凡生活,改变了自己人生。

一支笔的背后,是个体命运在时代洪流中的主动抗争和积极安慰。

哪怕我们读过书,写过字,也要更积极主动地思考和行动。

当我们笔下显现文采、逻辑。思想和行动,一支笔能改变的,是更主动的人生。

就像影片中的余华,一直游到海水变蓝。

今日话题:

你是否尝试过用笔改变生活,甚至人生的经历?不防在评论区分享一下。

@怡儿话书影,运用书影故事力,给生活加点能量。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