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桃花盛开,与你共赴执子之手的约定!

 格桑梅朵的草原 2021-12-24


国风●周南●桃夭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灼灼其实,

有蕡其实,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

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桃花怒放千万朵,色彩鲜艳红似火。

这位姑娘要出嫁,喜气洋洋归夫家。

桃花怒放千万朵,果实累累大又多。

这位姑娘要出嫁,早生贵子后嗣旺。

桃花怒放千万朵,绿叶茂盛永不落。

这位姑娘要出嫁,齐心协手家和睦。


这首诗非常有名,即便只读过很少几篇《诗经》的人,一般也都知道“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这是为什么呢?无非有这样几个原因:第一,诗中塑造的形象十分生动。拿鲜艳的桃花,比喻少女的美丽,实在是写得好。谁读过这样的名句之后,眼前会不浮现出一个象桃花一样鲜艳,象小桃树一样充满青春气息的少女形象呢?尤其是“灼灼”二字,让人顿时感觉照眼欲明。

第二,短短的四字句,传达出一种喜气洋洋的气氛。“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细细吟咏,一种喜气洋洋、让人快乐的气氛充溢在字里行间。“嫩嫩的桃枝,鲜艳的桃花。那姑娘今朝出嫁,把欢乐和美带给她的婆家。”你看,多么美好。这种情绪,这种祝愿,反映了人民群众对生活的热爱,对幸福、和美的家庭追求。

第三点,这首诗反映了这样一种思想,一个姑娘,不仅要有艳如桃花的外貌,还要有“宜室”、“宜家”的内在美。


诗中用“桃之夭天,灼灼其华”来比喻女子的美好,那什么是美呢?

春秋时期楚国的伍举就“何为美”的问题和楚灵王发生了争论。伍举说:“夫美也者,上下、内外、大小、远近皆无害焉,故曰美。若于目观则美,缩于财用则匮,是聚民利以自封而瘠民也,胡美之为?”(《国语·楚语》)

很清楚,伍举的观点是“无害即是美”,而且要对“上下、内外、大小、远近”各方面都有分寸、都无害才能称为美,这种无害其实也就是对待事物要和中。《中庸》上写得很清楚“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这就说明了,不管做什么都有理有节才能称为美。“聚民利以自封而瘠民也,胡美之为?”意思是说,统治者重赋厚敛,浪费人力、物力,对待欲望不知节制,就不是美。


了解了这些,我们回头再来看看《桃夭》篇,对它所反映的美学思想,恐怕就更好理解了。在当时人的思想观念中,艳如桃花、照眼欲明,只不过是“目观”之美,这还只是“尽美矣,未尽善也”,只有具备了“宜其室家”的品德,才能算得上美丽的少女,合格的新娘。

《大学》云:“宜其家人,而后可以教国人。”这里也是一语道破家、国之间的关系。家庭是社会的最基本单位,家庭的巩固与否与社会的巩固与否关系十分密切。“宜家”是为了“宜国”,可见作者在这里反覆强调“宜而室家”,是有深意的。


写过《诗经通论》的清代学者姚际恒说,此诗“开千古词赋咏美人之祖”,并非过当的称誉。

自这首诗以后,用花、特别是用桃花来比美人的层出不穷。如魏·阮籍《咏怀·昔日繁华子》:“夭夭桃李花,灼灼有辉光。”唐·崔护《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宋·陈师道《菩萨蛮》词:“玉腕枕香腮,桃花脸上开。”他们各有特色,但是无不受到这首诗的影响,只不过影响有大小,运用有巧有妙而已。


《桃夭》所写的是鲜嫩的桃花,纷纷绽蕊,而经过打扮的新嫁娘此刻既兴奋又羞涩,两颊飞红,真有人面桃花,两相辉映的韵味。诗中既写景又写人,情景交融,烘托了一股欢乐热烈的气氛。

诗人在歌咏桃花之后,更以当时的口语,道出贺辞。第一章云:“之子于归,宜其室家。”也就是说这位姑娘要出嫁,和和美美成个家。第二、三章因为押韵关系,改为“家室”和“家人”,其含义更为递进。


《桃夭》以桃树开篇,桃树属于木本科,而草木含有生生发之意。在这首诗中,作者用桃夭比喻少女,其中也暗含了生发之意。

《易经·序卦传》写到:“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义有所错。”,也道出了:男女也就是阴阳,阴阳动,万物才能合化而成。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当大红的喜帕盖住娇羞的面庞,女子迎来了一生中最美好的一天。这一天,满树的桃花盛放;这一天,和煦的阳光媚人;这一天,我等着你,等着与你共赴一场执子之手的约定。


关注“格桑拉姆”,在文字中游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