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父母要求得了抑郁症高三儿子上进,做错了吗?

 舍得付出 2021-12-24

知乎上有这样一个问题:“我要求上高三的儿子上进,有错吗?”

这位父亲诉苦道:

高考在即,孩子怎么都不肯回学校,整天把自己锁在房间,不知在干什么,有时骂他两句就开始抽泣,一点也不知道上进。

图片

抑郁症患者的家人们,很容易陷入同样的误区——只要患者想努力改变,提升自己,病就会有所好转。

真的是这样吗?抑郁症整天躺在家里是不想上进吗?

其实并不是。

抑郁症是器质性病变,患者的脑部和肢体出现问题。但由于病源不明确,大多数患者都要经历一番波折,才能搞清楚自己“到底怎么了”。

即使确诊是抑郁症,很多人的反应却是:抑郁症?好解决啊!努力一点就可以克服了!然而,这就像相当于让哑巴演讲,让瞎子看地图,让聋子听音乐,根本是不可能的!

医学发达的21世纪,疾病的神秘面纱早已被揭开,可如何与抑郁症患者相处、如何科学看待抑郁症?我们仍有太多误区。

01
为什么我们无法停止抑郁?

心理治疗师Richard O'Connor,本身也是一名抑郁症患者。他发现:

抑郁症患者眼中的世界和正常人不一样,看起来更加灰暗、扭曲、古怪,并且充满了死亡气息。

一组医学数据表明:抑郁症患者的大脑额叶有不同程度的损害,存在工作记忆、反应监控、抑制监控等广泛执行功能障碍。

所以,抑郁症伴随着认知功能损害。一句“你吃了吗”,正常人听起来只是打招呼,抑郁症患者却会感到恶意和伤害。

图片

我接触的一些抑郁症患者,都提到:当家人朋友要求他们“克服”“努力”“上进”时,他们感觉就像内心好不容易愈合的伤口,又被撕开一道口子。

一位抑郁症患者久不痊愈,住进精神病院,朋友来探望他,恨铁不成钢地说:你太自私了!完全不考虑你父母!

患者当场崩溃,冲到母亲脚下,抱着她的腿痛哭,惊动了整层楼的医生护士。那之后,再也没人敢去探望他。或许他的家属朋友也很困惑:该如何帮到抑郁症患者呢?

需要了解一个前提:抑郁症患者之所以固执于伤害自己,是因为除此之外,他们不知道自己还能做什么。

辞职、宅家、葛优瘫,这是你眼中的抑郁症患者,站在正常人的角度,或许会忍不住念叨两句“你怎么这么颓废呢?”

但站在抑郁症患者的角度,这已经是他们拼命努力的结果。光是完成“躺着”这个动作,他们就要经历一场艰难的博弈。

图片

Connor认为,人可以通过体验改变来成长,抑郁症患者却会生出对改变的恐惧,进而发展出歪曲现实的防御机制:

我不行;我做不到;我糟糕透了;我没价值……

重度抑郁症患者,每完成一个动作,心理都像破壳鸡蛋一样摇摇欲坠,随时面临崩溃的危险。所以,不要苛责抑郁症患者,他们光是继续活着就属实不易。

并且,他们需要适当的“颓废”。为了缓解抑郁痛苦,患者发展出来一些技巧,通过徒劳的努力来远离改变的恐惧。比如:离群索居,紧闭房门,干一些别人看来很无聊、却能给他们提供力量的事。

就像画地为牢,困住了自己的未来和前途,但短时间内,能够让患者抑郁情绪得到极大的改善,因为这有一个重要的功能:帮助抑郁症患者摆脱抑郁的习惯。

02
如何帮助患者摆脱抑郁习惯

Connor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抑郁症患者如何被习惯纠缠:他的母亲38岁时,不堪抑郁症困扰,在头上套塑料袋开煤气自杀,同时服用致死量安眠药。

母亲的尸体被发现时,面容非常平静,Connor被母亲“一心求死”的状态震撼了,很长一段时间,他都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患上了抑郁症。

直到他的问题越来越严重:从过度饮酒,到酗酒;从孤僻,到远离朋友;从不上进,到无法工作……

15岁目睹母亲自杀后,Connor的生活习惯越来越坏,日子越过越糟糕,家人朋友都不理解他“怎么了”。成为心理治疗师后,他才意识到这一切都是抑郁症作祟。

图片

如今,他作为心理治疗师已经工作了30年,疗愈抑郁症的过程中,他把精力主要花在改变抑郁的习惯。

抑郁的习惯分为两种:思维习惯,包括以偏概全、非黑即白、消极负面等;行为习惯,比如酗酒恶习、自残自伤、物质成瘾、药物成瘾等。

在改变的过程中,Connor得到了很多人的帮助,抑郁习惯戒除后,抑郁症也大为缓解。

这些人有一个共性:温暖、包容、尊重。

他们知道:抑郁症是病,用语言引导患者积极向上是没用的,要从行为上陪伴患者慢慢改变习惯。

比如,当患者在家颓废了一整天,不要催他起来,而是为他关上灯、关上门,营造他觉得舒服的环境;

当患者瘫在地上呻吟痛苦,不要指责他,而是静静倾听,甚至陪着他一起瘫在地上。

这份积极和温暖,能够减轻患者的抑郁情绪,当他感到自己好多了,才会主动走出舒适区、配合治疗,病情才能得到好转。

图片

03
我们要如何与患者相处?

抑郁症就像一处暗巷,能够照亮它的只有人性的光辉。

研究幸福的专业人士认为,幸福分为快乐和满足感。抑郁症患者无法靠自己创造快乐和满足,更多需要外界的给予。

家属对抑郁症患者的辅助疗愈,也要从这两个地方切入。

不要追责,不要特殊化。

抑郁症是疾病,会带来痛苦,我们应当允许患者做自己喜欢的事,好缓解痛苦。

哪怕这件事在正常人看来非常离谱,只要在合乎道德法律,就不妨给出支持,给予患者更多疗愈的空间。

帮助患者用“轨迹法”回忆幸福往事。

轨迹法是指:将记忆中的生动画面,和一些具体的标志联系起来,比如不同颜色的气球、汽车玩具、花朵、书。

患者需要回想幸福的事情,然后把这些事情和标志联系在一起。看到花,就想到喝一杯香喷喷的奶茶;看到黄色小汽车,就想到冬日里晒着暖暖的阳光。

一组实验证明:轨迹法联想幸福往事获得的积极情绪,能够让抑郁情绪较快得到消解。

多一些支持,少一些偏见。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成长节奏,同样的抑郁症患者,走出疾病的速度也不同。有人快,有人慢;有人反应强烈,有人不声不响。

要允许这些不同存在,你的包容,对患者来说就是一种路标。当他意识到自己无法从抑郁习惯中得到满足感、使命感,才会有动力追寻真正的幸福。

治疗抑郁症是一场漫长的旅途,但改变是可能的,人的本能就是把自己变成希望的自己,只是需要时间和过程。

给患者温暖的包容,陪伴他做足够多的练习,新的、健康的习惯在他们大脑中建立起来,最终,会成为他们的一部分。

图片
图片

作者信息

作者:壹点灵主创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