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永遠的石庫門】118-煤球爐、煤餅爐、煤油爐

 井蟾斋主 2021-12-25

先前

舊里的老石庫門沒有煤衛設施

燒水、煮飯使用的是以煤做爲燃料的煤爐

早期爲煤球爐

燃燒用煤末做成的煤球

後來改用煤餅爐

燃燒以上有小孔的餅狀蜂窩煤

煤餅爐與煤球爐的構造稍有不同

增加了底部可以開關的小門

能使煤火保持不熄滅

以便隨時打開使用

此外還有煤油爐

多用於早晨熱牛奶、熱泡飯

或者煤爐不夠用時救救急

118-01-威海路583衖7、9號復原陳列 (2010)

118-02-唐山路952衖 (2011)

118-03-安慶路 (2012)

118-04-蓬萊路 (2016)

118-05-天潼路814衖 (2009)

118-06-七浦路104衖 (2012)

118-07-平涼路 (2008)

118-08-梧州路245衖 (2009)

118-09-浙江北路392衖 (2012)

118-10-天潼路814衖 (2011)

118-11-天潼路814衖 (2009)

118-12-泰康路274衖 (2016)


微  博  評  論

@老Q識途:

煤球(餅)爐,

阿拉小辰光也叫“風爐”,

相應額就挪煤油爐叫“洋風爐”。

阿拉4、5歲開始就是學勒幫姆媽生風爐,

後來一直生到40歲才用了煤氣竈。

叠個“風爐”最鼎盛時期,

來勒上海應該有幾十萬只伐?(可能伐止)

@生命維生素HAPPY每一天:

吾生額爐子下面是有個小拉門。

@井蟾齋主:

加一只新煤餅,關上小門,第二天早上打開接著燒。

@生命維生素HAPPY每一天:

關小門時要留條小縫,

這是技術活,要保證煤餅燒到第二天早上不滅掉。

@老壺嚼早:

風爐應叫封爐,下面小風門可插、關上封過夜。

故曰:煤球(餅)封爐。

@老Q識途:

格麽,“洋風爐”還是“洋封爐”呢?。

糾結額。

@老壺嚼早:

封爐=火油爐,因用時點火,不用熄火

(挪只洋封爐封封忒,故曰洋封爐)。

@井蟾齋主:

搜索了網上關於煤爐的文章,皆稱之為“風爐”。

@婁先生-建築

那個年代,煙囪冒煙、機器轟鳴,是發達,

環保意識是2000年以後事。

生煤球爐也有認識過程,

每天早晨把爐子拎到衖堂裏,把昨天的煤灰拆清,

用舊報紙墊在爐膛底,上面放幾根木柴,

點燃報紙再將木柴引燃,

再放煤球,後來改蜂孔煤餅。

我常生爐子,模索技巧,

木柴未引燃時放煤球,

往往冒出黑煙,嗆死人了。

@婁先生-建築:

有了煤餅爐,不用天天生爐子,

將爐子下面爐門關上,可過一個晚上,

明日早晨爐門開後,煤餅又燃繞了,

上面再加一個新的煤餅就接上了。

@井蟾齋主:

其實煤球爐也可以封。

用煤屑加水調成的糊,覆蓋在煤球上,再壓上圓形鐵板

。最後用火鉗在中央捅箇小小的透氣孔。

但概率沒有煤餅爐高。

以前,我常封。

@老Q識途:

我丈人是汽修技師,手巧。

老早辰光,伊自嘎從啥地方弄了一大油桶,

截掉上端一部分,弄來爐芯耐火泥,

自嘎加工好爐篩爐門,

做了一只人可以直立炒菜高度額大風爐

(伐像如圖小煤球爐忒低需要下面用磚石墊起來,伐穩),

火頭旺又保溫,鄰里看到好,儕請伊幫了做一只。

@老Q識途:

本來我伐想就叠只問題辯,

但是一定要港是煤球(餅)爐可以封起來過夜所以叫“封爐”,

我倒要問了,

一是當時因計劃供應煤球伐夠燒,

相當多人家並伐封過夜(可以少燒一只),

二來生煤爐為減少煙霧且快點讓煤球旺起來必須搧旺爐火,

叫風爐有何不可?

覅忘記搭煤爐配套額就是一把濟公式破芭蕉扇。

@袖手蹲:

空氣汙染制造者。

@魏泰康的blog:

那個年代是千家萬戶煤球爐,也沒有什麼“霧霾”之擾。

@立冬松鼠:

迪格叫洋油爐子,老式嗰;

洋風爐確實就是煤球爐,

用洋鉛皮或洋油桶做爐殼,下有爐排,耐火爐腔,

上面是翻砂格生鐵爐罩,

擱鍋子、封爐子格生鐵爐蓋一應俱全;

還有爐鉤,當然少弗脫格破蒲扇;

儕是相對於土竈頭而言起格俗名。

煤球爐子封爐子過夜用濕煤屑粉。

@立冬松鼠:

兒時,我也很迷惑,

煤球爐為什麽又叫洋風爐?

有些人家在點燃引火柴後放入幾個煤球,

再套上個帶手把的小煙囪

(這樣的人家隔夜不封爐子,省煤球),

原來這也是外國人帶進中國的;

中國人的簡易竈具叫“行竈”,

農村裏最簡單的竈具叫“鏊子”,

生鐵鑄的只有三個腳的圓鐵板,烙饃用的。

@婁先生-建築:

還有一種爐,

用寬的燈芯布浸在火油中,

搪瓷蓋中開個槽,燈芯抽出,

點燃可燒,只能加熱用,

叫火油爐,是西洋傳來。

@立冬松鼠:

對,洋油爐,有寬燈芯條與多棉條之分,

但油煙都很大;

文革中期流傳改良型的有汽化燃燒式的藍火煤油爐(不叫洋油爐了)

由細密多孔的內進氣孔罐與外進氣孔環形成,

煤油“爬上”環形燃燒室後汽化,

與從小孔進入的空氣混合,充分燃燒,沒有油煙。

@小鹿不叫斑比TWO:

我家都有過,我很驕傲。

@魏泰康的blog:

那個時候是60年代末,是自己做的,

要有一定的鈑金技術。

一直沿用到80年代,

火油有零拷,棉繩芯也有買。

@立冬松鼠:

我的同學是個上海灘小有名氣的拼裝永久PA13型的巧匠,

我常常當他的下手;

等我下鄉時他為我做了個小巧的煤油爐,

零拷一角錢煤油可以燉爛個小母雞;

多年後我回滬時,便把它留給了房東。

城市煤氣化後那些爐子都完成了歷史使命。

@老Q識途:

阿拉儕做過,

70年代最吭了,

厭倦了文革“階級鬥爭”政治氛圍的工人階級,

開始直面動亂造成的物質貧乏,

利用工廠資源和掌握的技能,

會避人耳目在上班辰光做點實用額器具,

格叫做“私生活”。

@井蟾齋主:

各顯神通,開始講點小樂胃。

@南山紅楓:

我印象中,“洋風爐”指的是老式的煤油爐。

就是用寬帆布做燈芯的,

有二芯、三芯之分,一般用來加熱,煮牛奶,

也可以下下面,煎個蛋什麽的。

@紫雪糕KDS:

小時候對這個東西很著迷啊,

特別點火的時候,要拿跟小棒頭伸進去。

@瞎七搭八雜七雜八:

洋風爐是火油爐,煤爐叫煤球風爐。

@井蟾齋主:

雖在同城,叫法也不一樣。

@高參88: 

大概是1967年上海風行手工自制“洋風爐”,

一股風吹來,家家戶戶動手做“洋風爐”,

後來市面上火油斷貨,再後來就有憑票供應火油。

你們還記得嗎?

@井蟾齋主:

那時的“時髦”。

@高參88:

還有做金魚缸,把學校課桌椅上的角鐵拆了下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