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成都市石笋街小学刘燕——“双减”背景下的一个教学日的作业设计尝试

 自主发展 2021-12-25

教师介绍


    刘燕  全国课改先进个人、成都市优秀青年教师、金牛区拔尖人才、金牛区第四届最美女教师。在教学上十分重视数学本质意义的建构,注重学生的知识技能目标的达成,思维能力的提升,数学活动经验的积淀,关注学生学习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尊重生命成长的规律,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教学有深度,有温度,也有宽度。


    设计背景

“双减”政策的落地,让我们对“增质提效”的课堂教学方式和效果进行研判和思考,一方面要及时梳理清楚原有的好经验,另一方面应该而且必要将作业的设计纳入一个教学日的科学合理的安排之中。以下我将以《圆柱的体积》一课为例,将“前置作业”、基础性作业、综合性、拓展性作业在一个教学日的学习过程中进行合理的、有效的设计,努力做到“减负不减质”,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时间和课后服务时间加强学生作业指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实践管理能力,引导学生在学校生活中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

首先做教材、学情简析,由此开启一个教学日。
课题:圆柱的体积
教学内容:  苏教版六下P15-16例4、试一试、练一练,P17练习三第1-2题。
教材简析:
圆柱是一种含有曲面的几何体,其体积的认识和计算有一定难度。教材将本课学习安排在“圆柱的认识”和“圆柱的表面积”的学习之后,让学生能经历和参与有序的探究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的变换过程,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和公式的推导过程,为学习圆锥体积打下坚实的基础。教材旨在初步建立空间概念,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形象思维,提高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学情分析:
高年级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增强,这为学生的自主探究及合作学习创造了有利条件,他们已经掌握了一些几何知识,了解并掌握把圆这个曲面图形转化成长方形的方法。但学生的立体空间观念还不是完全成熟,形体之间的转化还有一定的困难,对于一部分同学来说,把圆柱体转化成长方体的过程中,圆柱体的高、底面圆的周长与转化后的长方体的长、宽、高在方向以及数据上的对应关系是一个较为复杂的关系,正确合理地理解它并建立对应的空间观念需要学生静心思考、比对和领悟。针对学生的实际,教学中主要采用观察、比较、操作等方法,组织学生探索规律、归纳总结,体验知识的生成和形成过程。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和实践活动,了解圆柱体积(包括容积)的含义,进一步理解体积和容积的含义。
2、经历“类比猜想——验证说明”的探索圆柱的体积的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圆柱的体积,并会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体会将旧知转化成新知的过程。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经历“类比猜想——验证说明”的探索圆柱的体积的计算方法的过程。
教学难点:
类比、转化思想的合理、有效渗透。
教具准备:
圆柱的体积”学习单,作业本。

    一:课堂教学部分(20+10+10)——前置作业、课堂作业的设计

(一)20分钟的学生小组学习部分:
【以 “前置作业”开启探究内容。学生以“圆柱的体积”学习单为载体,开展小组探究学习,在组长的带领下进行20分钟的小组学习。学习单的设计既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核心又是作业设计中基础必备的一环。从组长带领组员学习“我的目标”开始,通过小组的逐条学习,把整个班级的学习化整为零,散落成12个学习小组,让小组的成员在组长的带领下学习。学习单搭建了适合每个学生需要的思考点,方便独立学习,把核心知识通过各个分解动作让学生逐一探索,并把自己独立思考的过程记录下来,最终在同学共同学习的过程中掌握。

(二)、10分钟全班质疑、答疑
生:我在把圆柱体转化成长方体的过程中,这个长方体的长相当于圆柱的什么,宽是圆柱的什么,高是圆柱的什么总是比较混乱,该怎么办呢?
生:看图的时候得有想象力,如果有动画演示,就可以很快解决这个问题了。
师:为了直观、形象的帮助像上面一样有这个困扰的同学,我们一起再观看课件动画。
【圆转化成近似长方形的过程,使学生很容易猜想出圆柱体也可以转化成近似的长方体来得出体积公式。在推导圆柱体积公式的过程中,要求学生想象:“如果把圆柱的底面平均分成32份、64份……切开后拼成的物体会有什么变化?”学生虽然能说出“拼成的物体越来越接近长方体。” 但是,到底拼成的图形怎样更接近长方体?演示动画后,学生不仅对这个切拼过程一目了然,同时又加深理解了圆柱体转化成近似长方体的转化方法。】
(三)10分钟组内过关和当堂检测。
【组内过关】(课内完成 3分钟)

【“组内过关”由组长负责,因为是前置作业,学生在昨天的延时是就会完成大部分,剩下的“组内过关”的题目在家中5分钟就可以完成,旨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增强独立思考的自信力方面,所以组长检查即可,一般3分钟就能完成。】
【当堂检测】(课内完成 5-7分钟)

【“当堂检测”是在基础性作业——“组内过关”的基础上的教材上的2——3道练习题,旨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有一点灵活和综合度,加深学生运用刚学到的知识的运用能力。】

    二、单独辅导部分(午休时间的一半左右)

以下作业是班级中极少数同学的“前置作业”,利用中午的时间进行单独辅导。
从作业中可以看出:
1、该生存在的问题很突出,在理解圆柱转变成长方体的过程中,没有将左图和右图在相应的位置进行对比和联系,不具备完整的知识迁移能力。但幸运的是找到了半径和宽的对应关系、找到了圆柱地面周长的一半与长方体的长的关系,可惜的是在文字的表达中没有用语言表述出来;另外,圆柱的高与转化后长方体的高是相等的这一对应关系是一个缺失的要素。
2、没能在独立思考的环节有耐心和意志力努力进行深入的思考,很明显思考停留在表层。

辅导对策:

1、引导和鼓励该生独立改正、补充和调整自己在经历了课堂学习后,对这个错误的修正。

2、针对改正后的部分进行辅导(这是知识、能力上的辅导)

3、鼓励并提出改进计划:相信自己可以完成的更完整,多写出一些自己的想法,不管是对还是错,希望能大胆表达。


    三、延时作业指导部分(30+10)

延时时间一般为两个小时,我们安排数学作业时间为40分钟,其中30分钟做综合、拓展作业,10分钟完成第二天的前置作业,即圆锥的体积学习单。


    设计反思

课堂实施的目的是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上的润物无声、螺旋有得的,学生从每堂课结束的所得所悟是促进每个学生成长的必要因子,多个因子的良好累积,成长才被我们看得见;课后的练习必不可少,要找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学后发展区精选练习,锻炼学生的意志力和思维力,给予及时的帮助和鼓励,助其窥见数学的美、喜欢的美。

分享收藏点赞在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