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名词解释 - 内科学

 诏安县医院老叶 2021-12-27

一、呼吸系统疾病

1.慢性支气管炎

是指气管-支气管黏膜及其周围组织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临床上以咳嗽、咳痰为主要症状,或有喘息,每年发病持续 3 个月或更长时间,连续 2 年或更长,并排除具有咳嗽、咳痰、喘息症状的其他疾病。

2.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

是一种常见的、可以预防和治疗的疾病,其特征是持续存在的呼吸系统症状和气流受限,通常与显著暴露于有害颗粒或气体引起的气道和(或)肺泡异常有关。

3.慢阻肺急性加重(AECOPE)

慢阻肺急性加重是指咳嗽、咳痰、呼吸困难比平时加重,或痰量增多,或咳黄痰,需要改变用药方案。

4.支气管哮喘

是一种以慢性气道炎症和气道高反应性为特征的异质性疾病。主要特征包括气道慢性炎症,气道对多种刺激因素呈现的高反应性,多变的可逆性气流受限以及气道重构,大多可自行或经治疗缓解。

5.哮喘持续状态

哮喘持续状态指的是常规治疗无效的严重哮喘发作,持续时间一般在 12 小时以上。

6.气道高反应性(AHR)

是指气道对各种刺激因子如变应原、理化因素、运动、药物等呈现的高度敏感状态,表现为病人接触这些刺激因子时气道出现过强或过早的收缩反应。

7.不典型哮喘

指患者没有喘息状态,患者可有发作性咳嗽、胸闷等其他症状。包括咳嗽变异性哮喘、胸闷变异性哮喘

8.支气管扩张症

主要指急、慢性呼吸道感染和支气管阻塞后,反复发生支气管化脓性炎症,致使支气管壁结构破坏,管壁增厚,引起支气管异常和持久性扩张的一类异质性疾病的总称,主要症状有慢性咳嗽、咳大量脓性痰和(或)反复咯血。

9.原发综合症

原发病灶中结核分枝杆菌沿着肺内引流淋巴管到达肺门淋巴结,引起淋巴结肿大。原发病灶、淋巴管炎和肿大的气管支气管淋巴结结核,合称为原发综合症。

10.Koch 现象

机体对结核分枝杆菌再感染和初感染所表现出不同反应的现象称为 Koch 现象。

11.结核性风湿症

少数结核病患者可以有类似风湿热样的表现,多见于青少年女性,常累及四肢大关节,关节附近结节性红斑或环形红斑,间歇出现,称为结核性风湿症。

12.Horner 综合征

肺上沟癌是肺尖部肺癌,可压迫颈部交感神经,引起病侧眼睑下垂、瞳孔缩小、眼球内陷,同侧额部与胸壁无汗或少汗,称为 Horner 综合征。

13.类癌综合征

在燕麦细胞和腺癌中可见到 5-羟色胺分泌过多引起的喘息,阵发性心动过速,皮肤潮红,水样腹泻等症状。

14.肺血栓栓塞症(PTE)

为来自静脉系统或右心的血栓栓塞肺动脉或其分支所致的疾病,以肺循环和呼吸功能障碍为其主要临床和病理生理特征。

15.肺源性心脏病

指由支气管-肺组织、胸廓或肺血管病变导致肺血管阻力增高,产生肺动脉高压,继而右心室结构或(和)功能改变的疾病。

16.肺动脉高压

是由多种已知或者未知原因引起的肺动脉压异常升高的一种病理生理状态,血流动力学的诊断标准为:在海平面,静息状态下,右心导管测量平均肺动脉压(mPAP)大于或等于 25mmHg。

17. 胸腔积液

正常情况下胸膜腔内有一层很薄的液体,在呼吸运动时起润滑作用,它的滤出和呼吸处于动态平衡。任何因素使胸膜腔内液体形成过快或吸收过缓,即产生胸腔积液。

18.类肺炎性胸腔积液

指肺炎、肺脓肿和支气管扩张等感染引起的胸腔积液,如积液呈脓性则称脓胸。

19.胸膜反应

指抽液时发生头晕、冷汗、心悸、面色苍白、脉细等表现,应该立即停止抽液,使患者平卧,必要时皮下注射 0.1%肾上腺素 0.5ml,密切观察病情,注意血压变化,防止休克。

20.Hamman 征

左侧少量气胸或纵隔气肿时,有时左心缘处听到与心跳一致的气泡破裂声,称为 Hamman 征。

21.ARDS(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是指由肺内外致病因素所导致的急性弥漫性肺损伤和进而发展的急性呼吸衰竭。 

22.系统性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

指机体失控的自我持续放大和自我破坏的炎症瀑布反应。 

23.呼吸衰竭

是各种原因引起的肺通气和(或)换气功能障碍,使静息状态下亦不能维持足够的气体交换,导致缺氧血症伴(或不伴)高碳酸血症,从而引起一系统病理生理功能和代谢紊乱的临床综合症。

24. I 型呼吸衰竭

即低氧性呼吸衰竭,(PaO2)<60mmHg,PaCO2 降低或正常。主要见于肺换气障碍,如严重肺部感染性疾病等。

25.Ⅱ型呼吸衰竭

即高碳酸性呼吸衰竭,(PaO2)<60mmHg,同时伴有 PaCO2>50mmHg,见于肺泡通气不足。

26.肺性脑病

是由慢性肺、胸疾病伴呼吸功能衰竭,出现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而引起神经精神障碍综合征,如头痛、头晕、烦躁不安、言语不清、抽搐、呼吸抑制等症状,又称 CO2 麻醉。

二、循环系统疾病

1.心力衰竭

是指各种心脏结构和功能性疾病导致心室充盈和(或)射血功能受损,心排血量不能满足机体组织代谢需要,以肺循环和(或)体循环淤血,器官、组织血液灌注不足为临床表现的一组综合征,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体力活动受限和体液潴留。

2.收缩性心力衰竭

收缩功能障碍,心排血量下降并有循环淤血的表现即为收缩性心力衰竭。 

3.舒张性心力衰竭

是指由心室主动舒张功能障碍或心室肌顺应性减退及充盈障碍所导致的心力衰竭。

4.心室重塑

在心脏功能受损,心腔扩大,心室肥厚的代偿过程中,心肌细胞、胞外基质、胶原纤维网等均发生相应变化,即心室重塑,是心力衰竭发生发展的基本病理机制。

5.心源性哮喘

左心衰患者已入睡后突然因憋气而惊醒,被迫采取坐位,呼吸深快,重者可有哮喘音,大多于端坐休息后自行缓解。其发生机制可能与平卧使肺流量增加,夜间迷走神经兴奋,小支气管收缩,肺活量减少有关。 

6.端坐呼吸

左心衰竭严重时患者在安静情况下也有呼吸困难,甚至不能平卧,高枕卧位、半卧位甚至端坐时方可好转,这就是端坐呼吸。 

7.急性心力衰竭(AHP)

是指心力衰竭急性发作和(或)加重的一种临床综合征,可表现为急性新发或慢性心衰急性失代偿。

8.心律失常

指心脏冲动的频率、节律、起源部位、传导速度或激动次序的异常,可见于生理情况,更多见于病理性状态,包括心脏本身疾病和非心脏疾病。

9.窦性停搏

窦房结不能产生冲动,心电图表现在较正常 PP 间期显著长的间期内无 P 波发生,或 P 波与QRS 波均不出现,长的 PP 间期与基本的窦性 PP 间期无倍数关系。

10.病态窦房结综合症(SSS)

是由窦房结病变导致功能减退,产生多种心律失常的表现。心电图表现为窦性心动过缓<50 次/分;窦性停搏与窦房阻滞;窦房阻滞与房室阻滞并存;慢-快综合征。临床表现为头晕,黑矇,乏力,晕厥等

11.预激综合症(WPW 综合症)

是指心房部分激动由正常房室传导系统以外的先天性附加通路(旁道)下传,使心室某一部分心肌预先激动(预激),导致以异常心电心电和生理和(或)伴发多种快速型心率失常为特征的一种综合征。

12.Adms-Strokes 综合征

即心源性脑缺血综合征,是指突然发作的严重的、致命性缓慢性或快速性心律失常,使心排出量在短时间内锐减,产生严重脑缺血缺氧,患者出现意志丧失,甚至抽搐,称为 Adams￾Strokes 综合征。

13.冠心病

由于冠状动脉发生粥样硬化引起管腔狭窄或阻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引起的心脏病,称为冠心病。 

14.稳定性心绞痛

也称劳力性心绞痛,常发生于劳力引起心肌缺血,导致胸骨后部及附近部位的压榨性疼痛或憋闷感,持续数分钟,休息或用硝酸酯制剂后缓解。疼痛发作的程度、频率、持续时间、性质及诱发因素等在数个月内无明显变化。

15.急性冠脉综合征(ACS)

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破裂或糜烂,动脉内急性血栓形成导致急性心肌缺血引起的临床综合征,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非 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和 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16.心梗后综合症

于心肌梗死后数周至数月内出现,可反复发生,表现为心包炎、胸膜炎或肺炎,有发热、胸痛等症状,发病机制可能为自身免疫反应所致。

17.胰岛素抵抗(IR)

指必须以高于正常的血胰岛素释放水平来维持正常糖耐量,表示机体组织对胰岛素处理葡萄糖的能力减退,为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病机制之一。

18.高血压

以体循环动脉血压升高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心血管综合征,可分为原发性高血压和继发性高血压。高血压定义为未使用降压药物的情况下收缩压≥140mmHg 和(或)舒张压≥90mmHg。

19.高血压危象

包括高血压急症及亚急症,高血压急症是指原发性或继发性高血压病人,在一些诱因的作用下,血压突然和显著升高(一般超过 180/120mmHg),伴有进行性心、脑、肾等重要靶器官功能不全的表现。高血压亚急症是指血压明显升高但不伴严重临床症状及进行性靶器官损害。

20.高血压脑病

血压突然升高超过脑血流自动调节的阈值,脑血流出现高灌注,毛细血管压力过高,渗透性增强,引起脑水肿和颅内压增高。引起的一系列暂时性脑循环功能障碍的临床表现。

21.Graham-steel 杂音

二尖瓣狭窄的患者,由于肺动脉及其瓣环的扩张,导致相对性肺动脉瓣关闭不全,因而在胸骨左缘第 2 肋间闻及递减型高调叹气样舒张早期杂音。

22.Austin-Flint 杂音

重度主动脉关闭不全时导致左心室舒张期容量负荷过高,使二尖瓣基本处于半关闭状态,呈现相对狭窄,使快速前向血流跨越二尖瓣时产生心尖区隆隆样舒张期杂音。

三、消化系统疾病

1.胃食管反流病(GERD)

指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不适症状和并发症的疾病,反流和烧心是最常见的症状。分为反流性食管炎和非糜烂性反流病,另外可引起咽喉,气管等食管以外的组织损害。

2.Barrett 食管

食管与胃交界处的齿状线 2cm 以上出现柱状上皮替代鳞状上皮,内镜下表现为正常食管粘膜出现胃粘膜的橙红色,分布呈环形、舌形或岛状,是食管腺癌的癌前病变。

3.胃炎

是胃黏膜对胃内各种刺激的炎症反应,生理性炎症是胃黏膜屏障的组成成分之一,但当炎症使胃黏膜屏障及胃腺结构受损,则可出现中上腹疼痛、消化不良、上消化道出血甚至癌变。

4.消化性溃疡

指胃肠黏膜发生的炎性缺损,通常与胃液的胃酸和消化作用有关,病变穿透黏膜肌层或达更深层次,常发生于胃、十二指肠。

5.复合溃疡

指胃和十二指肠均有活动性溃疡,多见于男性,幽门狭窄、梗阻发生率较高。

6.球后溃疡

发生在十二指肠降段、水平段的溃疡,多位于十二指肠乳头降段的初始部及乳头附近,溃疡多在后内侧壁。疼痛可向右上腹及背部放射,对药物治疗反应较差,较易并发出血。

7.促胃泌素瘤(Zollinger-Ellison 综合征)

促胃泌素瘤系一种胃肠胰神经内分泌肿瘤。促胃液素由胃、上端小肠黏膜的 G 细胞分泌,具有促进胃酸分泌、细胞增殖、胃肠运动等作用。促胃液素瘤以多发溃疡、不典型部位、易出现溃疡并发症、对药物疗效差等为特点。

8.穿透性溃疡

十二指肠或胃后壁的溃疡深至浆膜层时,被邻近的组织和器官所阻隔,不与腹腔相通,形成包裹或者与邻近器官发生粘连甚至穿透入周围实质性脏器,如肝、胰、脾等。

9.胃癌前病变

较易转变为癌组织的病理学变化,主要指异型增生。

10.胃癌前疾病

指和胃癌相关的胃良性疾病,有发生胃癌的风险,包括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息肉、胃溃疡、残胃炎等。

11.早期胃癌

指病灶局限且深度不超过黏膜下层的胃癌,不论有无局限性淋巴结转移,病理呈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或腺瘤。

12.Virchow 淋巴结

癌细胞转移到左锁骨上淋巴结时,肿大的淋巴结称 Virchow 淋巴结,常为胃癌、食管癌的标志。

13.Krukenberg 瘤

胃癌细胞侵及浆膜层脱入腹腔,种植于肠壁和盆腔,如种植于卵巢,称 krukenberg 瘤。

14.溃疡性结肠炎(UC)

是一种原因尚不十分清楚的直肠和结肠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病变主要限于大肠粘膜与粘膜下层。临床表现为腹泻,粘液脓血便,腹痛。病情轻重不等,多呈反复发作的慢性病程。

15.中毒性巨结肠

多发生在重症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此时结肠病变广泛而严重,肠壁张力减退,结肠蠕动消失,肠内容物与气体大量积聚,引起急性结肠扩张,一般以横结肠最为严重。常因低钾、钡剂灌肠、使用抗胆碱能药物或阿片类制剂诱发。临床表现为病情急剧恶化,毒血症明显,有脱水与电解质平衡紊乱,出现肠型、腹部压痛、肠鸣音消失。

16.克罗恩病

一种病因尚不清楚的胃肠道慢性炎性肉芽肿性疾病,病变多见于回肠末端和邻近结肠,呈节段性分布。临床上以腹痛、腹泻、体重下降为主要临床特点,可伴有发热、疲乏等全身表现, 肛周脓肿或瘘管等局部表现,以及关节、皮肤、眼、口腔黏膜等肠外表现。 

17.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指除外酒精和其他明确肝损害因素所致的,以弥漫性肝细胞大泡性脂肪变为主要特征的临床病理综合征,包括单纯性脂肪肝、脂肪性肝炎、肝硬化甚至肝癌。

18.药物性肝病

指使用一种或多种药物后,由药物或其他代谢产物引起的肝脏损伤。

19.肝硬化

是一种以肝组织弥漫性纤维化、假小叶和再生结节形成为特征的慢性进行性肝病。临床上有多系统受累,以肝功能损害和门静脉高压为主要表现,晚期常出现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继发感染等严重并发症。

20.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

指在非腹内脏器感染引起的急性细菌性腹膜炎,表现为发热、腹水、腹部压痛、腹膜刺激征,是肝硬化常见的一种严重并发症。

21.肝肾综合征(HRS)

发生在严重肝病基础上的肾衰竭,但肾脏本身并无器质性损害。主要是由于严重门脉高压,内脏高动力循环使体循环血量明细减少,多种扩血管物质不能被肝脏灭活,大量腹腔积液引起腹腔内压明显增高,均可减少肾脏血流灌注。临床主要表现为少尿或无尿、氮质血症。

22.肝肺综合征(HPS)

是在肝硬化基础上,排除原发心肺疾病后,出现呼吸困难及缺氧体征如发绀和杵状指(趾),这与肺内血管扩张和动脉血氧合功能障碍有关,预后较差。

23.肝性脑病(HE)

指在肝硬化基础上因肝功能不全和(或)门-体分流引起的、以代谢紊乱为基础,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的综合征。其主要表现为意识障碍、行为失常、昏迷。

24.亚临床肝性脑病

又称轻微肝性脑病,指无明显肝性脑病的临床表现和生化异常,而用精细的智力测量和(或)电生理检测发现异常的情况。

25.急性胰腺炎

是多种病因导致胰腺组织自身消化所致的胰腺水肿、出血及坏死等炎症性损伤。临床以急性上腹痛及血淀粉酶或脂肪酶升高为特点。

26.重症胰腺炎

当胰腺出血坏死时,继发感染、腹膜炎和休克等多种并发症时称重症胰腺炎

27.腹腔间隔室综合征

指急性胰腺炎导致腹部严重膨隆,腹壁高度紧张,伴有心、肺、肾功能不全。多数患者可通过对因、抗炎、器官支持等治疗逐渐缓解,少数需开腹减压手术。

28.钙化斑

急性坏死性胰腺炎时,有较大范围的脂肪坏死灶散落在胰腺以及胰腺周围组织如大网膜。

29.肠源性氮质血症

上消化道大量出血后,由于大量血液蛋白质的消化产物在肠道被吸收,血中的尿素氮浓度可暂时增高,称为肠源性氮质血症。

30.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

是指经常规消化内镜(如胃镜、结肠镜)检查和 X 线钡剂检查,不能明确病因的、持续或反复发作的出血。

31.经颈静脉肝内门腔分流术(TIPS)

指在肝内门静脉属支与肝静脉间置入特殊覆膜的金属支架,建立肝内门-体分流,降低门静脉压力,减少或消除由门静脉高压所致的腹水和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 

四、泌尿系统疾病

1.蛋白尿

每日尿蛋白定量超过150mg或尿蛋白/尿肌酐>200mg/g,或尿蛋白定性试验阳性称为蛋白尿。

2.肉眼血尿

尿外观呈洗肉水样、血样、酱油样或有血凝块称为肉眼血尿,每升尿液中含1mL血时即有肉眼血尿。

3.镜下血尿

新鲜尿离心沉淀检查每高倍镜视野红细胞超过3个为镜下血尿。

4.白细胞尿

新鲜尿离心沉淀检查每高倍镜视野白细胞超过5个为白细胞尿。

5.细菌尿

清洁外阴后无菌技术下采集的中段尿标本,如图片每个高倍镜视野均见到细菌或细菌培养菌落计数大于105个/ml时,称为细菌尿。

6.肾小球疾病

肾小球疾病是一组有相似临床表现,如血尿和(或)蛋白尿,但病因、发病机制、病理改变、病程和预后不尽相同,病变主要累及双肾小球的疾病。

7.慢性肾小球肾炎

简称慢性肾炎,系指蛋白尿、血尿、高血压、水肿为基本临床表现,起病方式各有不同,病情迁延,病变缓慢进展,可有不同程度的肾功能减退,最终发展为慢性肾衰竭的一组肾小球疾病。

8.肾病综合征

各种原因导致的大量蛋白尿(>3.5g/L)、低白蛋白血症(<30g/L)、明显水肿和(或)高脂血症的临床综合征。

9.IgA肾病

是指肾小球系膜区以IgA或IgA沉积为主的原发性肾小球疾病,是肾小球源性血尿最常见的病因。

10.尿路感染

是指各种病原微生物在尿路中生长、繁殖引起的炎症性疾病。

11.无症状细菌尿

指患者有真性细菌尿,而无尿路感染的症状,可由症状性尿感演变而来或无急性尿路感染病史。

12.急性肾损伤(AKI)

是指由多种病因引起的肾功能快速下降而出现的临床综合征。

13.慢性肾脏病(CKD)

各种原因引起的肾脏结构和功能障碍≥3个月,包括肾小球滤过率正常和不正常的病理损伤、血液或尿液成分异常,及影像学检查异常;或不明原因的GFR下降(<60ml/min)超过3个月,称为CKD。

14.慢性肾衰竭(CRF)

为各种慢性肾脏病持续进展导致的GFR下降及与此相关的代谢紊乱和临床症状组成的综合征。

五、血液系统疾病

1.贫血

指人体外周血红细胞容量减少,低于正常范围下限,不能运输足够的氧至组织而产生的综合征。

2.再生障碍性贫血

是一种可能由不同病因和机制引起的骨髓造血功能衰竭症。主要表现为骨髓造血功能低下、全血细胞减少和贫血、出现、感染综合征。

3.溶血

是红细胞遭到破坏,寿命缩短的过程。

4.溶血性贫血

当溶血超过骨髓的代偿能力,引起的贫血称为溶血性贫血。

5.溶血状态

当溶血发生而骨髓能够代偿时,可无贫血,称为溶血状态。

6.无效性红细胞生成

又称原位溶血,指骨髓内的幼红细胞在释放入血液循环之前已在骨髓内破坏,可伴黄疸,其本质为一种血管外溶血。

7.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

系免疫识别功能紊乱。自身抗体吸附于红细胞表面而引起的一种溶血性贫血。

8.白血病

是一类造血干祖细胞的恶性克隆性疾病。因白血病细胞自我更新增强、增殖失控、分化障碍、凋亡受阻,而停止在细胞发育的不同阶段。

9.急性白血病

造血干细胞的恶性克隆性疾病,发病时骨髓中异常的原始细胞及幼稚细胞大量增殖并抑制正常造血,广泛浸润肝、脾、淋巴结等脏器。表现为贫血、出血、感染和浸润等征象。

10.急性白血病分型(MICM)

是将急性白血病按照细胞形态学、免疫学、细胞遗传学和分子遗传学分型,即我们常说的MICM分型。

11.白细胞淤滞症

当循环血液中白细胞数>200×109/L时,患者可出现白细胞瘀滞症,临床表现为呼吸困难、低氧血症、反应迟钝、言语不清、颅内出血。

12.白血病裂孔现象

白血病患者骨髓象中有核细胞显著增生,以原始细胞为主,占骨髓有核化30%以上,而较成熟的中间阶段的细胞缺如,并残留有少量的成熟粒细胞,形成所谓“裂孔”现象。

13.淋巴瘤

是起源于淋巴结和淋巴组织,其发生大多与免疫应答过程中淋巴细胞增殖分化产生的某种免疫细胞恶变有关,是免疫系统的恶性肿瘤。

14.多发性骨髓瘤(MM)

多发性骨髓瘤是浆细胞恶性增殖性疾病。骨髓中克隆性浆细胞异常增生,并分泌单克隆免疫球蛋白或其片段(M蛋白),导致相关器官或组织损伤。常见临床表现为骨痛、贫血、肾功能不全、感染和高钙血症等。

15.POEMS综合征

MM患者同时有多发性神经病变、器官肿大、内分泌病、单株免疫球蛋白血症和皮肤改变者,称为POEMS综合征。

16.出血性疾病

因先天性或遗传性及获得性因素导致血管、血小板、凝血、抗凝及纤溶等止血机制的缺陷或异常而引起的以自发性或轻度损伤后过度出血为特征的疾病。

17.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是一种因患者对自身血小板抗原的免疫失耐受,产生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介导的血小板过度破坏和血小板生成受抑,出现血小板减少,伴或不伴皮肤黏膜出现的获得性自身免疫性疾病。

六、内分泌和代谢性疾病

1.意外瘤

临床上常无症状,影像学检查发现的内分泌腺肿瘤,称为意外瘤。

2.垂体卒中

垂体瘤发生内出血,引起严重头痛、视力急剧下降、眼外肌麻痹、昏睡、昏迷、脑膜刺激征和颅内压增高,称为垂体卒中。

3.甲状腺毒症

是指血循环中甲状腺激素过多,引起以神经、循环、消化等系统兴奋性增高和代谢亢进为主要表现的一组临床综合征。

4.甲状腺功能亢进

是指甲状腺腺体本身产生甲状腺激素过多而引起的甲状腺毒症。其病因主要是Graves病、多结节性毒性甲状腺肿和甲状腺自主高功能腺瘤。

5.甲状腺危象

是甲状腺毒症急性加重的一个综合征,多发生在甲亢未治疗或治疗不充分的患者,临床表现为:高热或过高热、大汗、心动过速(140次/分以上)、烦躁、焦虑不安、谵妄、呕吐、腹泻,严重者心衰、休克及昏迷。

6.淡漠型甲亢

多见于老年患者,起病隐匿,高代谢症状、眼征、甲状腺肿不明显,主要表现为消瘦、心悸、乏力、头晕、晕厥、神经质或神志淡漠、腹泻、厌食。可伴房颤、震颤和肌病等体征。

7.Cushing病

是由于垂体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分泌亢进所引起的满月脸,多血质外貌,向心性肥胖,皮肤紫纹,痤疮,高血压和骨质疏松。

8.Cushing综合征

各种病因造成肾上腺分泌过多糖皮质激素(主要是皮质醇)所致病症的总称。

9.Carney综合征

双侧肾上腺小结节增生,往往伴有面、颈、躯干皮肤及口唇、结膜、巩膜着色斑及蓝痣,还可伴皮肤、乳房、心房黏液瘤,睾丸肿瘤,垂体生长素瘤等。

10.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原醛症)

是由于肾上腺的皮质病变致醛固酮分泌增多并导致水钠潴留及体液容量扩增继而血压升高并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所致的临床疾病。

11.脱逸现象

醛固酮增多引起的保钠、排钾,细胞外液扩张,可以引起体内排钠系统的反应,肾近曲小管重吸收钠减少,心钠肽分泌增多,从而使钠代谢达到近于平衡的状态,称为脱逸现象。

12.糖尿病

是一种由多种病因引起的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基本,是由于胰岛素分泌和(或)作用缺陷引起的。

13.胰岛素抵抗

指胰岛素作用的靶器官对胰岛素作用的敏感性降低

14.糖尿病蜜月期

部分T1DM患者在胰岛素治疗后一段时间内,代谢恢复正常,此后有持续数周至数月不等的时间需要的胰岛素剂量很小,称为蜜月期,是由于β细胞功能得到部分恢复。。

15.黎明现象

夜间血糖控制良好,也无低血糖发生,仅于黎明短时间内出现高血糖,可能由于清晨皮质醇、生长激素等胰岛素拮抗素激素分泌增多所致。

16.Somogyi效应

在夜间曾有低血糖,在睡眠中未被察觉,但导致体内胰岛素拮抗素激素分泌增加,继而发生低血糖后的反跳性高血糖。

17.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

以高血糖、酮症和酸中毒为主要临床表现,是胰岛素严重不足及拮抗胰岛素激素过多共同作用所致的严重代谢紊乱综合征。

七、风湿性疾病

1.类风湿关节炎(RA)

是以侵蚀性、对称性多关节炎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慢性、全身性自身免疫疾病。

2.晨僵

早晨起床后关节及其周围僵硬感,多见于类风湿。

3.类风湿结节

是类风湿的关节外表现,多位于关节隆突部及受压部位的皮下,大小不一,质硬、无压痛,对称性分布,其存在提示类风湿活动。

4.系统性红斑狼疮(SLE)

是一种有多系统损害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其血清具有以抗核抗体为代表的多种自身抗体。

5.抗磷脂抗体综合征(APS)

出现在SLE的活动期,其临床表现为动脉和(或)静脉血栓形成,习惯性自发性流产,血小板减少,患者血清不止一次出现抗磷脂抗体。

6.狼疮危象

指急性的危及生命的重症SLE,包括急进性狼疮性肾炎、严重的中枢神经系统损害、严重的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粒细胞缺乏症、严重心脏损害、严重狼疮性肺炎、严重狼疮性肝炎和严重的血管炎。

7.痛风

是单钠尿酸盐沉积于骨关节、肾脏和皮下等部位,引起的急、慢性炎症和组织损伤,与嘌呤代谢紊乱及(或)尿酸排泄减少所致的高尿酸血症直接相关,属代谢风湿病。

8.痛风石

是痛风的特征性临床表现,典型部位在耳廓,为外观隆起的大小不一的黄白色赘生物,表面菲薄,破溃后排出白色粉状或糊状物经久不愈。

9.骨质酥松(OP)

是一种以骨量降低和骨组织微结构破坏为特征,导致骨脆性增加和易于骨折的代谢性骨病。

八、理化因素所致疾病

1.中毒

进入人体的化学物质达到中毒量产生组织和器官损害引起的全身性疾病称为中毒。引起中毒的化学物质称为毒物。

2.急性中毒

指机体一次大剂量暴露或 24 小时内多次暴露于某种或某些有毒物质引起急性病理变化而出现的临床表现,其发病急,病情重,变化快,如不积极治疗可能危及生命。

3.慢性中毒

指长时间暴露,毒物进入人体蓄积中毒而出现的临床症状,其起病慢,病程长,常缺乏特异性中毒诊断指标,容易误诊和漏诊。

4.毒蕈碱样症状

又称 M 样作用,主要是副交感末梢过度兴奋引起,类似毒蕈碱样作用。平滑肌痉挛表现为瞳孔缩小、腹痛、腹泻;括约肌松弛表现大小便失禁;腺体分泌增加表现为大汗、流泪和流涎;气道分泌物增多表现为咳嗽、气促、呼吸困难、双肺干性或湿性啰音,严重者可发生肺水肿。

5.烟碱样症状

又称 N 样作用,在横纹肌神经肌肉接头处 Ach 蓄积过多,出现肌纤维颤动、全身肌强直性痉挛,也可以出现肌力减退或瘫痪,呼吸肌麻痹引起呼吸衰竭或停止。交感神经节节后纤维末梢释放儿茶酚胺,表现为血压增高和心律失常。

6.阿托品化

阿托品轻度过量导致的口干、皮肤干燥、心率增快(90~100 次/分)和肺啰音消失。

7.迟发型多发性神经病

指在重度和中度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症状消失后 2~3 周内出现的迟发性多发神经病,表现为感觉、运动型多发性神经病变,主要累及肢体末端,发生下肢瘫痪、四肢肌肉萎缩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