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语:爱之,能勿劳乎(14-7)

 经义工坊 2021-12-27

孔子认为,作为“士”应该具备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面对国家治理存在的问题不能无动于衷、无所作为。

子曰:“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
 
【注释】
爱:爱护。
劳:操劳。
焉:“之于”的合音。
诲:教诲、劝勉。
 
【译文】
孔子说:“爱他,能不为他操劳吗?忠于他,能不对他劝告吗?”
 
“爱之”,就是爱他。从小处看,是指爱朋友;从大处看,是指爱国爱君。“忠焉”,就是忠于他,于国于君亦然。既然爱他,理所当然要为他辛勤操劳,而不能计较个人得失;既然忠于他,就更应该给他规劝勉励,而不能事不关己、熟视无睹。 
《孝经·谏诤》载:“曾子曰:'若夫慈爱、恭敬、安亲、扬名,则闻命矣。敢问子从父之令,可谓孝乎?’子曰:'是何言与?是何言与!昔者天子有争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诸侯有争臣五人,虽无道,不失其国。大夫有争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家。士有争友,则身不离于令名。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臣不可以不争于君。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曾子请教孔子,像慈爱、恭敬、安亲、扬名等,关于这些孝道都已经听过先生的教诲,那么“儿子听从父亲的命令”能否称作孝?孔子接连说“你说的什么话呀”,然后举例进行深刻分析——如果天子身边有七个诤臣,天子即使昏庸,也不会失去天下。如果诸侯身边有五个诤臣,诸侯即使昏庸,也不会失去封地。如果大夫身边有三个诤臣,大夫即使昏庸,也不会失去家业。如果一个士人有诤友,就不会身离于清正高洁的美名。如果一位父亲有诤言不讳的儿子,就不会身陷于不慈不义的污名。所以面对不义,做儿子的不可以不向父亲进谏诤言,做臣子的也不可以不向君主进谏诤言。因此,当不义即将发生时一定要诤言劝诫,一味听从父亲的命令,又怎么能够算得上孝呢?
可见,作为“士”,面对不义之事,应当及时规劝、劝勉,尽最大努力避免行不义之举,自身和他人都才能不陷于耻。交友、立家、治国,都当如此。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