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一个人或事物时,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一些评价,——“美则美矣,毫无灵魂”, “美则美矣,然缺内涵”,“美则美矣,了则未了”,“美则美矣,可惜虚妄”,“美则美矣,韵犹未也”......这诸多的不能全美到最后无不是回到孔子的“美则美矣,未尽善焉”,以及庄子的“美则美矣,而未大也” 这个终极方向上来了,孔子以为一个东西内圣配外王才算尽美尽善,庄子则说得更直接些,外在的可以统统不计较,内在的“德全”即大美。 文质彬彬,内圣外王,提是这样提,但孔子更重视的其实也还是内质这一块,以此,后来孟子得出过“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的结论。一个人内心澄明,性灵圆满,底子充实,便是美。 一个人没有达到这种真正的美之前,到他实在的功夫也下得够多的时候,就会进入到一种“美则美矣,韵犹未也”的尴尬境地,这时候要继续深修的话,途径肯定不止一条,但如果要说能让一般人也比较轻易可走下去的路,其实还真的不多,——读书破万卷这条路应该是算得上是最近的了。黄庭坚在《跋周子发帖》一文中论书法境界时就曾讲道:“若使胸中有书数千卷,不随世碌碌,则书不病韵,自胜李西台、林和靖矣。盖美而病韵者王著,劲而病韵者周越,皆渠侬胸次之罪,非学者不力也。”书读万卷后,人心月明水澈,底气十足,创造出的东西自然就外有形,内也不缺神韵。 这个原理在哪?书(此处的书当然多是指经典之书)读万卷其根本的作用是让心变得足够充实,足够沉静,当所读的书厚积到某个生命升华机缘所出现的临界点时,这时的沉静,充实也就抵达了最深的一个境地,即忘书,忘我,归于洗尽铅华后的空明,也即庄子的“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也即老子的“道法自然”(也有神人通过静坐,龟息,冥想等纯修途径直抵此境,只是这毕竟属于少数)。 孩子在没有分别心时,也就没有美这个概念。那这时的他最喜欢跟哪类人一起玩儿呢?喜欢跟那种德损失得最少的,也即那种最朴素,最自然,最率性,最无藏的人玩儿,因为这样的人最真,而真本身即是最大的美。 古人说“娶妻娶德”,这句话,我想放到那个时代都是不会过时的。即使是婚姻制度彻底消失了,有德者也必不孤,必有邻(《论语·里仁》:德不孤,必有邻。《论语·为政》:为政以德,居其所而众星拱之);有德者也必至足,至乐(《庄子·德充符》:“不知耳目之所宜,而游心乎德之和。物视其所一而不见其所丧,视丧其足犹遗土也”《孟子·尽心上》:“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