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什么是“子曰:‘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

 读原著 2021-12-27
  子曰:“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

   先跟大家讲一个跟这一则内容相关的故事。

   周朝始祖泰伯,生于公元前一二八五年正月初九,卒于公元前一一九四年三月初三,年九十一岁。

   泰伯系商末西岐君主古公亶父长子,才识卓绝,德行无边,助其父亶治理西岐,深得百姓之心。古公亶父生三子,长子泰伯,次子仲雍,三子季历。季历之子姬昌即后来的周文王,自小聪明过人,才华出众,极得古公亶父之宠,并言“我世当有兴者,其在昌乎!”意思是他想传位于季历,进而让季历再传给姬昌。

  但当时西岐礼法为传长不传幼,亶父只能作罢。泰伯察觉出了父亲之意,为成全父亲的心愿,避免龙蛇之争的祸害,遂决定让位于三弟季历,并说服二弟仲雍留下子嗣,趁父亲病重之时托言至衡山采药,离开周原。后亶父病逝,泰伯仲雍赶回奔丧,季历与众臣请求泰伯即位,泰伯不受,吊丧毕,携二弟仲雍再次离开周原,前往长江以南无锡梅里避居下来。

   后不久,季历被商暗害而死,泰伯又返岐山奔丧,群臣与侄姬昌再次请求泰伯即位,泰伯仍不受,王位便由其侄姬昌继承。泰伯与仲雍又返江南梅里,断发文身开发江南,引导人民兴水利,养桑蚕种稻谷,使原本蛮荒的江南得到中原文明的浸润。他教化乡民建立了江南第一村——荆村,和江南第一巷——蛮巷,还有江南第一条人工河——泰伯渠;创作的《公刘》、《七月》等著名诗歌,成了《诗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泰伯也因给当地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而受到土著居民的爱戴,当地人拥立他为国王,他便建立了江南第一个国家——句gōu wú吴。

  泰伯到勾吴后未娶,治理勾吴四十九年,九十一岁寿终,卒后葬于鸿山之上,传位于二弟仲雍。至此,泰伯成就了两家天下,一为三弟的周天下,二为二弟吴天下,其让德之高尚使后人敬仰,也被后人尊为至德先圣、三让王、江南人文之祖。是时周武王克殷,求太伯、仲雍之後,得周章。周章已君吴,因而封之。乃封周章弟 虞仲 於周之北故夏虚,是为虞仲,列为诸侯。
 
    太伯在太湖流域建立“句吴”后,并在今无锡梅里(现名梅村乡)营建早期城市,作为都城。太伯、仲雍在新的生存环境中,不畏艰辛、勇于开拓,数年之间,人民殷富,在江南地区牢固地站稳脚根。为后世强大的吴国打下基础。这位品德高尚的开拓者去世后,就葬在他东迁的最后落脚点,也即他在江南重新开拓新天地的据点,——梅里平墟。

  相传太伯去世后,吴人无不悲恸欲绝,哭声震天。百姓争相向他的遗体敬献鲜花,顿时漫山遍野的花都了然无存。许多后去者不忍空手而归,聚众商议,太伯生前最喜种麻,于是大家各采束麻束系腰间,以表达人们的敬仰怀念和哀悼。

  这两个风俗历经数千年,在民间至今流传,遂形成中华民族为去世的长辈披麻戴孝的丧葬礼俗。吴人为纪念这位伟大开拓者的不朽功勋,将他在梅里的居所改为祠庙,这就是今天的泰伯庙,又称至德寺、让王庙。泰伯庙是在明清古庙址的基础上翻修重建的。大殿前有明代修建的石牌坊,上书“至德名邦”四个大字,醒人耳目。唐代著名诗人陆龟蒙就曾有《和泰伯庙》一诗颂之:“故国城荒德来荒,年年椒尊湿中堂。迩来父子争天下,不信人间有让王。”后代骚人墨客,多有颂泰伯庙的诗文遗墨。

   传说农历正月初九是太伯的生日,所以每逢这日,梅里一带人民纷纷前往瞻仰朝拜。农历清明节,梅里乡俗更有祭祀泰伯庙的隆重节日活动。

   三让天下的泰伯,在孔子看来是道德极高的人。《论语·里仁篇》中,孔子就说:“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孔子认为,只有天下形成一股礼让之风,人人都能自觉让位于贤者、圣者,大道之行就指日可待。
 
  礼让的美德,直至如今,依然有着强大的生命力。比如,在一个国家,民族,甚至一个区域,一个组织内部,其领导者一旦能主动让位于贤,尊德尚才,把道德的重要性提高,把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去做,那这个国家,民族,这个区域,这个组织无形中就拥有了可持续创新、改革与发展的无尽源动力。

   孔子说:“泰伯,他可以说是一个有至德之人。他多次辞让王位,老百姓都找不出合适的词语来称颂他了。”
 
  最后,我们大家一起再读一遍:

子曰:“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