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什么是“齐,必有明衣,布。齐必变食,居必迁坐”?

 读原著 2021-12-27

  齐,必有明衣,布。齐必变食,居必迁坐。

  先跟大家讲一个跟这一则内容有关的故事!

  宋志坚老师曾有这样一篇历史研究的文章,说的是——

 晏子离开齐国,是因为齐王对他起了疑心,他是逃难而去的。有一个叫北郭骚的人,用自己的头颅为晏子鸣冤,说:“晏子,天下之贤者也,去则齐国必侵矣。必见国之侵也,不若先死。请以头托白晏子也。”连北郭骚的朋友也与他一起为晏子辩白而奉献了自己的人头。齐王听说这件事后大为震惊,亲自乘车去追赶晏子,请求晏子回去。

  孟子离开齐国,却在齐国的昼邑滞留了三个晚上才上路,“王如改诸则必反予”,他在等候齐王悔悟之后去追赶他。然而,齐王不追孟子。有一个人想替齐王挽留孟子,斋戒危坐苦口婆心,孟子只是“隐几而卧”,不爱搭理。孟子的傲慢,也引起了那人的不满,说你既卧而不听,我就再不敢见你了。孟子因此而为“是谁有失礼数”的问题辩说,并以当年子思在鲁国的礼遇为参照系,诸如“鲁缪mù公无人乎子思之侧,则不能安子思”云云,与其是在说那人失礼,倒不如说是在说齐王失礼。

 晏子与孔子同时代,其年岁长于孔子,他辅佐过齐国灵公、庄公、景公三代君王,孟子与晏子相隔一两百年,他遇到的齐王,当然不是晏子遇到的齐王。尽管如此,彼齐王追赶晏子而此齐王不追孟子,依然值得玩味。

  晏子曾受到彼齐王的猜疑而孟子未曾受到此齐王的猜疑,当然是一个原因,孟子并未有不白之冤。但这不是主要的。不论是此齐王还是彼齐王,因猜疑而使别人有不白之冤的事多了,哪里都要君王亲自去追赶挽回的?彼齐王会去追赶并挽回晏子,主要的原因,乃是因为彼齐王认定,晏子对于齐国,具有顶梁柱的作用,他是可以与管仲比肩使齐国强盛的贤能之士。连穷困到靠结兽网、编蒲苇、织麻鞋来奉养母亲的北郭骚都懂得,晏子对于齐国意味着什么。孟子的不平恰恰就在于此。他是连管仲都根本不放在眼里的人,何况乎晏子?

  此齐王即齐宣王,也并非不把孟子当一回事。孟子与齐宣王有多次交谈,齐宣王对孟子也做过自我批评,例如孟子向齐宣王复述他与孔距心的对话时,齐宣王就说:“此则寡人之罪也。”处理齐国与燕国的关系,齐宣王因为没有听取孟子的劝告致使燕国背离齐国而感到内心有愧。孟子要离开齐国,齐宣王是想以财富挽留他的。孟子也对齐宣王寄于希望,认为齐宣王还能做点好事,若能用他方略与理念治国,连天下的民众都能得到平安。

  齐宣王终究没有去追赶孟子。这不是他放不下架子,这是他考虑再三后做出的抉择,他不想一概取用孟子的方略与理念。不仅是齐宣王,在春秋战国的几百年中,是“法先王之道”以称王,还是以变法图强以称霸,始终是摆在那些雄心勃勃的诸侯王前的两个选项。然而,以变法图强的有“五伯”,以礼义称王的无一君。孔孟相隔百余年,他们的那一套都不见容于当世,故有“仲尼菜邑陈蔡”而“孟轲困于齐梁”。

  这个故事里面,舍不得孟子走的那个人用了一个“斋戒危坐”的方式来请求孟子留下,这是有着非常大的诚意的。

  斋,这个字在金文中有一个表示“祭祀”的“示”,和一个表示“众人一致”的“齊”两部分组合而成,表示众人一齐祭祀。造字本义是:全城的臣民上下一齐净身、他居、戒欲、清淡饮食,向神灵极尽虔敬,以确保祭祀灵验,求得福佑。

  那说到此,即有人会问,古人是怎样斋戒的?其实,在中国,斋戒包含了斋和戒两个方面。

  “斋”来源于“齐”,主要是“整齐”,如沐浴更衣后穿着严肃,端庄。戒主要是指戒欲望,不饮酒,不吃荤,又有不与妻妾同寝,减少娱乐活动等等。

   而在佛家那里,清除心的不净叫做“斋”,禁止身的过非叫做“戒”,斋戒就是守戒以杜绝一切嗜欲的意思。显然,这个跟儒家的斋戒也有很多相似的地方。

   古代天子或诸侯主要的居宿地叫做正寝,里面还有内室。他们平时住在正寝,没有特别的情况,是很少宿于外的。古人斋戒必居外寝,外寝称正寝,斋与疾皆居之。内寝又称燕寝,乃常居之处。史书记载,君子非有大故不宿于外;非致斋也,非疾也,不昼夜居于内。也就是说,致斋和疾病时,一定居住在外寝。古人在致斋时,还要求做到五思。即,思其居处,思其笑语,思其志意,思其所乐,思其所嗜。其目的是为了做到思意集中、纯一。

  斋戒中不吃“荤”,这个“荤”如今多指肉类,通常与代表鱼类海鲜的“腥”字连在一起用,叫荤腥,古代则不然。斋戒中的不吃荤,并非吃素食、忌肉食,而是指不吃葱,蒜,韭,姜等一类有刺激气味的菜。不吃它们,目的在于防止在祭祀或会客时口里发出难闻的气味,造成对神灵、祖先或宾客的不尊敬。

    古人于祭祀之前,必先变食迁坐,以自齐洁。《礼记·曲礼》中所谓:“齐戒以告鬼神。”《易经系辞注》中亦云:“洗心曰齐,防患曰戒。”儒家特别重视斋时的“虔笃专注、齐一意志”,与佛家斋戒强调忏悔、清净之意,异曲同工。

    斋戒,在古代还有着曾子的“三省吾身”作用,一个人通过斋戒可以更正自己,完善自己,重新做人,正如《孟子·离娄下》中所说:“虽有恶人,斋戒沐浴,则可以祭天。”

   斋,因为是一个可以用来深入反省的地方,所以古代很多人的书屋也叫“斋”,比如——

  宋代书画家米芾爱好金石书画,藏有王羲之《王略帖》、谢安《八月五日帖》、王献之《十二月帖》等名帖,还觅得一方王羲之的古砚“紫金石砚”,因而将自己的居室命名为“宝晋斋”。

 清代文学家蒲松龄应试落第后,喜欢请人到书斋闲谈,然后根据朋友们讲的故事加工整理成小说。所以,他称自己的书斋为“聊斋”。《聊斋志异》就是在“聊斋”里写成的。

   近代小说家刘鹗取室名“抱残守缺斋”,并非给自己脸上抹黑,而是因为他嗜古成痴,集藏“上自殷契及隋碑,巨若鼎彝,纤如泉珍,旁罗当壁,广及诀罂登”,这些千年古董,因历经沧桑,难免残缺不全,但刘鹗视若珍宝。

  斋戒沐浴时,一定要有干净的浴衣,用麻布做的。斋戒时,一定改变平日的饮食,如不吃刺激性食物等;居住一定要更换卧室,如不与妻妾同房等。

最后,我们大家一起再读一遍:

齐,必有明衣,布。齐必变食,居必迁坐。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