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董仲舒传(三)

 新用户66885325 2021-12-28

《汉书》又被称为《前汉书》,是中国第一部断代史,具有极高的文学和史学价值,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中国史学“前四史”。老黄为您讲述精彩的《汉书》故事。
          黄河歌者金石点评:

董仲舒《贤良策》,他提出了彻底打破论资排辈用人的传统,提出了“量才录官”的石破天惊理论。别说是两千多年前,到现在有些人也要反复权衡而不敢这样去做。汉武帝不拘一格使用人才:不唯年龄,七十多岁的公孙弘照样当丞相;不唯资历,十八岁的霍去病有军功马上封侯;官吏要把举荐贤良作为一项职责,荐贤有赏,荐庸受罚。从此开创了一个极盛的崭新时代。请看《<汉书>研读》第284章:

 

董仲舒传(三)


董仲舒建议举荐贤良

汉武帝观看完董仲舒的对策后,感觉十分惊异,就另外再加一个策论说:大概听说过虞舜时期,帝王经常到厅廊中散步,垂拱而治,毫无作为,但却天下太平。周文王成天忙到日头偏西,顾不上吃饭,但国内也同样实现大治。帝王治理天下的大道,难道没有一致的理论与主张吗?为什么劳逸这么悬殊呢?

大概节俭的帝王,不会建造玄黄旌旗等装饰。但周朝建立后,却建立两观,帝王外出乘坐大路,武士手持红盾和玉石做成的斧柄,在朝廷陈列八佾之舞,歌颂国家繁荣昌盛。帝王治理国家的大道,难道主旨差距这么大吗?有人说良玉不需要雕琢就能成器,也有人说没有文采不能辅助大德,这两种说法也迥然不同。

殷商人制定五种刑罚来制裁犯罪,用伤害犯人的肌肤惩罚恶行。周成王和周康王没有采用刑罚,四十多年天下没有人犯法,监狱中都空空如野。秦国重用刑罚,死者很多,受刑的到处相望,天下空耗,真是悲惨之极!

呜呼!朕夙寤晨兴,只怕辜负了帝王法典,一直在思考怎么能敬奉至尊,昭彰宏业,致力于抓好农业根本,任用贤良之士。现在朕亲自耕种籍田以作为农民之先,劝勉孝悌,崇尚有德,派出的使者冠盖相望,慰问劳苦,抚恤孤独,全部办法都想到了,但功烈休德还没有看到。现在反而是阴阳错乱缪,邪气充塞,万物生长无序,黎民百姓没有接济,廉洁和无耻之人间杂,贤良和不肖混淆,看不到真实情况,所以才广泛延请特别异能之士,目的也许能够达到。现在大夫们待诏的有一百多人,有人谈论当世之事却不切实际,只一味用古代的事情来印证现在不行,用现在的情况来考察却很难落实,难道是受到文法牵累而不敢说出实话吗?还是因为学术来源不同,所得的见解完全不同呢?大家可以任意作答,写成篇章。不要避讳有关部门,阐明你们的治国方略,大家再坐下来细细研究,以便符合朕的意愿。

董仲舒对策说:臣听说帝尧受命后,以天下为忧,从没有以尊位为乐,所以才诛杀放逐乱臣,务求贤圣之士辅助,所以才得到了舜、禹、后稷、高、咎繇等人。有众圣辅佐大德,有众贤能担任要职,教化很快推行,天下和睦融洽,万民都安仁乐义,各得相宜,其行动合乎礼,从容行大道。所以孔子说:“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说的就是这种情况。帝尧在位七十年,逊位时禅让给虞舜。帝尧去世后,天下人都不归附帝尧的儿子丹朱而归附帝舜。帝舜知道天命不可违,于是才登上天子之位,任命大禹为国相,就像帝尧任用贤良辅佐,继承帝尧的国事,所以才能垂拱无为而天下大治。孔子说:“《韶》尽美矣,又尽善矣。”说的就是这种情况。到了殷纣时期,他逆天暴物,杀戮贤良,残害百姓。伯夷和姜太公都是当世的贤者,他们都隐居不出担任他的大臣。在职为官的都纷纷奔走逃亡,隐居到河边海滨。天下虚耗,万民不安,所以天下人都离开殷纣跟随周文王。周文王顺天理物,启用圣贤为师,闳夭、大颠、散宜生等人都聚集到周国的朝廷。周文王把爱施及万物,天下人心归附,所以姜太公起于海滨而旋即成为三公。这个时期,殷纣还在天子位上,在他治理下尊卑混乱,百姓失散逃亡,周文王感觉哀痛,对百姓加以安抚,所以才经常到了日头偏西无暇吃饭。孔子在写作《春秋》时,把先王作为正,然后再叙述万物,就体现了在下位却有王者之德的笔法。从这里可以看出,帝王治理国家的大道相同,但却劳逸迥异,这是因为所遇到的时代不同。孔子说:“《武》尽美矣,未尽善也”,就是说用来表明尊卑,区分贵贱,劝勉有德的。所以《春秋》承受天命著述,它先确定的,就是改正朔,易服色,这是用来回应上天的。但是官制和旌旗的样式,要有效法但也有不同。所以孔子说:“奢则不逊,俭则固。”节俭并非是圣人所说的合适偏中的制度。臣听说过良玉不用雕琢,本身资质润美,不用刻意修饰,这就像项囊一样的达巷党人不学而自知,但是平常的玉不经雕琢,不成文章;君子不坚持学习,不能成就大德。

臣听说过圣王治理天下,对年轻的要教育他们养成学习习惯,对年长的要交给职位考察其才干,给予爵禄培养其德行,用刑罚来惩罚其恶行,所以百姓通晓礼义以冒犯其上为耻。周武王推行大义,平定残贼,周公制作礼乐实行文治。这样到了成康盛世,监狱中虚空四十多年,这也是教化渐行而仁义流行的效果,而不是伤害肌肤所取得的成效。到了秦朝则不是这样,他们以申不害和商鞅执政,推行韩非的学说,憎恨帝王之道,把贪婪狠毒作为习俗,不再大德来教导下层。任意诛杀不顾事实,行善的无法能免罪,犯法的未必处罚。所以百官全都虚言欺诈,不顾实际,表面上装出尊敬君主的模样,内心中却怀着背叛君主的打算;大家都文过饰非,一心追逐私利,毫无羞耻之心;喜欢任用残忍苛毒的官吏,无限度征收赋税,榨尽百姓财力。百姓被迫离散逃亡,不再能从事耕种纺织,强盗四处兴起。受刑的人很多,死者相望于道,但奸邪并没有停息,这都是风俗教化造成的恶果。所以孔子说:“导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说的就是这种情况。

现在陛下并有天下,海内无不率服,陛下广览兼听,极尽群下的才智,尽天下之美,大德昭然,施行于方外。夜郎、康居远在万里之遥,也都心悦诚服,这都是太平盛世到来的景象。但是现在功德还没有施加到百姓身上,恐怕是陛下还没有注意到这个问题。曾子说:“尊其所闻,则高明矣;行其所知,则光大矣。高明光大,不在于它,在乎加之意而已。”希望陛下注意一下听到的消息,诚心致力于内并认真落实,那和古代的三王有什么差别呢!

陛下亲自耕种籍田作为农民之先,夙寤晨兴,忧劳万民,思念古代盛世,务求贤良之士,这也是帝尧、帝舜的用心所在。但却没有获得贤人辅助,一心想访求贤良,就好象不雕琢玉而只求文采。培养士人最大的方面,莫过于建立太学;太学是贤良之士最关注的地方,这也是教化的本源。现在各郡国人口众多,却没有相应的读书人,这会导致王道在那里断绝。臣希望陛下兴办太学,设置明师,以培养天下之士,经常考问做到人尽其才,那样英俊应该可得。现在的郡守、县令,作为百姓之师和表率,是陛下委派让他们承担宣传教化百姓的任务;如果师率不贤,就会主上之德不能宣扬,恩泽也不会流到下面。现在的官吏没有教育好下面百姓,有的甚至还不执行主上的法令,暴虐对待百姓,和奸邪之人勾结,进行利益交换,导致贫穷孤弱的受冤苦失掉本业,这很不符合陛下意图。所以才有阴阳错乱,邪气充塞,人民无法生活,黎民得不到接济,这都是因为长吏不贤明,才导致这样情况。

现在的长吏大多出自于郎中、中郎,都是两千石官吏的子弟被选为郎吏,又靠着拿钱买官,其实未必贤良。何况古代的所谓立功,是以做官的政绩作为区分的,并不是论资排辈日积月累。所以小才虽然做得很长,也不能离开小官之位;贤才虽然任职不久,也不妨碍成为朝廷的辅佐。所以有关部门都要竭力尽智,务必使其政绩卓著从而成就功业。现在则不是这种情况。官吏们靠着积累资历获取富贵,时间长自然升官,这样才导致廉洁与无耻间杂,贤良和不肖混淆,看不到真实情况。臣的愚见,认为要让诸列侯、郡守、两千石官员各自推荐他们治下百姓中的贤良者,每年贡献各两人担任宫廷宿卫,并且通过这些来观察大臣的识人之能;所贡献的人贤良得奖赏,所贡献的人不肖受惩罚。这样一来,诸侯、两千石官吏都会尽心求贤,天下的贤良之士就能成为朝廷官吏。遍得寻访天下贤人,那样三王之盛很容易做到,帝尧、帝舜的盛名也能可及。不再以任职时间长短作为功业,实际考察贤良能人业绩,量才授官,录德定位,那么廉洁和无耻就会标准不同,贤良和不肖就会区分开来。陛下给臣加惠,宽恕微臣之罪,让臣不害怕有关部门追查,得以认真切磋研究,臣不敢不倾吐臣的愚见!


董仲舒建议打破论资排辈

黄其军

        作于2021年10月20日(古历辛丑年九月十五)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