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周玲 杜海然:浅谈《过秦论》的儒家思想特色及其现代意义

 博学而日参省 2021-12-28

浅谈《过秦论》的儒家思想特色

及其现代意义

周玲 杜海然

《过秦论》以其独具特色的语言表现力和深刻的儒家思想,成为千古流传的文学精品。文中对于秦朝迅速灭亡的原因进行了深刻分析,使其具有重要的文学意义和教育意义。因此,贾谊的这篇《过秦论》,可谓中国儒家治国理政思想集大成之代表。

由于汉初正处在休养生息之时,国家亟须一种仁爱的、稳定的思想来教化人民,并稳固统治,儒家思想就此得到了统治者的重视。贾谊抓住了这一时代特点,举起反对秦朝施暴政、重徭役的大旗,结合儒家思想创作了这篇《过秦论》。本文将重点分析《过秦论》中体现的儒家思想,并且结合时代特色,探求其现代意义。

一、暴政必灭亡,仁政得长久

《过秦论》开篇,贾谊运用了大量的笔墨渲染秦朝的强大:“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秦孝公在位时,怀有一统天下的雄心,当时有商鞅辅佐他,帮助他建立了适合的法度,又为他制定了作战策略,于是当时的秦国十分强盛。后来的统治者也同样野心勃勃,不断向其他国家发动战争,这就使得其他国家决定联合起来反抗。“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可见,虽以上百万的军队去攻打秦国,秦国却不费一兵一卒,就让他们困窘不堪了。于是,“合纵”的盟约很快作废,六国开始割地贿赂秦国,这就使得秦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并且有余力去制服仍旧抵抗的国家。由此,秦国逐渐侵占天下的土地,重新划分势力范围,此时,强国、弱国都纷纷臣服于秦。这一时期的秦国可谓是顺风顺水,但之后的孝文王、庄襄王,在位时间都不是很长,似乎并没有什么大的作为。

文章写到此处,似乎形成了一个节点。当秦始皇嬴政继位,黩武之心更甚——“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震四海”。除了使其他各国纷纷臣服之外,秦始皇也加强了防卫工事,使其他的民族也都不敢来侵犯。在统治上,秦始皇采取的是严刑峻法、强权政治;在教育上,焚书坑儒,企图以奴化的思想来教化人民。他天真地认为,如此便可扫清天下的反抗势力,子子孙孙便可坐拥万世基业。

其实,我们从秦朝一点点强盛起来的过程能够看出,秦朝的军事力量还是比较强大的,历代国君也颇有治国治军之法,秦始皇更是具有卓越的军事才能 。然而,秦始皇善于打天下,他的后代却不会守天下,以至于强盛一时的秦朝召来了速亡。

图片

综上所述,作者先扬后抑,虽然用了大量的笔墨来描写秦朝的发迹和强盛,但实际却是为了凸显秦朝的暴政和覆灭的结局。儒家倡导“仁政”,孔子认为,统治者应该善待他的人民,这样国家才能强盛,人民才能富裕。孟子也提出了“民贵君轻”“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治国理念。

作者通过生动形象的文字,使我们看到了一个穷兵黩武、嗜杀成性的统治者,而他一手打造的一统八方、横扫天下的强盛帝国,却在第二代就迎来了灰飞烟灭、摧枯拉朽般的衰落。由此作者表达了暴政只能带来灭亡,只有施行仁政,国家才能长治久安,王朝才能有强大的生命力,人民也才能安居乐业,帝王之统治才能延续的儒家思想观念。

从现代教育的角度来看,贾谊的《过秦论》也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教育意义。文章之中对传统的儒家思想和治国理政方针进行了深刻分析,这对于我们研究儒家思想文化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与此同时,贾谊所倡导的仁政爱民思想,也能够使学生沐浴在孔子儒家思想文化的阳光之中,感受到这种文化内涵的睿智和庞大的生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人民群众力量大,水舟之理莫忽视

整篇《过秦论》在叙述完秦国的强大不可撼动之后,以不多的文字描写了陈涉起义的事件:“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櫌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这段文字气势磅礴,再现了当时陈涉集结农民高举反秦大旗的壮丽场景。陈涉的地位并不高于其他统治者,所用武器也十分落后,同时毫无经济实力,而且集结的都是毫无作战经验的农民,似乎根本无法与训练有素的正规军队相抗衡,整体力量无法与秦王朝相比。然而就是这样“虚弱”的起义军,最终推翻了秦王朝的统治,使得秦朝为天下人所耻笑,这是为什么呢?原来,秦朝早已因为不施仁义而处于被动状态,攻守之势在悄悄发生着变化。

图片

由此可见,作者通过秦统治者与陈涉、秦朝的帝业与陈涉的起义军之间的对比,表达出对人民群众强大力量的肯定和讴歌——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就算强大如秦国,如果不施行仁政,不爱惜人民的话,也终究会被人民群众打倒。作者的这种仁政爱民思想正是儒家思想的集中体现,他认为,无论统治者多么强大,都要依靠人民,否则就算能够拥有更多的兵力和财力,只要人民民心统一,反抗之心强烈,依然能够推翻其统治。这种民本思想,无论在古代还是在现代,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另外从语文教育的角度来看,加强对学生的这种民本思想教育不仅能够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儒家思想的精华之处,更能够使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思想认识得到提高,同时也能够使学生的古文理解能力和古文鉴赏能力得到进一步加强,让他们更好地感受传统文化之美。

三、得民心者得天下,武力镇压是徒劳

历史上任何一个统治者都希望自己的王朝能够长治久安,世代相传,但统治理念和方法不同,结局也会不同。作者认为,得民心者,方得天下。

正如文中所述,秦始皇在依靠武力统一天下之后,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实行了很多措施,包括建造十二铜人、修筑长城,甚至焚书坑儒等。而作者认为,单靠“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的做法,并不能达到“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的目的。统治一个国家单靠强权和武力是远远不够的,就算如秦王朝那般拥有强盛的战斗力,能够使天下血流成河,毫无反抗之力,如果不施仁义,也必然会快速走向灭亡。因为,“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儒家思想名作《孟子》之中也说“得民心者得天下”。

图片

总体而言,《过秦论》以其独具特色的语言再现了秦王朝由于实行暴政,使自己的强大统治毁于一旦的历史事实,进而完美地体现了儒家思想中关于仁政治国的理念。无论多么强大的统治者,如果施行暴政,残暴地压迫人民,终有一天人民会揭竿而起,而那时,民心的向背基本上就决定了战争的结果。因此,统治者想要有长久的基业就必须仁政爱民,想民之所想,得民心才能得天下。

《过秦论》中优秀的儒家思想观念不仅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同时对于我们现代语文教育也具有重要的意义。儒家思想一直都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代表,现代语文教育也必须要深入挖掘其中优秀的文化理念,从而使语文教育更加具有历史性和文化的传承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