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审美素养评价,“美术”岂能代“美育”?

 顺其自然h 2021-12-28

图片

本文首发于《中国美术报》2021年1月

文/孙墨青

审美素养评价不是狭义上的美术问题,本质上是审美教育问题。从前者的角度来看,除非学生选定美术作为未来的专业或职业方向,否则没有接受考评的必要;后者与专业学科无关,而面向具有审美、独立思考、创造力发展需求的每一个学生。但凡谈论审美素养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以上是不可不认清的基本前提。

图片
图片
课程主题:自画像——Box and me,清华附中文安驿学校
指导老师:Angelika Böck、王洁、白嘉梁,2019
图片

审美素养与“核心素养”是什么关系?


2020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美育文件[1]指出:“美育是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心灵教育”,对美育的性质给出了明确的定位。而在一些教学与评价现实中,美育则悄悄变成了“文艺常识背诵、技能培训、特长竞赛”。这两者之间的差距,你可曾注意?有人说,审美素养离不开一定的艺术知识和实践经验,但在讨论任何具体的素养之前,《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不应忽视。“核心素养”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方面,又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2]六种素养。虽然其中审美素养没有单独列出,但它实则是人文、健康、责任、创新等素养的重要源泉。审美素养不应独立于核心素养之外,而是本就内在于其宗旨之中。
当下,我们往往把作为核心素养的“审美”、“美育”与作为技艺的“美术”混同。如果美术技艺也可是“核心素养”的话,那么也就没有理由不把酿酒、理发、修电脑、烤蛋糕的技艺纳入核心素养——不错,世间各种技艺都可学习,可是否都应纳入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呢?审美素养与美术技能不同:一方面,学生对艺术常识与技巧的掌握值得重视,这是一个人在艺术领域“成才”的基础;而人对审美的感知力、创造欲、思辨意识与分享精神,通过美而生发的自爱爱它的心灵潜力,则关乎一个人在何种意义上“成全为人”,我们对后者的重视却远远不够。如果审美素养评价只是评价知识多寡和技能高下,就证明我们没有触及美育的核心,也证明我们对审美和教育的理解止步不前。蔡元培曾说:“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难道我们今天不应反思,远离了核心素养宗旨的美育,不也是残缺的美育吗?

图片
《设计年历》课程,指导教师:商伯远,2017
图片

审美素养评价应避免哪些误区?


审美教育就像以手指月,如果是艺术的知识、技巧、表演能力,那么则是一个人对事物微妙的心灵直觉,与其他生命的共感共情,还包含丰富的想象。我们当下的美育是否过度重视那只指月的手,却忘了它所指向的月亮?
审美素养不是竞技比赛,人人都对审美有所感知,受后天的成长环境、教育、经历而发展程度有所不同。因而评价审美素养,不可论有无、论高低,而应看它是否全面,是否均衡。审美素养与其他人文素养一样,是长时间积淀而成的,因而审美素养评价应重视发展多于重视结果。如果美育一定要论结果的话,那么重心应是人的完善而不是作业的完善,仅以一幅命题作画、一张文艺常识考卷来评价无疑是不全面的。相比而言,学生个人的纵向变化比横向差异更能体现人的审美潜质。如果两人的审美认知起点不同,而其中一人的审美成长曲线上升幅度较大,则应在评价中加以肯定。
图片
《美育是在育什么?》,作者:孙墨青,2020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